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方索卡隆墨西哥三杰怪才,电影行业 [复制链接]

1#
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参考消息网9月19日报道阿方索·卡隆,这位来自墨西哥的导演有着花白的头发,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显得文质彬彬又斯文内敛,但言语间吐露着的西班牙语,又不乏独特的属于南美地区的热情洋溢。如果你检查他的履历,会发现多重职务在身:从助理导演做起,编剧、拍摄、剪辑、制片、演员、导演无一不能。他拥有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的视角,又有发达国家——美国好莱坞的眼界,而看过他执导的电影你又发现风格无一不足,难以寻找其中的共同逻辑。他幽默地笑笑说,“当我拍完一部电影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去看它了。对我来说,它就像前妻。我们都互相付出了许多,我也爱她,但是之后保持距离,即使爱着也不会再见面了,一切都要往前看。”抹不掉的墨西哥血液阿方索·卡隆从小爱摆弄摄像机但他血液中的墨西哥故乡却成了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文化印记。阿方索·卡隆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即使对电影院怀有极大的热情,但墨西哥电影院的“黄金时代”却已经随风逝去——人们不再隆重地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而儿时的印象,无疑也左右着他今后对于电影创作的方法论:囿于时代的隔阂感,他觉得墨西哥电影院有着破旧的乡土感,没有流行的法国或者美国电影院的气质,视觉效果和技术层面本可以更为出色。之后他一直寻求在这两方面不断突破——令他声名大噪的《地心引力》就是个绝佳的例子。与此同时,卡隆身处墨西哥“垮掉的一代”的余波,他直言当下的环境:“你无法干成任何事情”。而这种不安全感更贯穿了他的电影生涯。卡隆自称为电影行业的“蓝领工人”一方面是他一直自称为电影行业的“蓝领工人”。从12岁就开始摆弄照相机,每每溜进家附近的片场偷学手艺,从助理干起一点一滴积累,但却一直坚守着终极目标——当导演,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他坦言“我不会将这样的工作路径推荐给每个人,因为过程中常常伴有不安全感”。后来即便被邀请到好莱坞,他拍摄了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小公主》,对他质疑声也没有断过。他回忆起来还心有余悸,“我去跟他们见面,但是没有人中意我,制作人、编剧不喜欢我甚至反对我,片方抱怨为什么找这样的一个导演”。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捉襟见肘,20岁的时候他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子,因此虽然干着自己喜欢的电影工作,他却形容道“像是带着镣铐跳舞”。形容自己接拍电影《远大前程》的情景,他无奈地说“我破产了,我没有钱,但我有小孩,我得找到一份工作。”因此在无奈和痛苦中,他拿着从未定形的剧本完成了工作,现今他仍对《远大前程》的制作过程感到些许的羞愧,即使人们依旧认为这是才华横溢的作品。好莱坞的摇摆与溯源墨西哥三杰,(左起)吉尔莫·德尔·托罗、阿方索·卡隆,桑德罗·冈萨雷斯质疑声中尤为幸运的是,他也遇见了自己的墨西哥挚友——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水形物语》导演),卡隆这段友谊颇为“心心相惜”。当时卡隆在墨西哥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被称为“有潜力”的人,而他听说瓜达拉哈拉有个擅长做特效的怪胎,并同样充满“潜力”时,开始暗暗较劲。“挺嫉妒的”,卡隆说,“甚至我认识的所有朋友都与他共事过”。于是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集。当卡隆在拍摄史蒂芬金的一个短篇故事时,发现托罗就在制作人的办公室——他也参与了剧集。两人发生了有趣的化学反应——互怼互吹,托罗对着卡隆说“你干得不错”,卡隆回答“哥们,你也不赖”,他们后续聊起史蒂芬金的故事多么奇妙,而且互相吐槽对方的翻拍却往往能糟糕透顶。