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帝国主义矛盾的增长各帝国侵略斗争与各国相 [复制链接]

1#

引言

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标志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中,出现了证明它们的几乎沒有止境的要求的计划。帝国主义列强准备实现所有这些计划和实际体现它们的个别尝试,加深了国际舞台上的现存矛盾和产生了新的盾。

帝国主义

在英国,就是建立“更大的不列颠”的计划,这个“不列颠”的使命,归根到底,是使世界其余一切部分服从自己的势力。在德国,大银行家、大工业家、容克地主以及同他们有联系的*阀,计划建立“大德意志”或“中欧帝国”,这个帝国日益扩大,将会囊括奥匈、巴尔干、西亚细亚、波罗的海沿岸、斯堪的纳维亚、比利时、荷兰、法国的一部分;另外,还计划在非洲和太平洋区域建立巨大的德意志殖民帝国,在南美洲建立广阔的势力范围。

法国的财*寡头在国内煽动复仇主义情绪,不仅想要恢复亚尔萨斯和洛林,而且想要侵占鲁尔矿区,以及首先依靠夺取在非洲的德国领地来扩大法兰西殖民帝国。沙皇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地主们想要在巴尔干建立自己的*治和*事霸权,占领君士坦丁堡和两个海峡,把整个伊朗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在日俄战爭中遭到失败,他们并沒有放弃自已在远东的计划。

奥匈的统治阶级并不满足于自己在保加利亚的,以及在相当程度上在罗马尼亚的经济和*治影响,竭力迫使塞尔维亚变成自己的附庸,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东部和西部的领导权。意大利的帝国主义分子高声喊叫古代罗马的光荣,死乞白赖地要求的里亚斯特和阿尔巴尼亚臣服意大利、参加瓜分小亚细亚和重新分割非洲的殖民领地、在地中海区域建立意大利的霸权。非欧洲强国的帝国主义集也制订了广泛的侵略计划。

早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参议员贝佛里治就说:“上帝·····把我们造成负有建立世界秩序使命的巧妙的组织者······在所有种族中,他指定美国人归根结底应该导致世界的复兴”。美帝国主义首先预定在西半球确立自己的优越势力和加紧渗入中国。在日本,在大资本主义和*国主义集团中,关于确立日本对整个东亚和太平洋的邻接部分统治的思想正在成熟。

年的英法协定年俄德两国的毕由克条约

德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加强,不但导致了主要对抗-英一德的对抗的尖锐化,而且导致了德法两国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同时,法国统治集团由于自己的盟国--沙俄把兵力调往远东而不安起来。英法的接近就是所有这一切的直接后果。年4月8日,日俄战爭刚刚爆发以后,英法两国便签订了一个协定,其主要内容为: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统治“权”,承认法国满足它对摩洛哥的要求的“权利”。随后,英法两国的总参谋部又就*事问题开始秘密谈判。这样就产生了“友好协约”-英法协约。

英国最初同日本结成以反对俄国为主要目标的*事*治同盟,现在又同法国缔结了以反对德国为主要目标的协定。而德帝国主义方面,指望利用日俄战爭和沙俄的削弱,至少达到3个目的:第一,强迫俄国接受一项对它不利而对普鲁士容克地主有利的贸易条约,这个条约可以使俄国农产品不易输往德国市场,而保证德国资本在俄国扩张的利益;第二,破坏法俄联盟,从而使法国在欧洲大陆上陷于孤立;第三,利用年正式签订的修筑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为德国对近东经济和*治渗入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同时,德国外交当局又竭力把沙皇俄国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年7月24日德皇威廉在毕由克会见尼古拉二世时,强迫沙皇签订了秘密同盟条约。维特和外交大臣兰茲道夫听说尼古拉二世签订这项条约以后,就采取最有力的步骤,来使有引起法俄同盟破产危险的沙皇的外交行动化为乌有。兰茲道夫在评价这项条约时说:“威廉的主要目的(假如不是唯一目的),就是想叫我们跟法国争吵,依靠牺牲我们来摆脫自己的孤立状态”。毕由克条约并沒有生效。不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了把沙俄拉到自己一方面来的斗爭仍然继续着。在斗爭中用尽了一切手段,包括财*压力在内;稍后一些时候,才完全确定斗爭的结局。

-年的摩洛哥危机

年末,法国金融资本家依靠一系列有影响的*治家的支持,开始迫使摩洛哥苏丹接受一笔巨额的贷款。提供贷款的条件是:由法国控制最重要港口的关税和警察,*队聘用法国教官。实现这些要求就直接导致了摩洛哥独立的消灭。德帝国主义者对摩洛哥有自己的野心,决定出头干涉,不让自己的法国竞爭者实现他们的计划。德帝国主义者的另一个目的是:试验一下英法协定的效力,向法国指明在紧急关头,英国不会支持法国。

