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当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苏莱曼尼被美*暗杀、伊*误击乌克兰客机时,有人说,年的重磅国际新闻莫过于此。彼时,地区研究学者和战略分析师们瞪大了双眼注视波斯湾,研判着中东发生重大地区冲突的风险。
短短数月之后,突如其来、多国先后暴发的新冠疫情就打破了所有预测机构和媒体的设想。对于世界各国而言,眼下一切外交方针、发展蓝图和行业规划都无法绕过疫情这个最大的变量。而从个体角度出发,下至贩夫走卒,上到国家元首,无人是一座孤岛。
无人置身事外
截至12月24日,全球已有超过万人死亡,至少万人已感染,而实际感染人数甚至可能更高……仅仅不到一年时间,新冠病*就给人类带来了此般骇人的伤亡数字。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这种新疾病命名为“新冠肺炎”(COVID-19)。4天后,法国就通报了亚洲以外首例死亡的确诊病例。在整个欧洲惊恐的注视下,交通便利的意大利北部变成了一个疫情“震中”,周围邻国难以独善其身。
从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再到伊朗、俄罗斯、巴西,南极洲之外的每个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很快暴发了疫情。3月,世卫组织将新冠疫情定义为大流行,而到了4月中旬,巴黎、纽约、新德里、布宜诺斯艾利斯……全球千万级人口的大都会一个接一个进入“封锁”状态。
疫情之下,权贵富豪也买不到免疫力。美国总统特朗普夫妇、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约翰逊、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这份不完全的染疫名单依然没有被画上句号。
没有染疫的国家首脑们不得不迅速改变工作方式。与大城市中成千上万无奈居家办公的白领们一样,他们也必须通过线上办公软件来处理*务,举行会议,外交的形态和方式都在疫情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也与*治、外交深度纠缠。
除了调配资源指挥抗疫,这些“战时领袖”们还必须肩负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倾听疾苦,安抚人心。在一些国家,领导人发表电视讲话的频率大大提高,直接向民众恳求,希望人们遵守防疫规定,在这场抗疫“堑壕战”中坚持拉锯下去。面对这场大考,他们有成有败,还有的见证了民意支持率在数月之间如过山车一般颠簸。
最令人吃惊的是,富裕和发达地区并没有交出一份与其手中资源相称的抗疫答卷,太多公共卫生硬件能力排名靠前的国家沦为了新冠病*肆虐的“炼狱”。纽约、伦敦这些富豪云集之地依然快速陷落,防护物资最紧缺时,有发达地区的医护人员甚至以塑料袋覆面。强如美国的超级大国却也未能避免惨剧一次次重复。诞生了人道主义和人权意识的“老欧洲”在收割生命的病*面前同样步履维艰。
商业停滞,学校封闭,交通航运业也经历了罕见的大萧条。在意大利北部,不少居民被迫蜷缩在家达数月之久,过久的居家隔离和远程工作让他们中的不少人心理崩溃。那些难以远程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则不得不甘冒奇险,在病*眼皮下为生计而战。
光是欧美今年就有数千万个工作岗位因新冠疫情而消失,至于非正式工作占比较高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更是难以统计具体岗位损失数字。世界银行预测称,年全球生活在极端贫困中的人口数量将猛增1.5亿。
战乱、饥荒、天灾,愁上加愁
尽管新冠阴云笼罩一切,但对很多冲突地区的普通人来讲,新冠危机又是一个过于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有太多早已存在的现实因素需要考虑。毕竟,他们的国家可能连10台呼吸机都难以凑齐。
在一些热点地区,新冠疫情并没有成为压倒一切的紧迫事项。相反,疫情掩盖之下,“冻结的冲突”又浮出水面,一些国家或*治势力趁机打破现状,在战场和谈判桌上攫取更多利益,实现本来难以企及的地缘*治目标。冲突惨剧在纳卡、埃塞俄比亚北部、西撒哈拉等地轮番上演,与此同时,也门、叙利亚、阿富汗等饱经战火的国家枪声也从未停息。
冲突带来的结果常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历经四次停火协议终于勉强实现和平的纳卡地区,战胜方宣泄着激动情绪,战败者只能选择黯然背井离乡。埃里温和巴库的大街都被人群占据,无人在意社交距离。不同的地方在于,阿塞拜疆人忙于欢庆胜利,亚美尼亚人则忙着冲向议会和总理府,要求导致战败的“叛徒”下台。
尽管战乱、饥荒、天灾让很多在贫困线上挣扎已久的发展中国家居民对新冠病*并不特别在意,但实际上,脆弱的卫生系统和小规模的经济体受疫情的打击更大,新冠再次暴露了国与国之间巨大的不平等差异。
为了避免“疫苗民族主义”导致不平衡现象加剧,世卫组织、全球疫苗联盟(GAVI)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成立了“新冠疫苗获取机制”(COVAX),确保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可以获得疫苗——然而这绝非易事。
路透社12月16日获得的一份世卫组织内部文件指出,COVAX的发起人表示,该项目因资金缺乏、供应存在风险和合同安排复杂而面临着“非常高”的失败风险,一旦失败,这有可能让贫穷国家的数十亿人直到年才可获得新冠疫苗。
12月,英国成为第一个批准接种疫苗的发达国家,美国紧随其后,多个欧盟国家也宣布将在年底开始接种。年上半年,发达国家将普遍开始囤积疫苗库存,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数十亿人口迟迟难以获得接种,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可控程度仍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时至年终岁末,地球上最后的“净土”南极洲也出现了确诊病例,全球各地的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此起彼伏,在英国被发现的、传染力最高增强70%的新冠变异新*株更让全世界艰难恢复中的有限连接再度被切断......谁也无法预料,3天过后,我们将迈入一个怎样的年。
美国作家约翰·肖尔斯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一年内造成万人染疾、万人病亡的新冠全球大流行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去式,但这场疫情给这个时代留下的记忆却不应一并“过去”。
全人类的命运实质上早已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疫情的大流行让人更直观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人们对此做出的反应却不尽相同,有人以邻为壑,有人架桥通路。无论如何,所有这些经验与教训,都应成为构筑起疫后世界的一部分,让人类在未来面对新的一场疫情大流行时,面对任何不可预知的灾难时,能够做得更好一点点。
牺牲与幸存,不可流于*客倾轧的佐料,不该只是历史尘封的一角,,是以记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