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 [复制链接]

1#
医院订阅哦!

中国桑蚕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

 

 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和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活态传承脉络清晰。遗产项目,涵盖了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的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


  以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为例,它涉及余杭清水丝棉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习俗等。


  余杭清水丝绵制作历史悠久,唐代时丝绸生产已很普遍,开元年间丝绵被列为贡赋。民国时,余杭“老恒昌”清水丝绵享誉国内外。余杭清水丝绵色泽洁白,无绵块、绵筋、杂质,手感柔滑,弹性好、拉力强,厚薄均匀、特色鲜明。


  杭罗,是中国桑蚕丝织技艺技术中的重要代表性项目。原产杭州,由纯桑蚕丝以平纹和纱罗组织联合构成,绸面具有等距规律的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刚柔滑爽。穿着舒适凉快,耐穿耐洗。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便服面料等。


  双林绫绢生产距今已有多年历史。“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精湛,种类繁多,分为耿绢、矾绢、花绫、素绢等诸多品种。


  双林绫绢生产工艺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纤经、放纡、织造、炼染、砑光、整理等大小20余道工序。双林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


  “轧蚕花”是江南蚕乡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间传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含山镇境内的含山是蚕神的发祥地和降临地,于是含山成为杭嘉湖蚕乡的“蚕花圣地”。


  含山蚕花庙会从每年清明节(俗称“头清明”)开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称“三清明”)结束。其中以头清明较为热闹。蚕乡农民纷纷从水路、陆路涌向含山,热闹非凡,俗称“轧蚕花”。“轧”为吴方言,是“挤”的意思。


  “扫蚕花地”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源于湖州市德清县蚕桑生产和民俗活动。清末至20世纪50年代初最为兴盛。“扫蚕花地”大都在春节期间和清明前后表演,一般在乡村举行的“马鸣王菩萨”庙会上随着巡行队伍演出,而更多的是被蚕农在清明时请到家中演出。用以消除一切灾难晦气,祈求吉利和蚕桑丰收。


  “扫蚕花地”艺人有半职业和业余两种,半职业艺人过去以穷苦农民为多,他们务农尚不能温饱,靠演“扫蚕花地”补充收入。业余的演出则带有极大的自娱性,队伍全由四乡农民自愿组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并进行缫丝、织绸的国家。传统桑蚕丝织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依旧编织着华夏民族古老文明的华丽篇章。

原文标题为:丝丝缕缕,织就传奇——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资料来源:国图空间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