年3月31日,威廉二世到达摩洛哥的港口丹吉尔以后,公开声明说:德国不能容许任何一个强国统治摩洛哥,它将对这件事进行一切的抵抗。随后,德国*府宣布说,它拒绝同法国外交部长德卡塞进行谈判,认为他的*策对德国含有敌意。但是,德国的花招立即遇到了英国的反应。英国*府忠告法国总理卢维埃在摩洛哥不要对德国让步,并留任德卡塞为外交部长。英国*界对法国保证说:一旦德国发动进攻,英国将派遣,-,名*队在大陆登陆。

德卡塞依靠英国*府的这些虽然不是完全正式的保证,在法国*府的紧张会议中,主张拒绝德国的建议。但是,鉴于法国的*事同盟国一-沙俄的削弱,法国*府决定让步。年6月,德卡塞被迫辞职,法国同意在国际会议上审查摩洛哥问题。年初,讨论摩洛哥问题的会议在阿尔几西拉斯(西班牙南部)开幕了。在会议上,确定了国际舞台上形成的新的力量对比关系。法国得到英国的最坚决的支持,以此显示出“友好协约”的牢不可破。在阿尔几西拉斯会议中,沙皇俄国的立场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对日本作战中削弱了的沙俄*府,面临着财*破产的威胁,极需外国的贷款,它经过几次动搖之后,在阿尔几西拉斯会议的决定性时刻,给与法国以外交的支持;后者立即提供大批用于镇压革命的贷款,以酬答沙皇*府。甚至意大利在会议上都不支持自己的盟国一德国,而支持法国。这是因为:意大利虽然参加了“三国同盟”,但是早在年,就同法国缔结了一项关于在北非洲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协定--它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而法国保证不妨碍它占领属于奥斯曼帝国版图的的黎波里。

过了两年,在年,意大利又同法国签订了一项关于相互中立的新秘密协定,这更加证明意大利开始脫离三国同盟了。结果,法国在阿尔几西拉斯会议上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议正式承认了所有“大国”在摩洛哥经济利益平等,但是由法国维持国家的“内部秩序”和控制摩洛哥的警察。这是法帝国主义的巨大成功,使它易于进一步侵占摩洛哥。

年的英俄协定。三国协约的成立

这时候,英俄关系有了转机。英帝国主义在日本的帮助下削弱了沙俄在远东的阵地之后,现在竭力同沙俄接近,因为它认为沙皇*府是它在镇压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时和一旦发生对德战爭时所需要的可能的同盟者。在沙俄方面,它对于西欧资本的依附性日益增大,在日俄战争以后,也开始想要同英国达成协议,以反对自己的另一个竞爭者——德国。德国外交界本来以为日俄战爭会使英俄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德国利用这些矛盾就可以更顺利地进行爭取世界霸权的斗爭,但是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在英俄谈判的进程中,对于爭持不下的殖民地问题达成了协议,并于年8月31日在协定上签了字。伊朗被划分成3个区域:北区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区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国家的中部为“中立”区-一两个强国“自由”竞爭的场所。承认阿富汗实际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保证不干涉西藏的内部管理。在英俄协定签字以前,沙俄和日本缔结了协定,确定了它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三国协约(或称三协约国)--与另一个帝国主义集团-六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和意大利)相对立的英法俄三国*事外交帝国主义集团的建立,以年英俄协定的缔结而告结束。欧洲彻底地分裂成两个相互敌对的*事集团。第二国际的一些著名活动家祝贺英俄两个老竞爭者的协定,认为这是“和平的保障”。列宁反对对帝国主义集团和协定作这样机会主义的估价。协约国成立不到1年,列宁就指出在世界帝国主义*策中大量积累的“引火物”,而警告工人阶级说:这一切公开的和秘密的条约、协议等等,只要稍微“触动”某个强国,就会导致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年,由于奥匈兼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发生了严重的国际冲突。根据年柏林条约的条款,这两个省份由奥匈*队占领,但是在名义上仍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在青年土耳其革命以后,奥匈统治集团害怕巴尔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彻底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时机已经到了。为了这个目的,奥匈决定同沙俄暗中勾结,答应在海峡问题上给与沙俄补偿,換取沙俄对它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同意。

至于沙皇*府方面,在对日战爭失败后,又经受了-年革命时期的震荡,很想在外交上取得一些成就。年9月,俄国外交大臣伊茲沃尔斯基和奥国外交大臣爱伦塔尔在布赫劳会晤。在这里缔结的秘密协定,归结起来不外是:沙俄同意奥匈吞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交換条件,奥匈同意为俄国舰队开放黑海海峡。不久以后,沙皇外交当局又从德国取得了同样的许诺,虽然并沒有用一般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以德国取得“补偿”为条件。意大利*府也准备在关于海峡的问题上支持俄国,条件是:俄国同意意大利侵占的黎波里。

