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自由,毋宁死是一次奋起抵抗,还是一 [复制链接]

1#

电影《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是一部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路易丝·弗莱彻、丹尼·德维托等主演的剧情电影。影片讲述了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于是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的故事。时隔50年,这部美国70年代社会*治电影的代表作仍然无人敢翻拍。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编剧:劳伦斯·奥邦/博·古德曼/肯·凯西/达尔·瓦瑟曼主演: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德维托/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路易丝·弗莱彻/威尔·萨姆森/...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11-19(美国)片长:分钟又名:飞越杜鹃窝(台)/飞越喜鹊巢

Nov.19

+

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索尔扎恩兹/迈克尔道格拉斯

最佳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最佳男主角杰克尼科尔森

最佳女主角路易斯弗莱彻

▊经典辣评

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

影片《飞越疯人院》改编自肯·克西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飞越疯人院》发表在60年代,而60时代正是美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等等,都是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于是坎·凯西便借助文字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

而影片《飞越疯人院》的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是“捷克新浪潮”的中坚分子,自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后流亡欧洲,年才重回美国。遭受过压迫与逃亡的相似经历,让米洛斯·福尔曼找到了小说里传达的那种自由精神的共鸣。《飞越疯人院》宣扬的美国式自由精神,和《肖申克的救赎》中传达的反抗压抑的个人主义一样,都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自由主义。在饱受精神压抑的民族面前,这样一部电影的诞生,犹如上帝的福音。

《肖申克的救赎》海报

世间万物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力

乍一看,影片中呈现的精神病院的生活安静又舒适:温暖的阳光,舒缓的音乐,嬉闹着的牌友,按时提醒病人吃药的护士,带领病人做健身操并和他们谈心的护士长等等,让这个精神病院宛如人间天堂。而这宁静的一切都被突然到来的迈克墨菲打破了。于是,医院搞得天翻地覆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隐藏在精神病院详和表象下的波涛汹涌,暗无天日。

在这个精神病院,病人们根本没有尊严与自由。在镜头语言的诉说下,屏幕内外都实现了情感的互通:以黑白色调为主的影片色彩,精神病院里封闭的空间和重重设置的铁丝网,充斥整个屏幕的护士长拉齐德小姐面无表情的脸,以及病人们麻木无神的双眼,使得影片营造的压抑感扑面而来。在这个铁丝网医院里,护士长拉齐德和所有的医护人员构建了一个新的体制世界,而在这个体制里,病人们是绝对的服从者与被管理者,拉齐德等医护人员则是站在食物链顶层的统治者,他们掌管着病人的生活起居以及生死,病人们只要稍有抵抗,迎接他们的就是精神与肉体上的加倍压迫。

于是,游离在这个体制之外的精神正常的迈克墨菲就成了精神病院的异类,这种特殊一方面体现在他并没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却伪装成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则医院里的其他病人一样遵守规则。从为了看世界锦标医院,到借助印第安人酋长翻出围栏,再到带领一众患者劫船出海捕鱼,再到带着自己的女医院办Party……迈克墨菲对自由的追求早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标准,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不仅让他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无法让他得到社会体制的保护,更难以给予他心灵与肉体上的满足。最终,他只能走向灭亡,脱离肉体与社会对他的束缚。在反抗与压迫的对抗中,迈克墨菲无疑成了牺牲品。

虽然迈克墨菲所有的奋起抵抗,多以悲剧收场,但是抗争播撒下的自由之种,却如星星之火般足以燎原。他唤醒了印第安人酋长,将他从父亲病逝的自责与悲痛的过往中拉扯出来,所以最后,印第安人酋长那句“我现在感觉跟山一样壮”,正是迈克墨菲带来的奇迹。追求自由没有错,虽然当个人力量无法抗衡施加暴行的统治者时,抵抗只会以悲剧收场。但是抵抗给世人带来的精神启迪,实质上也是另一种胜利。

一心要逃离出精神病院的迈克墨菲最终还是死在了这个他最痛恨的地方,但是印第安人酋长实现了他的计划,用水台砸烂了窗户,帮助所有的精神病人逃离出这个黑暗的世界。或许,印第安人酋长已经带着迈克墨菲的灵*去了他最向往的加拿大。

破烂的窗户外,一切都是希望,众人向往的自由,也终究都会实现的。细细品读这部电影,才能读懂影片中传达出来的人性拷问与生活哲理。最后,再次致敬这部诞生于半个世纪前的不朽名作,以及影片中传达的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