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闭关锁国再思考之乾隆爷也有冤 [复制链接]

1#

“明实亡于万历,清则亡于乾隆”,这句话在网络上颇为流传。为了查找这个著名论断出自于何处,我特上网搜索查看,遗憾的是没能找到出处。不过从搜索的结果来看,尽管大家看法不尽一致,但是总体上,大多数人对这个观点还是持认同态度的。

各类文章里都例举了事实,以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其论据大多是乾隆好大喜功,铺张浪费;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宠信奸臣,*治腐败;特别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一类……

有些文章也挺有意思,如有文章说:在英国一个纺织工人发明珍妮机的时候,乾隆正在江南游山玩水;在瓦特改良并发明蒸汽机的时候,乾隆正为册封皇贵妃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华盛顿在宣誓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乾隆却在为女儿的婚事而操心劳碌……总之,每当世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乾隆爷都在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所以不难得出如下结论:难怪年爆发鸦片战争;年,清朝不亡才怪。证据确凿,有因有果。

想想也是,一个堂堂的大国皇帝,连人家一个普通的工人都不如,光知道游山玩水了;人家瓦特都发明了蒸汽机,可乾隆爷还沉浸在“无所不有”的自我陶醉之中;华盛顿宣誓就职总统了,他老人家居然连一点危机意识没有……总之,每当这个世界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乾隆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册封贵妃或忙于儿女婚事,似乎是要与珍妮机、蒸汽机的横空出世、华盛顿宣誓就职总统故意抢风头。

此番“戏说乾隆”确是别开生面。有句名言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套用这句名言,又何尝不是“有一千个作者,就有一千个乾隆”呢?

还有比这更有趣的。说乾隆简直就是个“超级模仿秀”,事事模仿他的康熙爷爷。康熙爷爷六下江南,乾隆孙子也六下江南,康熙爷爷下江南是为了稳固江南、拉拢士绅人心,而乾隆孙子却是为了游山玩水、风花雪月;康熙爷爷晚年曾办过两次“千叟宴”,乾隆孙子晚年也模仿着办了两次,60多岁的康熙爷爷办“千叟宴”是为了笼络官绅之心,80多岁的乾隆孙子则是为了炫耀他的“功德”圆满……

乾隆像

网络上给乾隆贴的标签可谓应有尽有,实在是令人眼花缭乱,标签贴得最多的,当然要数“闭关锁国”了。正因为乾隆爷的“闭关锁国”,才有了后来的鸦片战争;清朝之所以灭亡,也是拜乾隆爷的“闭关锁国”所赐。

乾隆爷是怎么“闭关锁国”的?主要指的是两件事。

一件是年(乾隆22年),乾隆向东南沿海江海关(上海)、浙海关(宁波)、闽海关(厦门)发了一道上谕,禁止上述这三个海关与西方欧洲国家(如英国、荷兰、丹麦等国)进行通商贸易,将这些西方国家的商船,全部集中到粤海关(广州)进行商业贸易。这里并不包括藩属国(或前藩属国),如朝鲜、安南、琉球、日本、菲律宾等。用当今普京的话来说,这些西方这些国家,不是友好国家,因此乾隆爷就规定他们只能在粤海关进行贸易。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仅对友好邻国开放。

另一件指的是年(乾隆58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向大清派了一个由马戛尔尼带队的、共多人组成的庞大的访华团,传得最多的说是因为马戛尔尼未能遵守天朝上国三跪九叩的礼仪,盛怒之下的乾隆爷,便对马戛尔尼提出的六项谈判事宜,统统以“断不可行”予以回绝。封闭的乾隆,视英国的科学产品为“奇技淫巧”,不仅视英国的科技产品而不见,还自诩“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不贵重……无所不有”,给英国国王回信,居然以“天朝上国”大皇帝对藩属国的“敕谕”的形式……从而使大清国因此与“WTO”擦肩而过,痛失了向西方国家从*治、经济、科学、文化、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全面开放以及与西方国际社会接轨的绝佳良机。

因此,鸦片蜂拥而至;因此,爆发了鸦片战争;还是因此,清朝灭亡!