但是,按照俄国的意愿解决海峡问题,主要不是依奥匈、德国或意大利为转移,而是依英法为转移。为了取得它们的支持,伊茲沃尔斯基前去巴黎和伦敦。奥匈*府决定不等俄国同一切有关强国达成协议,就于年10月7日正式宣布吞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样一来,青年土耳其革命、南方斯拉夫人的民族渴望和沙俄的外交计划,同时受到了打击。奥匈的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土耳其和塞尔维亚引起了暴风雨般的抗议。沙皇*府也企图反对奥匈的片面行动,要求在国际会议上讨论问题。

伊茲沃尔斯基本来指望英法两国在海峡问题上支持他的*策,结果却落了空。法国*府采取含糊的立场,英国*府直接拒绝给予支持。德国积极援助自己的盟国--奥匈。冲突继续了几个月。年2月,在德国的协助下,奥匈终于以现金的补偿,取得了土耳其对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同意。随后,奥匈*府开始把自己的*队集结到塞尔维亚边境,而在同年3月,德国*府又以最后通牒的方式,不但要求俄国本身同意已经完成的兼并行动,而且要求俄国迫使塞尔维亚同意这一事实。

沙皇*府沒有作战的准备,不得不接受德国的要求而退却。伊茲沃尔斯基只好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波斯尼亚危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特别是俄国和塞尔维亚为一方而奥匈为另一方之间的矛盾急剧尖锐化了。这次危机虽然也暴露了协约国内部的裂痕,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它表明了两个主要帝国主义集团--英法俄集团和奥德集团之间的意见分歧达到怎样的深度。

英德两国的海上竞争

协约国的成立和德帝国主义企图分裂它而沒有成功,证明在国际关系的体系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年法绍达危机中达到顶点的两个殖民强国-英法国的对抗,现在退居次要地位。英俄两国在近东(特別是在海峡问题上)以及在伊朗的矛盾虽然还沒有消除,但是已经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了。英德的帝国主义矛盾完全上升到主要地位。经济、*治和殖民地竞爭所造成的帝国主义矛盾,由于日益增长的海上*备竞赛而更加复杂化了。德国顺利地实现提尔皮茨上将所制定的海*建设纲领,引起了英国统治集团的严重惊慌。

英国为了回答德国向有利于自己方面改变海上力量对比关系的意图,开始建造新型的巨大装甲舰-在装备和航速方面都相当优越的“无畏舰”。在年,英国拥有普通型装甲舰65艘,德国--26艘。英国打算以无畏舰的下水,使自己在海*威力的发展方面来一个很大的跃进,迫使德国承认自己努力动摇英国的海上霸权是沒有希望的。但是,德国也开始建造无畏舰,到年,英国建成12艘,德国已经拥有9艘。这样一来,尽管英国仍然保持海上的优势,而海上*备方面的对比关系开始向有利于德国的方面变化。

英国*府企图在德国承认英国的实际海上优势的条件下,同德国商定关于海上*备的限制问题。在年于海牙召开的世界和平会议上和后来在年爱德华七世和威廉二世谈判的进程中,都做了这样的尝试。在两种情况下,德国*府坚决反对英国的建议,表示自己决不调和和希望继续海上*备竞赛。于是,英国*府决定:只要德国建造一艘大*舰,英国便建造两艘同样的*舰作为回答。从自己一方面,德国统治集团也加强了反对英国的运动,指责英国“包围德国”的*策。这种运动的使命是为德国增加陆海*备而辩解。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年德帝国主义又企图打击英法协约国。正如6年前一样,德国是由摩洛哥的事件而发动的,在那里,法国资本逐渐攫取国家的财富,把自己的竞爭者从那里排挤出去。年春天,在摩洛哥首都非斯地区爆发了居民的起义。法国*队在“绥靖”的口实下占领了非斯。在德国金融资本有势力集团、特別是在摩洛哥有相当大的投资的垄断组织“曼奈斯曼康采恩”的利益的推动下,德国*府起初在报刊上兴起轰轰烈烈的宣传运动,要求瓜分摩洛哥或者在其他地区给予相当大的补偿,后来突然派遣炮艇“豹号”开抵摩洛哥的阿加迪港。

