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有哪些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文/赵新兵潘林青孙晓辉)在中国先贤孔子诞辰周年到来之际,孔子诞生地曲阜尼山9月26日迎来一场文明对话的思想盛宴: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这里开幕。在刚刚建成不久的72米高孔子像的“注视”下,尼山圣境大学堂里,名海内外学者在两天内围绕本届论坛的主题“同命同运,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畅所欲言,谋求当今世界难题的解决之道,特别是其中蕴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促进文明相融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支撑。
9月26日,在山东省曲阜市举办的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展示传统文化技艺。(徐速绘摄)
人类文明走向冲突还是相融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美国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文明冲突将取代国家间的冲突成为国际政治的新范式。人类文明究竟向何处去,冲突还是相融?成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李殿仁说,全球问题需要人类共同应对。如果各国都片面强调本国利益,过分看重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而忽视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和整体利益,那么不仅现存的国际秩序不复存在,而且人类极可能走向共同毁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各种挑战。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认为,没有人类文明的共通相融意识,就不可能有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顺利展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今天亟需树立这种人类文明的共通意识,在文明观上有整体意识、大局意识、一体意识,才能有效化解文明差异不同可能带来的纷争与冲突。”陈来说。
智利圣托马斯大学校长哈伊米·瓦特认为,冷战之后,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然而,中国的孔子学院建设,以及智利旨在让南部本土族群融入主流文化的“3×i交遇”项目,都证明文化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可以求同存异的。只有找到共通的文化层面,才能建设更和谐的世界。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在最近几个世纪里,西方轴心文明主导了世界。如今,印度和中华文明以及原来被所有轴心文明所忽略的众多本地民族文化,都正重拾领袖角色。也许西方文明的崩溃是一种恩赐,为我们考虑文明在全球一体化情况下的更新敞开了空间。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金圣基还提醒说,在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要防止文化霸权与强制同化,但也要警惕那种将文化差异绝对化和本质化作为理想和目标,从而人为扩大民族差异、制造民族矛盾和纷争的意识形态,及其对民族关系实践的破坏作用。
“文明冲突不是出路,和谐相处才是大道。”与会学者认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各国应当坚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使文明的融合发展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智慧”对世界有现实意义
此次论坛与会中外专家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体悟,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提出解决当前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他们相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文明相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支撑。
论坛9月27日宣读了《关于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声明》。声明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对话是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桥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声明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理性的可行的行动方案。不同文明相生相长、取长补短,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
蒙古国国立大学教授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说,孔子为人类文明相处提供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另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将其概括为“忠恕之道”,这是中国智慧的精华之一。
长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德国学者大卫·巴拓识认为,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更平衡、开放、可持续的治理模式,擅长用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也说明中国很早就宽容接纳其他文化和宗教。如今,其他国家学习中国智慧,显然能给世界带来积极变化。
中外专家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仁爱观”,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履中致和”的中和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衷共济,协和万邦;“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约之以礼”的道德情怀,“讲信修睦”的伦理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对于不同文明相融相通、同命同运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说,中国一直实行的是“王道”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从而衍生出今天全世界都听到的“中国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为了人类共同发展”等声音,这和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己活得好,也喜欢别人活得好”是同一个逻辑。
尼山论坛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认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我们应该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
李殿仁表示,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创者,应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既要体现在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共同价值上,也要体现在不断的探索推动创新国际合作机制上,更要体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从而为世界各国提供实现国家善治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推动跨文化对话
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韩国龙仁市市长白君基向大家分享了他依托儒家思想进行社会治理的经验。通过组建市民评价团队、将市民沟通单位升级为市长直属单位等措施,白君基努力打造“以人为本的全新龙仁”,“我从小就通过阅读四书五经等儒教经典不断修身,一直受到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认同‘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等理念”。
除了白君基,来自中国、希腊、匈牙利、蒙古国等国的数十名官员和学者在论坛期间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他们普遍认为文明对话将铺就“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文化相通”之路。
位于爱琴海东岸的希腊希俄斯市,相传是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出生地。希俄斯市副市长迪米特瑞斯·卡拉里斯说,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时期,希俄斯岛曾是连接中国与希腊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出将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东方的先师,西方的先哲,他们在千年的文明中塑造了我们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在丝绸之路上团结着我们。”迪米特瑞斯·卡拉里斯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小婷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和谐文化,在民族国家关系层面就是和谐万邦的观念,而中国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思想的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各国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对话。”她说。
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樊莹莹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是增进多民族、多国家间文明互动的最直接方式。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在这条商贸通道上,人们不只是交换商品,还互相交流了民俗风情、特色艺术等文化思想。
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认为,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一带一路”倡议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出的时代之光。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实施路径,汇聚起世界各国谋发展、求和平的愿望与梦想,是一条促进文明对话,交流合作的多彩纽带。”蒙热勒·其米德策耶说。
白君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我从尼山论坛中发现了‘和而不同’的含义。只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处,才会如同五颜六色的花朵构成美丽的风景一般,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白君基说。
李殿仁认为,“一带一路”根据相关国家的需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的网络和多元合作平台,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合作机制也将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