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奉俊昊导演的《雪国列车》,终于在这阵子跟他的前作《杀人回忆》、《汉江怪物》一起补完,在短短的两周里快转一个创作者的十五年生命,其实挺奇妙的。看他从亟欲道出自己身处的社会之病灶,到渐渐为议题所著迷而越挖越深,同时熟练地掌握国际化的资源,走到《雪国列车》和最新作《玉子》这样全球性的视野,可以说顺理成章,又自成一格。
而《雪国列车》最让我惊讶的是一开场,出字幕的时候,当我终于目睹这部诸多好友向我推荐的电影,我才发现它竟然完全不是好莱坞制作。这样的惊讶不是低估南韩的制片工业,而是片中卡斯一字排开:克里斯埃文斯、蒂尔达斯文顿、奥克塔维亚斯宾瑟、约翰赫特、艾德哈里斯,这怎么看都是好莱坞才有的手笔。能有这么多明星前仆后继来参演,可见这位作者已经受到多大程度的瞩目了。
取材自三十年前连载的法国图像小说《LeTransperceneige》,《雪国列车》描写一个典型的反乌托邦世界:全球被冰冻,唯一残存的只有十七年前在意外发生之前,幸运搭上能够自体永续运行的豪华列车Snowpiercer的乘客们。
这其中包括购买车票的贵族阶级,和某种程度算是搭霸王车的上千位难民。而整辆列车从引擎、贵族们的奢华包厢、各式美食餐厅和肉类的饲育/屠宰场,再到玻璃水族馆,温室花果栽种场,孩童们的课堂,一路越来越功能化,最后是水源区,保全与监狱,再通往穷人们多层拥挤的上下铺车厢,越接近车尾的肮脏、杂乱以及随时要爆发的不满张力,越是在强调着奉俊昊所认同的、亦即片中主角们所身处的阶级。
这一节节各有意涵,一层层都有资源和权力的阶序关系,让《雪国列车》从题材到场景设定,都是明白的科幻寓言。主角们策划的一场革命,基本上就是整部电影的主体,也把故事切成起义、奇观展示、揭露真相(进而思辨)等等三大幕,这其中从乐观到变调,再岔出意外之路的正/反/合结构,可以说井然有序。
底层人们顺着阶级链一层一层一往上打,目的是要推翻当下的独裁*府,撼动僵固的层隔,但是到最后,他们必然意识到光是砍掉是不够的,重练才是最难的。如果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本份的位置上,是整体环境和谐的最安全状态,但那是否代表着个人自由与(儒家最爱的)君君臣臣的社会想像,在根本上就是互斥的呢?
这样的思考,带给一个科幻故事的核心高度,这也是为何《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对我来说只能是完美的商业电影,却少了那么一点点思考可能性。所以回过头来说了:《雪国列车》真的如我的朋友们所想的,完全收服我了吗?我很仔细地想过了,结果在我的脑袋里,好像有个声音一直在说:其实……不太够哪!
关键在于,我想是因为,我对《黑客帝国》实在太熟了。更对《黑客帝国》背后对我而言、擅自建立的跟《风之谷》的概念联动,已经牢牢抓住了十年之久。这时候再在《雪国列车》里,看到类似的议题思考性,而且没有什么新的见解出现,我只能有一点不公平地对后到的奉俊昊说:你吃亏了。
当然还有最后的那句:我拒绝。不论是尼欧或这里的克里斯伊凡,还是娜乌西卡,碰触这题目的创作者最后都得到相近的答案,只是情境不同,考量的轻重也不一样。于是在我心目中的力道也有了差异:《黑客帝国》刻意放入爱情因素,让这个可说是最强的非理性因素,和救世主的理性宿命相斥。
这是最浪漫的,也是最自私却又能被理解的;《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则是面对一个命运都被写定,不见得有压迫在其中但毕竟不是自己争取到的未来,而她断然拒绝,宁愿*另一个微小的求生机率让残存的人类去实现自己。这或许才是更浪漫的,是不自由毋宁死,唯有证明自己才能真正得到自我。
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安排,自然是那场火把反攻的戏。惨烈的屠杀劣势中燃起的希望,是美丽的动作场面,也是浪漫至极的意象。据说拍这一幕的时候现场真的没有任何光线,只有火焰的自然光,而整部《雪国列车》透过车厢与窗户、隧道和艳阳下的冰雪等等,创造出多层次的光照趣味,这不只是贡献美学,还甚至成了戏剧的工具,这是最让人难忘的创意。
只可惜,在这场戏之外,其他许许多多的对打和屠杀和肉搏场面,也可说是南韩导演刀刀见血(而且杀配角不眨眼)的狠劲,实在让我疲乏。通常杀戮杀多了,除了浮夸和万物如刍狗之感,还要带来一丝荒谬,但《雪国列车》是个比《汉江怪物》和甚至《杀人回忆》都更接近严肃的叙事,这使得那样的荒谬没有存在空间,也就让并不享受血性召唤的我,觉得冷掉了。
最后,列车本身就是个小地球,有各种地理和人种和文化和阶级,这是前面就说过的明喻;而均衡这件事的强调,以及在这背后的某种必要之恶——必要的对弱势阶级的牺牲——显然是奉俊昊近年关心的论点,在新作《玉子》里又再次出现,而且深入到更难屏除的(对食用动物的生命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