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舫自由与威士忌总是相伴而行记苏格 [复制链接]

1#

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

苏格兰人常说,他们从来不向王权叩拜,只为上帝和美下跪。在彭斯墓园,我没有看到王权和上帝的痕迹,而是看到了苏格兰人顶礼膜拜的美——力量之美、精神之美、智慧之美。

从皇家一英里出发,向卡尔顿山行进的道路开始变幻莫测。与彭斯的相逢,便是这变幻莫测中的意外惊喜。

爱丁堡是山城,初踏上爱丁堡的土地,不由得联想到中国重庆。像我这种在平原长大的人,总是对山城的地势充满惊诧,不明白何以同样一个地方,竟然能错落出如此丰富的层次,更不明白这些错落的山路如何在一张地图上被清晰地标注。正如在重庆时常迷路一样,初来乍到爱丁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几乎是每天的功课。然而,恰恰是这样的地形地势,让爱丁堡具有了独具特色的美和魅力。

*昏的爱丁堡

爱丁堡的美是沉毅的,凝重的,坚实的,它意味深长而又不动声色,它砥砺忧郁而又生机勃勃,它神秘莫测又澄明透彻。

皇家一英里的建筑是最能体现爱丁堡特色的中世纪辉煌杰作,苏格兰议会大厦、圣杰尔斯大教堂、老法院、律师图书馆、苏格兰银行总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亚当·斯密的雕像、皇家荷里路德行宫……都可以在皇家一英里尽收眼底。一路上,暗灰色的克雷格莱斯砂岩建筑层层叠叠,在阴郁的苏格兰天空下,气势磅礴,气宇轩昂。粗糙的石壁质朴、刚健,岁月浸染而留下的墨黑石色,让高低起伏的山地有股难以形容的沧桑之美。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从皇家一英里向荷里路德行宫行进的道路有很多条,遇见彭斯则是在一条荒凉得几乎像走到天边的路上。彭斯的雕塑伫立在一个硕大的墓园里,陡然而至的巍峨令人心生崇敬。应该承认,是这个花园的神秘气息首先打动了我,紧锁的大门、杂芜的野草、孤寂的白鸽,彭斯的名字镌刻在雕像的基座之上——

罗伯特·彭斯,苏格兰民族歌手、抒情诗人,年—年,出生于苏格兰艾尔郡阿洛韦镇。

罗伯特·彭斯

我曾经一个星期之内,在爱丁堡三次摔碎手机屏幕,苏格兰街道的石头地面,果然同苏格兰人的性格一样坚硬。苏格兰人常说,他们从来不向王权叩拜,只为上帝和美下跪。在这里,没有上帝,让苏格兰人顶礼膜拜的是美,彭斯高大挺拔的身躯中,所体现的坚硬的、毫不犹豫和躲闪的力量之美、精神之美、智慧之美。

纵观英国18世纪的诗坛,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伟大的诗人挺立于这个世纪的开端和末尾,他们一个是蒲伯,一个是彭斯。他们巨大的身影遮蔽了许多可以在这个时代堪称巨擘的诗人。

蒲伯

如果有人不知道彭斯,不妨听一首歌,《*断蓝桥》中男女主角在战火中分离时,跳了一支“烛光舞”,插曲的歌词便是彭斯所填: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

在故乡的青山上,

我们也曾历尽苦辛,

到处奔波流浪。

电影《*断蓝桥》剧照

这就是至今还被广为传唱的《友谊地久天长》(AuldLangSyne)。彭斯的诗歌富有音乐性,谱成歌曲,易于歌唱。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彭斯的诗歌复活并丰富了苏格兰民歌。AuldLangSyne本是苏格兰语,按照苏格兰的传统,午夜钟声敲响、新年来临之际,大家同唱这首歌。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首歌曲也被翻译成中文,作为学校毕业礼主题曲,象征友谊地久天长。

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年出生于苏格兰西南部艾尔郡的一个佃农家庭。当时,英国正推行“圈地运动”,土地大多被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者强占,丧失土地的农民都沦为一无所有的佃农。彭斯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身份非常卑微。尽管土地贫瘠且地租高昂,他的父亲一生都在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拼搏。他带着一家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但从未获得成功。他生有7个孩子,彭斯是老大,从15岁起便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繁重的农活,使他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了解到农民的疾苦。他无暇也无力接受正规教育,好在父亲在农耕之余就成为他的“家庭教师”。有一段时间,父亲曾想尽办法送他到正规学校读书,学习拉丁文、法文和数学。彭斯珍惜读书的机会,大量阅读,他既读过苏格兰早期的诗歌,也读过莎士比亚、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Pope)、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Sterne)、托马斯·格雷(ThomasGray)等英国诗人的作品,还读过《圣经》、古希腊经典和当代欧洲启蒙主义思想家的一些著作。

罗伯特·彭斯

在这些文学作品的激励下,彭斯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一手挥汗耕种,一手挥笔写诗,到27岁时,他的诗作在苏格兰已无人不晓。

彭斯的作品从农民生活和民间传说中汲取素材,凭真情实感描写大自然及乡村生活,以生动幽默的语言针砭社会现实,一扫笼罩当时英国诗坛的萎靡之风,带来一股朴实清新的生活气息,令人读后两眼为之一亮。在当时苏格兰上层都崇尚英语的时代,他却始终坚持用方言写作。他的第一本诗集虽只印行册,却在苏格兰乃至整个英国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个默默无闻的苏格兰年轻农夫就这样脱颖而出,踏上一直被文人学士独占的英国诗坛。