马戛尔尼像

果真如此吗?如果真的是乾隆爷的“闭关锁国”所至,这两百多年来,我估计乾隆的肠子都悔青了。

那么,马戛尔尼让乾隆爷干什么来了?

马戛尔尼是来劝说乾隆爷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海盗文明接轨,跟英国一样也满世界的搞殖民侵略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一条路已然绝了。早在乾隆出生(年)前,非洲、南美洲以及北美洲,早都被欧洲列强给瓜分了,就连紧靠中国的印度及东南亚列岛也被分光了;英国会善心到将自己碗里分出一勺给乾隆爷吗?答案是现成的,英国是怎么跟西班牙“分”银子、跟葡萄牙“分”香料、跟荷兰“分”海权、跟法国“分”加拿大、“分”印度等殖民地的一系列事情,乾隆爷能不知道吗?亚洲剩下的也就是日本、朝鲜和奥斯曼帝国了,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连欧洲列强都不敢染指,何况中国大清?那么剩下的最后一块就是日本这个小岛了(因为朝鲜本来就是大清的藩属国),可当时日本并未“犯境”,乾隆爷就是想干一票,可也“出师无名”呀!当然,除非“十全武功”的乾隆爷疯了,拿大清的国运,拼死去跟奥斯曼帝国*它一把。

马戛尔尼是来指导中国工业革命、与英国合作开发科学技术的吗?英国安的什么心,印度就是最好的范本。我们再看今天的美国,在高端科技方面,是怎么打压我国的,美国拜登*府就发过一个公告,警告美国高科技企业:在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以及特殊材料这五大前沿技术领域,任何美国实体都不能同任何中国实体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或者是联合研发……我们应该知道,美国现在的一套,都是从当年的日不落英国老子那继承并发展而来的。

姑且就算英国当时没有这样坏心眼,就算乾隆和英国都有心合作,但在当时大清的朝野上下能够行得通吗?我们且不说在乾隆爷那个年代了,就是后来到了19世纪60年代,大清已被英、法两国打得满地找牙也没能被打“醒”,以慈禧、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改革派,想在京师开个“同文馆”、招几个学生学习外国语言和西方文化,还遭到以倭仁为代表的全国士绅,殊死抵抗了十几年,更何况让大清那个时代去接受西方番夷的“奇技淫巧”?

也许乾隆爷是看透了乔治三世的坏心思,不管是不是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将责任一股脑的推给乾隆爷,从19世纪60年代,以慈禧、奕、李鸿章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倭仁为代表的全国士绅,在“同文馆”之争中,我们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东西方的文明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而西方,特别是仅几百年来,奉行的是海盗文明。坚船也好,利炮也罢,他们当时的初衷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什么“科技革命,造福人类”那么高尚,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服务于满世界的殖民掠夺。

再说英国也压根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互利互惠的贸易自由的想法,马戛尔尼也就给乾隆爷一条路,这条道路简单明了,就是希望中国大清王朝向印度莫卧尔王朝学习!让乾隆皇帝向贾汉吉尔皇帝看齐!让中国大清的广州、宁波、舟山和天津成为印度的苏拉特、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让大清的北京城变成莫卧尔的(新)德里。以后英国人来了,要给“他们(英国人,下同)享受无限制的自由,不论他们到达那个海港……不准打扰他们,不论他们在那个城市定居……(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充分自由(摘自印度莫卧尔王朝贾汉吉尔皇帝给英国詹姆斯一世回信)”。这次,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如法炮制,他在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皇帝的信中说:“我们也希望陛下您,可以愉快地准许所有的英国臣民自由地、频繁地进出贵国的海港,并准许他们在当地合法居住,并且自由进入贵国的市场开展贸易”。

然而这条路,乾隆爷认定断不可行,便断然回绝了。

早在年,英国詹姆斯一世派托马斯·罗为使臣,成功游说了印度莫卧尔王朝的贾汉吉尔皇帝。说起托马斯·罗,他比马戛尔尼要幸运千百倍,因为他遇上了一个开明又友善的印度莫卧尔的皇帝,贾汉吉尔几乎全部满足了托马斯·罗的请求。而马戛尔尼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遇上了一个“冥顽不化”的乾隆爷,后来还不得不在乾隆爷规定的时间内,一无所获、灰头土脸的打道回国了。

