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即可收听)
年10月29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在兰州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西北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办,以苏平“花儿”表演的艺术特色,“花儿”文化空间与文化植被的审视与探索,为讨论主题。
论坛由郝苏民先生主持,整个活动紧凑、简约,分为三个议程:开幕式、交流发言和“花儿”示范演唱。在开幕式上,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教授致欢迎辞。此次论坛的发起人郝苏民先生对论坛主旨做了简要说明。首先,他对“花儿”做了这样一个界定:“花儿”是什么?“花儿”不是一般的民歌,它是丝绸古道上,民族文化多样性碰撞、沉淀的成果之一。是其流行区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他们精神和心灵的需求之一。其次,对于“花儿”这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现状,他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花儿”其载体本身的文化构成、文化空间、文化植被发生了变化,那么它原来的传承方式必然会发生变异。由此以来,“花儿”的保护机制应该如何建立?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需要学者和“花儿”的传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大家共同来考虑这个问题。此次论坛便是这样一个开端。
王国*拍摄
在交流发言阶段,赵宗福、李璘、牛力、武宇林、宁梅、陈艺、戚晓萍、闫娟英等来自青海、宁夏和甘肃的“花儿”研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了热情洋溢的发言。赵宗福教授以“花儿”为个案,针对“非遗”传承保护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了反思。比如“花儿”传承的民族文化核心如何得到有效的传承保护,以“花儿”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中民族传统文化究竟如何才能树立和提升起来,以“花儿”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保护中应该坚守一个怎样的伦理原则等,并再次重申他曾提出的“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十六字原则:敬畏传统,尊重发展,保持本真,适当利用。同时,赵宗福教授还谈了苏平老师“花儿”演唱艺术对我们的启发。李璘先生围绕“苏平和她的‘花儿’”这个主题进行了发言。在发言中他谈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谈苏平和她所歌唱的“花儿”;另一层含义是谈苏平老师新出版的作品《苏平和她的“花儿”》。牛力教授、陈艺教授从歌唱情感、旋法特色、民歌润腔、伴奏配器、音质音色等方面,对苏平老师“花儿”演唱的音乐特点做了深入探讨。戚晓萍副研究员采用文献法,对苏平老师的“花儿”艺术成就和他者对苏平老师“花儿”艺术的评价进行了梳理。闫娟英副教授通过个案研究法,从音乐学角度谈了不同歌者在演唱河州大令时的区别。宁梅教授对格萨尔研究和花儿研究作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了“一带一路”语境下苏平“花儿”的意义所在。武宇林教授从“传承人”的角度,谈了“花儿”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概况。郝苏民先生担任全场点评,其点评发言精到深邃、高屋建瓴。
在“花儿”示范演唱阶段,苏平女士和来自青海的“花儿”歌手杨立功为与会者进行了精彩的“花儿”演唱。苏平女士还对自己的“花儿”艺术生涯做了回顾,令大家对“花儿”在当代的一些发展历史有了更形象的认知。
此次论坛规模小、质量高,求真、务实。与会者既欣赏了“花儿”艺术,又交流了“花儿”研究经验,获益匪浅。
“花儿”兰州论坛·苏平与她的粉丝
戚晓萍摄影
文章推荐:戚晓萍(甘肃省社科院文化所)
图文编辑:马海五达(暨南大学)
▼
在线申请入会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