他们是老乡且意气相投,年龄相仿,而后他们连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电影《巴别塔》《鸟人》导演)在好莱坞大展拳脚,并成为“墨西哥三杰”,斩获了奥斯卡、金狮奖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奖项。他们三人甚至成为一种人人称羡的文化现象。卡隆在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拍摄现场虽然在好莱坞他乡遇故知,但拍摄上却并非没有波折,卡隆依靠自己才华横溢的导演实力,接连执导了一系列奇幻电影,譬如《小公主》和《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但他也一度陷入了混乱:好莱坞与墨西哥的制作手法不同,工业化方式不一样,因此他也疑惑于该拍摄什么样的电影才是正确的——他直言自己的“蓝领地位”受到了挑战:好莱坞方面认为阿方索·卡隆应该专心做一名导演,编剧或是制作人不应该是他染指的部分,在这些方面他似乎指指点点,俨然是一名“入侵者”。他左右摇摆,也消耗了自己的自信心,无奈之下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自救——卡隆去录像店买了25部电影盘,希望能找到当年对电影的信仰。在看这些电影时,他也是矛盾的,既感动又“不安”,这也让他下定决心追本溯源,毅然回到家乡拍了墨西哥公路片《你妈妈也一样》,他表达说“成为编剧后我又开心了”。要知道,去了好莱坞之后他一直住在纽约,未曾回乡——卡隆在《地心引力》中引用16分钟长镜头他对电影的心思也开始追溯回在墨西哥时的“初心”——塑造一种新的电影技术语言。因此,即使风格再眼花缭乱,在他的作品中你总能发现卡隆偏爱的镜头风格——用静止的广角摄像机拍摄物体。在《地心引力》之前,他最长的镜头是《人类之子》——长达到9分钟,而《地心引力》中更是提高到了16分钟。在被问及为何偏爱长镜头的原因时,卡隆表述道“给予限制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作为观众你常常跟着主角的视角而不会轻易超越他的认知。虽然长镜头让人有些沮丧,但也因为观众无法全知全能,于是当有限视角一直持续的时候,观众会融入并且相信讲述的故事。长镜头赋予了故事的所有可能性。”最私人电影《罗马》阿方索·卡隆在拍摄电影《罗马》片场遵循着卡隆“追本溯源”的逻辑,在《地心引力》推出4年之后,《罗马》的诞生就显得不那么出人意料了。卡隆将《罗马》定义为自己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它表达了“自己从影以来一直想要传达,但却一直难以呈现的复杂又精准的情绪。”技术上,《罗马》全片画面采用70mm胶片拍摄,全黑白画面配合抓耳声效使得日常的生活场景渲染力十足。而内容上,这也是阿方索·卡隆从影以来最私人的电影,讲述他出生长大的故乡科洛尼亚罗马的故事。卡隆说,“电影《罗马》中的角色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所深爱着的人。”在拍摄过程中,他不断向内寻找素材,90%的场景根据以往的记忆来搭建,他回到墨西哥城,甚至重返事件发生的地方,不断地进入记忆的迷宫,与以往的人物进行对话,来不断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阿方索·卡隆斩获年第75届威尼斯金狮奖他表达道:“我想通过《罗马》捕捉50年前我经历的一些事情。它是对墨西哥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的一次探索,阶级、种族这些问题至今仍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也是为一位女人所画的肖像画,这个女人抚养我长大,她给予我的爱超越时间、空间和记忆。”十分令人动容。而这无与伦比的私人影像《罗马》,也使得阿方索·卡隆斩获了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狮奖。对于《罗马》他十分珍惜,也因此格外谨慎。阿方索·卡隆承认传统的院线放映手段让他“担心”,因为《罗马》是一部黑白片,不仅说着西班牙语,甚至演员都不知名。因此,他希望采用更为激进的发行方式,而恰巧奈飞抛出了橄榄枝,于是他决定采用网络发行的方式。这一勇敢的一步,也使得他立场坚定地放弃了年戛纳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角逐。戛纳的选片主席福茂曾一直据以力争,而最终颇为遗憾。但卡隆有自己的看法,分外坚定——“不考虑商业上的成本与票房问题,我必须让《罗马》被尽可能多的观众看到,确保在线足够长的时间。”(文/朱柒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