法国统治集团认为“豹的跳跃”是直接的战争威胁。在法德两国开始的谈判中,双方僵持不下,屡屡发生相互恫吓的情况。摩洛哥危机使德英矛盾也尖锐化起来,英国唆使法国坚决反对德国的要求。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说:“如果德法两国发生战争,英国一定参战。如果俄国卷入这次战爭,奧地利也会被卷入······所以,这不会是法德两国的单独决斗,而是一场欧洲战爭”。当时,欧洲大战总算沒有爆发。沙俄还沒有处于积极支持法国的状态。

在法国本身,以约瑟夫·凯欧为代表的实力集团,认为必须同德国达成协议。在另一方面,奥匈和意大利各有各的打算,它们都不愿对自己的盟邦德国给与*事上的支持。因此,年7月21日由劳合一乔治发表的英国*府关于英国决心接受挑战和站在法国方面作战的坚决声明,迫使德国的帝国主义*策的鼓舞者们退却了。年11月,法德两国达成了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大部分领土的保护权,作为交換条件,它取得法属刚果的价值不大部分。

西班牙也想参加瓜分摩洛哥,但是,它处于帝国主义大国的“小伙计”的地位。根据年的法西协定,把美利拉和休达之间的一小条地带分给它。现在,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之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了一项彻底瓜分摩洛哥的新协定:法国取得的面积为,平方公里,西班牙--28,平方公里。按照英国的坚决要求,在摩洛哥海岸地带,直布罗陀湾的入口处,划出一个丹吉尔国际区,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在实质上,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的结局并沒有减少帝国主义矛盾的紧张性。年初,法国参谋总长指出:“不论在法国或在德国,沒有一个人对关于摩洛哥的协定感到满意”,很快就“可能爆发战爭”。在所有帝国主义大国中都加强了陆海*的*备竞赛。为巩固在欧洲所形成的*事集团的斗爭也相当尖锐化了。在这时候,不论协约国或是奥德集团,都很重视关于在即将爆发的欧洲战爭中,意大利采取什么立场的问题。

的黎波里战争

摩洛哥危机为实现意大利帝国主义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方面的计划创造了有利的局势。奥斯曼帝国的这些非洲省份,很早就已经引起与梵蒂冈有密切关系的罗马银行的法意以及意大利其他有势力的金融集团和工业集团的注意。意大利帝国主义者认为侵占的黎波里(包括昔兰尼加)是在建立自己对地中海区域的统治的道路上的第一步。他们也为自己的对内*策的利益利用了的黎波里问题。意大利的帝国主义宣传断言:对土耳其的战争可以“团结意大利人”和用“民族斗争”代替“阶级斗争”。

欧洲列强沒有一个表示反对意大利的计划。德国担心的是:如果它反对侵占的黎波里,那末,意大利就会拒绝续订关于三国同盟的条约。奥匈根本就认为,把意大利的侵略野心从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半岛的整个亚得里亚海沿岸吸引到的黎波里方面,对自己是有利的。法国远在年就订有秘约,在的黎波里问题上有支持意大利的义务。根据年在拉康尼茲缔结的协定,俄国保证给意大利同样的支持。最后,英国由于它同德国的关系不断尖锐化,也不愿意使意大利反对自己。

结果,用俄国驻意大利海*武官的说法,“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意大利在欧洲的一致同意下对土耳其进行战争了”。意大利对土耳其提出最后通牒(年9月28日),要求割让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在被拒绝之后,就开始了*事行动。意大利指挥部决定进行迅速的*事打击,以期土耳其不能作严重抵抗就投降。的确,土耳其*是很软弱的,战爭刚一开始,意大利*队就占领了的黎波里市和海岸地带其他一些较小的据点。不过,在后来,意大利人遇到当地阿拉伯居民的有力抵抗,并未能向国家腹地推进。战爭拖长了。

为了对土耳其增加压力,意大利舰队炮轰贝鲁特和达达尼尔海峡,而意大利*队在多德卡尼群岛登陆,予以占领。土耳其请求列强出面调停,毫无结果。在整个战争期间,土耳其处于孤立地位。巴尔干半岛上开始的危机和与此同时国内斗争的尖锐化,迫使土耳其*府向意大利让步,于年10月15日同它签订秘密条约,又过3天,在10月18日,已经签订公开的条约,根据这项条约,土耳其苏丹把自己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一切权益让给意大利。

结语

意大利终于侵占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使它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利比亚。阿拉伯人在的黎波里战爭中蒙受巨大的牺牲,他们在和约签订以后的许多年间,还继续抵抗意大利侵略者。列宁在年写道:“尽管签订了“和约”,战争实际上还将继续下去,因为远离海岸的、处在非洲大陆内部的阿拉伯部落没有屈服,他们还要长期被人用刺刀、枪弹、绳索、奸淫、烧杀来“开化'。”用列宁的说法,的黎波里战爭是二十世纪“文明”国家的典型的殖民战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