托马斯·罗访印,要比马戛尔尼访华早多年,相比莫卧尔贾汉吉尔皇帝,大清的乾隆爷确实是显得“太封闭落后”了。

印度莫卧尔王朝贾汉吉尔皇帝像

开明的贾汉吉尔皇帝,将印度向英国张开双臂、敞开胸膛,后来印度得到的是什么?是年的被殖民史,是用数千万印度人的生命为代价和几亿印度人几代的劳动成果,成就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年,没错,正是英国在我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那一年,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维多利亚女王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灭掉了他的莫卧尔王朝,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英属印度帝国”。后来,维多利亚女王(及后来历届国王)兼任了“英属印度帝国”的皇帝。

就在乾隆爷发出“闭关令”的年,英国在印度发动了普拉西战役,占领了孟加拉地区,抢得了万英镑的财宝,那个叫柯来武的殖民头子,个人“拿”到了23万英镑(当年英国一个外交大臣的年薪还不到英镑),后来还当上了“孟加拉总督”。要知道,当时的1英镑至少要合3到4两银子,万英镑即是2亿多两白银!相当于乾隆时期大清国4——5年的财*收入;接着在乾隆爷驾崩的那年(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再度洗劫了印度的迈索尔首府,再次抢得了价值万英镑的珍宝。据不完全统计(因被贪污、黑吃未入帐的无法统计到),仅仅在年到年这58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通过各种暴力手段以及强取豪夺的财富,高达10亿英镑(合30多亿两白银)。

我可不是为乾隆爷“翻案”,再说,乾隆爷也没什么案要翻。我,一个年逾花甲的乡村老夫,是看这里热闹欢腾,也就忍不住的来凑个场子,从传统的农民视角,凑个热闹说上几句而已。

我力图说服自己,事情都过去一两个世纪了,也想就事论事,不去选边站,我发现,想让自己完全做到恐怕也很难。当年读书读到多尔衮入关以后,制造那些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绝人寰的惨案时,岂能不义愤填膺(我巴不得爱新觉罗氏*权早日灭亡呢)?当读到英国人将鸦片铺天盖地往中国倾销、在北京纵火焚烧圆明园并拍卖从圆明园抢掠到的珍宝时,又如何能够做到不怒发冲冠(受伤害的是我们中国的四万万同胞)?毕竟民族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想完全抛弃立场,恐怕也不那么客观。

不过,这跟理性看待当年发生的人和事并无多大冲突,试想,如果乾隆爷当年没有“闭关锁国”,是不是英国人就不将鸦片弄进来了,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鸦片战争”了?这似乎也缺乏说服力,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想要实现的目标,在《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以及《五口通商章程》中,比起年马戛尔尼向乾隆爷提的六项要求来说,英国人想要达到的目标都远远超额实现了,他们要割的地割了、要租的地也租了,还拿到了大清的连治外法权。那后来英国为什么还变本加厉的向我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时隔15年后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我们还不够“友好”吗?再后来,鸦片改名“洋药”,被当成普通商品在我国销售;港口不再限于沿海,沿着长江往上,都开到了九江、汉口,京城的门户——天津也洞开了;连海关总署的大权都悉数交给了英国,京城的东交民巷成了“国中之国”,可还是没能挡住“八国联*”进京的步伐!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鸦片,还会因为“薯片”、“麦片”之类的“片(骗)子”战争?毕竟英国满世界的打,打到后来,打出了比本土面积多出多倍的殖民地,并不是因为什么“片”而战的,每次战争他都能“师出有名”。再则,我们能不能这样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战争,跟“闭关与敞关”、“锁国与开放”没有任何关系?印度与英国的这个活脱脱的“农夫与蛇”的版本,是不是可以从旁佐证这个问题?

