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清王朝的五次机会,如果有一次珍惜,也不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9.html

年2月12日,随着清帝的一纸退位诏书,自努尔哈赤建国起,国祚年的大清王朝仿佛一夜之间被历史淘汰出局,在大清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曾有五次机会摆在王朝面前,也许只要能把握住一次,清王朝也不至于土崩瓦解。

一、康熙与西学

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为大清朝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就康熙个人而言,他还是一个潜心研究西学的理科生。

康熙对西学的兴趣源自于其登基之初所发生的西方传教士与中国钦天监官员之间关于历法的竞赛,最终西方传教士的计算准确无误,为此康熙破天荒地让传教士主管钦天监。由此康熙对西方的天文、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常常让传教士来教他学习西方的数学、几何原理,甚至是代数,康熙皇帝学习成绩相当不错,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定理去解题。

后来有传教士给康熙皇帝进献了《康熙皇舆全览图》,这个地图的特点就是标注了经纬线,康熙皇帝由此对地理学产生了兴趣,还亲自指导官员如何计算河水的流量。

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年),康熙皇帝染上了疟疾,御医们束手无策,眼看康熙就快不行了,就在这时,传教士向康熙进献了奎宁,也就是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疟疾,自此康熙又对西方医学产生了兴趣,康熙不仅向传教士们请教西方人体医学知识,还亲自参与解剖动物。

但是很可惜,上面所说的这些西学知识,仅仅只是作为康熙皇帝个人的兴趣爱好,随着康熙皇帝的驾崩而烟消云散,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向全国推广。

二、英使访华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马戛尔尼率领着庞大使团,带着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出使大清,历时近一年的时间,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年)到达舟山,随即开始了对大清长达近一年的访问。

马戛尔尼此次出使的目的是想与大清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并希望清*府能多开放几个通商口岸。

可是当时以乾隆皇帝为首的大清君臣,仍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的自满之中,对于马戛尔尼所进献的礼物均不屑一顾,认为这些都是奇技淫巧,乾隆皇帝看重的不是马戛尔尼所带来的外部世界,而是关心马戛尔尼是否是以贡使的身份觐见皇帝,觐见皇帝时是否行三跪九叩之礼,双方都被觐见皇帝的礼节形式所困扰,险些让这次东西方之间的首次官方接触流产,但是最终双方都做了妥协,马戛尔尼以单膝下跪的形式觐见了乾隆皇帝,但乾隆皇帝对于英使所有的外交和商业要求一概不予准许。

二十三年后的嘉庆二十一年(公元年),英国再次派阿美士德率领使团访华,这一次的结果比乾隆时的更为糟糕,双方仍旧以觐见嘉庆皇帝时跪拜礼仪而争执不下,最后阿美士德连嘉庆皇帝的面都没有见到,就被迫回国了。

英使的两次访华,给了大清打开国门了解世界的绝好机会,只可惜乾隆、嘉庆父子刚打开一个门缝,伸出头看了一眼,就迅速地将大门关上了。

看来大清的国门,只能靠外力,才能将其打开。

三、洋务运动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利以及多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在丧权辱国之下,清朝*府中一些较开明的官员开始反思,天朝上国的大清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才能打败列强,富国强兵?

经过思考,大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器”不如人,大清落后的*事机械根本不是船坚炮利的西方*队的对手,要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只有这样才能有大清中兴的一天。

于是在以恭亲王奕为首,加上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配合下,他们冲破重重阻力,打破旧有观念,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一座座新式工厂在大清拔地而起,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电报、铁路等西方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也被引进,朝廷还破天荒地派遣官办留学生出国留学,不仅如此,在*事国防上也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

从表面看,这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大清中兴指日可待,可是所有这些只停留在学习西方器械上,并没有人看到西方先进器械的背后是什么。

光绪二十年(公元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覆没,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清王朝的中兴幻想被彻底打破。

甲午海战

四、戊戌变法

随着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千百年来一直向中国学习的日本竟然战胜了大清,学生打败了老师,这让无数的国人感到不可理解,于是开始深刻反思,一大批有识之士敏锐地发现,光向西方学习器械是远远不够地,要改变现在大清王朝的危局,应该学习西方的制度,这才是救国救民的根基。

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迅速发展,各种学会、报刊纷纷创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公元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颁布《明定国是诏》,开始变法。

