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文
闵庆文(全国*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今年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年7月17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青田召开,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高度评价了农业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独特价值和重大意义,科学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路径,为保护共同农业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富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乎未来的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当人类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经济快速增长、科技不断突破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破坏等资源环境危机一次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为此,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
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达成了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但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年,全球的环境危机依然很严峻,8月26日至9月4日,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其目的就是应对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正是在这期间提出来的。
进入工业化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但也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城乡差距加大、乡村文化丧失等社会问题,集约化和单一化的农业生产及化肥、农药和各种添加剂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水土资源耗竭等资源环境问题。人们在反思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时候,将目光投向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
在世界各地,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和渔民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坚守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创造、传承并不断发展着适应于当地生态地理条件的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巧夺天工的农业文化遗产,以其显著的恢复能力与适应能力,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人类的生计安全和生活质量,有效适应了自然条件的变化。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显然,那些延续至今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演变的“活化石”,还以其富含的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而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宝库”,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必须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
与一般意义的自然或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区别,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而具有“复合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呈现出适应性变化而具有“动态性”特征;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通过农业生产活动而传承,而具有“活态性”特征。具有生产功能并持续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安全也就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首要标准。
正是上述特征,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能简单照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而需要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建立全新的范式。一是需要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建立以生态与文化保护为重点的“*策激励机制”;二是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丰富的物种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产技术以及优美的田园景观和浓郁的民俗文化为基础,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生产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以及休闲、康养、研学、文创等多功能农业,建立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多功能农业发展的“产业促进机制”;三是在确保农民作为遗产创造者、传承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建立*府推动、科技驱动、企业带动、社区主动、社会联动的“五位一体”的多方参与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处于经济落后、生态脆弱、文化丰厚的地区,肩负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多重任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应当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过分强调“原汁原味”的“冷冻式保存”而忽视了区域发展,如果不重视农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的特殊角色而忽视了他们应当是最重要的保护者和最主要的受益者,就难以调动遗产地居民保护的积极性,也难以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人类共同的智慧,需要共同保护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人类文明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文明尤其如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农耕文化交流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稻米之路等,无一不体现着农业文明的交流互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多年前,原产于西域的葡萄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主要水果之一,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相关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变,完成了本土化改造。年,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先后被原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唯一位于城市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水稻的发源地在中国——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24项全球或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就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典型代表——后通过海路和陆路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菲律宾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日本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韩国青山岛板石梯田农作系统等以稻作为核心的传统农业先后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最早响应者和积极参与者,也是成功实践者和主要贡献者,更是坚定支持者和重要推动者。18个各具特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我们的先辈向世界奉献的宝贵的农耕文化财富,展示了中国人民以勤劳智慧探索出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道路。率先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率先出台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率先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监测评估,率先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学术交流平台,系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既是中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也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凝聚行动一致的国际共识,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形态农业文化遗产的交流互鉴,携手构建世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的美好未来。“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不仅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际社会展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原文刊登于年7月25日《人民*协报》第10版学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