在16世纪时,西班牙绝不允许任何非西班牙船只接近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等殖民地;17世纪时,英国也颁布过《航海条例》,条例规定:只有英国本土和殖民地拥有的船只可运载英国殖民地的货物,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只允许贩卖至英国本土和殖民地,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本土出发;到了18世纪,英国还一直控制着英国之外的任何商船往北美十三州销售茶叶……怎么到了乾隆爷这里,仅仅是规范了一下对外通商港口规则,就得背上了个“闭关锁国”的“千古罪名”?

有人说,乾隆爷一直沉迷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在大英帝国强势崛起的时候,他还浑然不觉,还以为人家不过是“蕞尔小国”;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而他面对英国先进工业产品的时候,还视其为“奇技淫巧”。可我还是忍不住要问:乾隆爷对英国真的就一无所知吗?如果不是,那他为什么做出在现代人眼里看,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在当时来说,除了“非此即彼”的选项外,乾隆爷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我略表遗憾的是,我们一直在指责乾隆“闭关锁国”,可多年来,除了瞎鼓噪外,我也没见到谁给乾隆爷谋划出、哪怕是假设出一条“正确的抉择”来。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但是站在时过二百多年后的今天的我们,对处于农耕时代的乾隆爷说三道四,难道不有失公允吗?如何证明今天的我们对乾隆的种种指责就是公允正确的?我们再怎么穿越,也无法回到当时历史的情境中去。说好听点,我们也只是个事后的诸葛亮,说不中听了,我们这些事后的诸葛亮,二百年也未见想出什么好计策来。

屁股决定脑袋,这话虽然不雅,但确有道理。作为端坐在龙椅上的乾隆爷,作为从*60年的一个老辣的*治家,做出如此重大决定,必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许他老人家当时对英国了解不是特别详细,但在泱泱大国朝野上下,大概也没几个人能比他更了解英国,毕竟康、雍、乾三朝多年间,大清跟法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几百年间,英国一直是法国的宿敌,大概法国传教士在乾隆爷跟前没少说英国的“坏话”。如果不是法国在年爆发大革命,乾隆爷还准备派一个代表团访问法国呢。在紫禁城里,就有他法国传教士朋友,他老人家从未间断过与法国传教士的接触,他对欧洲问题很感兴趣,也非常关心欧洲国家的情况,以及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治关系,包括向法国传教士垂询:英国的国会有多大权限?荷兰共和制是一个什么样的体制?为什么有些国家由妇女统治?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对海外殖民地如何控制?另外,他老人家多多少少还能从“天子南库”广州十三行那里嗅到一点关于英国的信息;再则,百余年来,佛朗机、咭唎人在中国做过什么,他老人家是心如明镜的。对欧洲、对英国的情况,他老人家虽不能说是了如指掌(毕竟没有今天的通讯条件),但绝不会一无所知,他通过所了解到的信息,凭着他60年的从*经验,做出至少是他自己认为*治正确的判断。至于乾隆爷与马戛尔尼之间纠结于什么三跪九叩的礼仪,无疑被后人恣意渲染夸大了,客观的讲,对国家的存亡安危,可以说,没有人比他老人家更上心,他所关心的还不只是眼前,还得为大清的未来着想、为他的子孙后代着想,*治决策的动机,常常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符合理性的考量。

法国传教士钱德明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乾隆爷在年将欧洲列国列为不友好国家,对他们进行“贸易规范”?继而又在年,又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使团及乔治三世提出的要求?从而背上一个“清亡于乾隆”的“亡国之君”的骂名呢?在此前或此期间,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或者乾隆爷听到了、嗅到了什么?乾隆爷到底“闭关锁国”了没有?如果算是“闭关锁国”,那“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有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英国满世界的疯狂的扩张殖民地,照例说,他们对当时的中国最垂涎欲得了,更何况,在欧洲列强眼中,中国是全球剩下的最后一块肥肉,可为什么一直到清朝亡国,英国也“没有下手”?大清国没有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是不是就能够证明英国真的对大清国没有殖民或领土要求?

面对这一簇簇疑团,不知您是否愿意陪同我一起抽丝剥茧,去探探其个中原委?

以上是为导语。

好,闲话少说,我们先从声名显赫的哥伦布、达·伽马这些大航海家说起——大航海时代的血腥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