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系列讲座丨411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22/4358927.html

“沙漠腹地与欧亚通衢:

人群的迁徙与生活世界”系列论坛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早期人类的长途迁徙显得尤为壮美而神秘。迁徙不仅带来新的技术与物种,也沟通着山海相隔的文明,因而交通之地就往往记录了那些勇敢者的足迹,留下丰厚的物质遗存。在古丝绸之路的东段,翻越帕米尔高原上冰雪覆盖的垭口,便进入中国的西北边陲*。作为连接欧洲与东亚的重要节点,这一地区的内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历史的脉络,还有许多待解开的谜题。在人类走出非洲进入东亚的过程中,无论是考古学抑或是分子人类学,都有证据指向人类的近亲与人类的直系远祖在此相聚,并且还发生了混血,这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及迁徙来说极具学术挑战。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无数个绿洲文明,通过埋藏在地层里的植物孢粉来还原远古时期的气候环境,诞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环境考古学。四千多年前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的古印欧人后裔,成为开发沙漠绿洲的最早先民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从东亚经过*通向异域的文明载体,而生活在*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同样也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汇聚考古学、历史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专家,以论坛的形式,努力重建这一地区古代先民的活动轨迹与生活世界,在*沙、戈壁与河流、绿洲之间,还原曾经的欧亚通衢。

系列论坛第一场

文研论坛

从小河墓地到北方墓地

死亡之海中的古印欧人寻踪

时 间

年4月11日(周日)14:00

参加方式

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会议室腾讯会议平台直播

引言人

伊弟利斯*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主持人

李 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

与谈人

段 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周力平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王一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秦 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内容简介

作为“一带一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点区域,*自20世纪以来屡有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本次论坛中,伊弟利斯所长将介绍小河墓地与北方墓地的发现过程,展现这一地区作为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的聚集地,所独有的历史魅力。

地处罗布泊西南的小河墓地,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深藏大漠60余年后,在~年间,由*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小河考古队,三次深入荒漠,对整个墓地进行了为期10个多月的全面发掘,发掘墓葬多座,出土珍贵文物数以千计,采集古尸标本30多具。经科学发掘,逐步廓清了墓地的基本结构和文化面貌,揭露了大量重要的埋葬现象,如浓郁的反映生殖崇拜理念的葬具、殉品、具有祭祀功能的泥壳木棺墓、整个墓地规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奇异的“木尸”墓等等,为中外考古所罕见。

而从年起,由*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法国科研中心组成中法克里雅联合考古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度的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考察。年在圆沙古城北部又发现了北方墓地,它与罗布泊地区的小河墓地是同一类型属于青铜时代的墓地。为探索克里雅河尾闾区域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

引言人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20多年以来,参加*及国内外考古发掘、调查达三十余次,并获得了相当丰富和宝贵的第一手考古资料,为从事科研、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主要著述有《*巴里坤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年中国考古学年鉴、《巴里坤弯沟古墓》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

参加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4月11日(周日)14时在静园二院会议室举办。根据防疫相关要求,本次活动仅限北京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参加,请遵守活动现场相关要求,并全程佩戴口罩。因现场座位有限,到达会议室承载上限后我们将停止观众入场,敬请理解。

同时,论坛将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