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潘曦老师的新书《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出版了。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性著作。国内建筑人类学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末,近年来,随着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不断发展,建筑人类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
《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一书共有十章,除第一章和第十章外,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选择了文化人类学若干典型的理论流派,把这些理论流派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关于空间、建筑与聚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下篇则是从物质空间的角度出发,选择了身体、建筑、城市、遗产等话题,讨论在人类学的视角下有可能对它们进行怎样的解读。
▲《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前言
▲滑动查看《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目录
《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一书意在将建筑学中的不同对象和人类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的“话题”,来展现这一学科交叉领域的部分面貌,以此激发更多对于建筑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可能性的思考与讨论。比如:
化石隐喻:文化进化论与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研究为何会在这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短短数年中密集发生)的西方兴盛呢?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譬如战后对于住宅问题的
就当代世界而言,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显然是更为主导的立场。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这两份文件对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的说明。联合国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讨论和宣言、协议等文件的发布有着多方面的国际背景。然而从学理上讲,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多样性这一概念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建设作用。从19世纪末起,文化人类学家们就开始逐步建立起应当平等看待并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其中历史特殊论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以及阐释人类学等学派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理念,对于地方性建筑的研究和地域性建筑的创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由物及人:建筑与社会的互动
不论是在家屋社会理论影响下的乡土建筑研究,还是对于后乡土时代家宅的研究,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思考建筑的方式:在建筑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之中去考察建筑。在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视角下,建筑既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的物质符号,也藉由其物质性积极地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时间切片,而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这种“过程性”视角下的解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更为整体的建筑观。
对于乡土社会的家宅而言,这个过程覆盖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在这种动态的“过程性”视角下,一些多多少少被忽视的建筑特征和诉求也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而对于后乡土时代的家宅而言,建筑作为一种过程,则体现出宏观力量与微观个体之间“统治与抵抗”的交缠。当住宅已然异化,“墙外”“墙内”已然分野,如何给愈发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予以更多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话题之外,潘曦老师还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更多值得讨论的话题。由此,这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也较为广泛,可供建筑学、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读者阅读,也可供相关院校的建筑学、人类学相应课程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同时,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图片,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也可供对建筑与城市文化感兴趣的大众阅读。
▲《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序言
清华大学吕舟教授为《遗产新知文丛》所作序言中提到:
遗产的保护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前20年,和整个人类世界一样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当中。认识这种变化、理解变化的根源,使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天人们必须注意到的问题。
今天的遗产保护充满了“新知”。《遗产新知文丛》从多种角度讨论与保护的问题,带给我们关于遗产的新的观念和体验,促进我们理解当代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多样而复杂的发展。希望这套丛书能够使更多的读者去传播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参与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为当代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智慧。
▲《遗产新知文丛》交流研讨会现场
回顾年11月24日,我社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的“《遗产新知文丛》交流研讨会”,潘曦老师在会上作了“建筑与文化人类学”的专题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普遍认可。不到一年时间,《遗产新知文丛:建筑与文化人类学》一书得以正式出版,其间倾注了潘曦老师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付出,才成就了这部探索建筑学与文化人类学结合的优秀成果。在此祝贺潘曦老师。
作者简介
潘曦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潘曦,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年生于浙江绍兴,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攻读直博,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于年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年于北京交通大学任教至今。现兼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与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工作组成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建筑人类学与乡土建筑,承担建筑与文化人类学、外国建筑史、建筑设计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至今出版建筑理论的专著/译著4部,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建筑师》《新建筑》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
致谢
感谢清华大学罗德胤老师的推荐以及《遗产新知文丛》各位顾问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遗产新知文丛》将陆续出版面市,敬请
审:杨 娜
复
审:李 杰
终
审:佟令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