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晶报评不环保的旧习惯要向现代生活让渡 [复制链接]

1#

晶报评:不环保的旧习惯要向现代生活让渡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发达国家一样,一个人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被周围人看不起,就说明相应的环保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了


日前举行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办法(草案稿)》立法听证会上,定点定时投放垃圾是否可行、垃圾不分类处罚谁来监管、厨余垃圾是否应该在办法中单列处理等几大问题成为争议焦点。


生活垃圾这个过去很不起眼的话题,如今在都市里却显得是那样的焦灼而急迫。去年年初就有报道称,深圳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15000吨,而且呈逐渐增加之势。这样下去,“垃圾围城”将不再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而是一种严峻的现实。如何有效减少生活垃圾,如何让垃圾这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各归其位,减轻环境压力,是一个容不得继续忽略的问题。


为破解垃圾减量分类怎么用力推也成效不大的困局,深圳拟通过立法填补相关法规空白。垃圾减量分类的新规能否落地,怎样体现出更多的可操作性,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也引起了许多见仁见智的讨论。但这种技术层面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毕竟垃圾减量分类的工作进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建立了相应的环保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到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环保相悖的生活习惯能为现代生活让渡与鼎新。


听证会上有市民代表直言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推行起来有很多实际困难。此前媒体也有报道,业主反对理由主要有:影响生活便利,生活习惯难改变;认为物业管理费包括垃圾收集,业主没有义务将垃圾拿下来;高层楼宇的垃圾由居民拿下来,将产生电梯污染和增加电梯电费……借斑窥豹,旧习惯的强大惯性,过去现在将来都将是垃圾处理新规的障碍与阻力。


但是,改革就意味着对原有秩序的打破,在日益拥挤的城市空间里,个人的一点“不方便”其实收获的正是广阔公共空间的“方便”。公共场所控烟、禁放鞭炮如此,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同样如此。虽然,新规推行时能否不“一刀切”,能否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仍需进一步讨论,但遵循个人习惯向公共利益“让渡”,却是无可置疑的基础性前提。


事实上,定点定时投放是国际上推行垃圾分类时一个比较通行的做法,在澳大利亚、日本、德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当地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譬如澳大利亚,一般人家院子里,都会有三个深绿色大塑料垃圾桶,盖子颜色分别为红、*、绿,对应不同类型垃圾;在日本,几乎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一张垃圾回收时间表。假若规定本地区周一回收电子垃圾,当天你就绝对不能扔其它种类垃圾。而且,垃圾公司上门回收时间也非常准时,不会为等待你而多停留哪怕一分钟,保证了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流程。


如果,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发达国家一样,一个人不进行垃圾分类会被周围人看不起,就说明相应的环保习惯已经深入人心了。这有赖于惩罚细则的落实,好习惯有时真的是“罚”出来,是公序良法驯化出来的;当然它更仰仗于相关方面的引导、培训力度的持续加大,在这方面,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应大有可为,用创意点子而不是用简单说教来帮助人们获得环保常识与理念。此外,有人建议将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市民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这也是值得尝试的。


延伸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