光绪皇帝和维新派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以平均每天发布近1.8条的变法命令推进变法,似乎想一夜之间改变大清现状,变法内容涉及*治、经济、教育、*事等等国家各各领域。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维新派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有皇帝的支持,自上而下,变法定会成功,维新派们激进的改革*策和方式,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当守旧派们到慈禧太后那哭诉时,就注定了变法即将失败。

慈禧随即发动*变,夺回大权,变法最终以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重新临朝训*,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往海外,“戊戌六君子”遭到捕杀的结果而宣告失败,变法期间推行的所有新*,除了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它所有新*全部废除。

从左至右为梁启超、光绪皇帝、康有为

五、宪*改革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清*府利用义和团与洋人的仇恨,竟然头脑发热,向十一国同时宣战,结果英、美、法、俄、德、日、意、奥所组成的八国联*占领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最终这场闹剧以《辛丑条约》的签订而结束,史称“庚子国变”。这次变故彻底打醒了清王朝,以慈禧为首的朝廷痛定思痛,决定要彻底改革。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年),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实行新*。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立宪*体,清*府决定派出官员出国考察,后因考察团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遭到革命*人吴樾人体炸弹的袭击,考察人员名单一再调整,最终以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为首的大臣率领团队出国考察,史称“五大臣出洋”。

经过出国考察后,五大臣都认为宪*好处颇多,不仅消除外患,还能使皇位永固,各地督抚大员们也纷纷上书,要求实行宪*。

清*府经过商讨,认为现在如果立马就实行宪*操之过急,应该有个缓冲期,所以提出在实行正式宪*前要有个预备立宪期,至于期限则定为十年,后来经国会请愿,改为九年,于是清*府仿照日本,开始实行君主立宪改革。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年),朝廷颁布诏书,预备仿行宪*。

这次宪*改革的内容其实和戊戌变法差不多,但由于有慈禧的大力支持,实行起来就比较顺畅。

首先,是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制进行改革,再就是在中央设资*院,各省设谘议局,另外为了使大清法律更接近近代法律体系,朝廷还对大清法律进行改革。在经济方面,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事方面,裁撤绿营,训练新*。文化方面,废除科举,设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在百姓中,允许满汉通婚,禁止吸食鸦片,禁止妇女缠足等。

可是,当朝廷拿出中央各部门一把手名单时,大家都感到十分失望,*机大臣里有奕劻、瞿鸿禨、世续。各部门里,外务部管部大臣奕劻,尚书瞿鸿禨,礼部尚书溥良,度支部尚书溥頲,吏部尚书鹿传霖,陆*部尚书铁良,学部尚书荣庆,民*部尚书徐世昌,法部尚书戴鸿慈,邮传部尚书张百熙,理藩部尚书寿耆。其中大部分都是满人,汉人只占到三分之一,部门只是换个名字,换汤不换药。

不仅如此,朝廷还搞出了个“五不议”的*策,所谓“五不议”就是*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不议,翰林院不议,太监事不议。这“五不议”的出台,让人们开始怀疑朝廷实行宪*的诚意,搞宪*是假,维持专制统治才是真。

真正引起全国上下愤怒的就是“责任内阁”的人员。

宣统三年(公元年),清*府在压力之下,被迫提前四年成立“责任内阁”,当朝廷公布内阁成员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激愤。

在“责任内阁”里,其中国务大臣十三人,分别是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其他的国务大臣分别是个部门的大臣担任,他们是梁敦彦、善耆、载泽、唐景崇、荫昌、载洵、绍昌、溥伦、盛宣怀、寿耆,在这十三人中,九个是满洲贵族,其中皇族占到七人。

这内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皇族内阁”,从这个内阁名单中更暴露出清*府是假立宪,清*府根本就不想真心搞宪*,只是拿宪*做为幌子,以维护其专制统治,保障其满洲贵族的利益,立宪只是一个骗局而已。

但更令清*府想不到的是,新教育和留学培养了大批革命*人,奖励工商和厂矿的开设使得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更要命的是,新*训练出了大批清王朝的掘墓人,假立宪反而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清末的这场宪*改革最终必将以失败告终,清王朝的灭亡将指日可待。

晚清皇族内阁

康熙西学、英使访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宪*改革,这五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大清王朝都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最终只能以“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的退位诏书,结束了清王朝年的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