彭斯得到一笔不菲的稿酬,知名文学评论家托马斯·布莱克洛克来函,对他的诗作大加赞赏,邀请他到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共商出版诗集的增补版。彭斯喜出望外,随即于这年的11月借了一匹马,快马加鞭赶过去。翌年4月,《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作的诗》的爱丁堡版出版发行。彭斯名利双收,既得到多达四百英镑的稿酬,一百枚金币的版权费。不久,他成为世界上最为人们所喜爱的诗人之一,作品广为流传。

罗伯特·彭斯雕像

彭斯的诗歌创作逐渐进入一个丰收期。他熟悉民间文艺,收集、整理、改编多首富有音乐性的民间歌谣,收入与人合编的苏格兰歌谣集之中。他更致力于自己的创作,时而使用纯熟的苏格兰方言,时而使用标准的英文,时而两种语言交互使用。他的诗作如歌,大多能演唱;他的歌谣似诗,能演唱也能吟诵。

无论诗还是歌,都富有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饱含浓郁的苏格兰民族风情,既不同于文人书生玩弄辞藻的矫情之作,也不同于流传于社会底层的那些粗鄙不堪的戏谑性小调。他的诗和歌,朴实无华,音韵优美,脍炙人口,易于传唱。

苏格兰风光

他对苏格兰乡村生活的生动描写,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据统计,他留存的诗歌多达多首。彭斯被后世研究者称为“诗才天赋的农夫”“手扶犁杖的诗人”,赞誉他是“迄今唯一用诗歌忠实表达苏格兰民族喜怒哀乐之人”,是苏格兰民族、甚至是整个英国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彭斯的诗大多满怀着对苏格兰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他在诗中写道:

哪儿我飘荡,哪儿我遨游,

我永远爱着高原上的山丘。

他赞美苏格兰的锦绣河山,歌唱苏格兰的高原、峡谷和河流。在札记中,他说:“我们还没有一位有声望的诗人歌唱过欧文河肥沃的两岸,艾尔河上美丽的丛林和幽隐的景色……以及杜河的蜿蜒的流水。我很乐意弥补这个缺憾。”

苏格兰高原风光

在《我的心呀在高原》中,彭斯写出了他眼中的苏格兰高原的美丽风光:

别了啊,高耸的积雪的山岳,

别了啊,山下的溪壑和翠谷,

别了啊,森林和枝丫纵横的丛林,

别了啊,急川和洪流的轰鸣。

在他诗中提到的山岳、溪壑、翠谷、丛林、急川,位于苏格兰西北部雄伟壮美的高原。苏格兰位于欧洲西部、大不列颠岛北部,南接英格兰,东濒北海,西临大西洋。家乡蜿蜒的河流、精致的湖泊、崎岖的山峦以及巨石覆盖的原野都是彭斯的骄傲。他将苏格兰称誉为“英雄的家乡,可敬的故国”,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

苏格兰风光

苏格兰人民有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种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在苏格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身上。彭斯一直念念不忘为苏格兰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志士。他充满了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歌颂民族英雄的诗歌,如《姜大麦》这样赞扬道:

姜大麦是个无谓的英雄,

他有崇高的目标,

你要是尝一下他的鲜血,

勇气就百倍增高。

诗中的姜大麦体现了苏格兰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

再如著名的《苏格兰人》充满缅怀之情地写道:

跟华莱士流过血的苏格兰人,

随布鲁斯作过战的苏格兰人,

起来!倒在血泊里也成——

要不就夺取胜利!

诗中所提到的华莱士(Wallace)和布鲁斯(Bruce)都是年至年长达半个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中的民族领袖。年,亚历山大三世逝世,结束了苏格兰历史上的*金时代。英王爱德华一世想利用这个机会完成两个王国的合并。年,英法战争开始,苏格兰与法国结盟。为此,爱德华于年派兵包围并攻占了特文特河畔的贝里克,并深入苏格兰腹地,迫使苏格兰王巴里奥退位,结果引起了“苏格兰独立战争”。起初,苏格兰乡绅威廉·华莱士领导起义*于年在斯特林桥打败英*,此后,爱德华一世又于年、年、年、年多次出兵镇压华莱士起义,并迫使许多贵族臣服。

华莱士和布鲁斯电影《勇敢的心》剧照

华莱士是彭斯最敬仰的人物,对于他的死,彭斯在诗歌中写道:

他敢于尊严地顶住暴君的威势,

又尊严地死,再树光荣的榜样。

年,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的孙子,小布罗斯又揭竿而起,自称苏格兰国王,继续领导苏格兰独立战争。华莱士与布鲁斯是苏格兰人民不屈的民族意识的代表,是苏格兰民族的英勇灵*的化身。他们在彭斯诗歌中永远放射出苏格兰民族英雄的光芒;同时,彭斯的诗歌也因之而具有独特的苏格兰历史文化魅力。

罗伯特·布鲁斯

彭斯擅长爱情诗,他曾写下一首有名的诗《一朵红红的玫瑰》赞美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合拍又和谐。

街景,作者手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彭斯的一生虽然囿于苏格兰乡野,但却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