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罗马之拜占庭帝国第一期 [复制链接]

1#

罗马帝国分裂

(一)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之名源于一座处于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城市,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定都于此,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扼制黑海到爱琴海之间的战略水道——博斯普鲁斯海峡,这里也是海陆商业要道。年庞大的罗马帝国因饱受蛮族的侵扰而让皇帝无法处处顾及,为了便于管辖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地区称拜占庭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府。

红色的区域为拜占庭帝国版图

狄奥多西王朝

一、阿卡狄乌斯

阿卡狄乌斯

(一)阿卡狄乌斯是狄奥多西一世的长子,西罗马皇帝霍诺里乌斯的兄长。年狄奥多西一世去世,临终前将让阿卡狄乌斯统治东部地区、让霍诺里乌斯统治西部地区,从此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帝国,之后没能再次统一。

(二)阿卡狄乌斯成为东部皇帝后基本不问政事,让自己的属下全权处理国务、军务,导致某些大臣利用权力擅权乱政。鲁菲努斯就是一个野心勃勃、贪婪无比大臣,自从得到大权独揽的机会后用残酷和恶毒的手腕清除自己的政敌,最终因作恶多端被阿卡狄乌斯的刺客暗杀。鲁菲努斯被黜后阿卡狄乌斯让宦官优特罗皮乌斯处理国事,这位宦官的狠毒性格不比鲁菲努斯差,但却懂得收敛。年优特罗皮乌斯病卒后阿卡狄乌斯又让近卫军长官安特米乌斯处理国事,这位近卫军长官从不犯事,因而没被国人憎恨。年阿卡狄乌斯去世,在位时期一直没有亲政,不久阿卡狄乌斯的七岁儿子狄奥多西二世继位。

二、狄奥多西二世

狄奥多西二世

(一)狄奥多西二世是阿卡狄乌斯的儿子,年狄奥多西二世出生于君士坦丁堡。年阿卡狄乌斯去世,年仅七岁的狄奥多西二世继位,其母优多克西娅因自己的儿子年幼而摄政。

(二)年狄奥多西二世开始亲政,不久和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制定《学说引证法》,该法规定古罗马五大法学家——乌尔比安、帕比尼安、保罗、盖尤斯、莫迪斯蒂努斯的解答都有法律效力,限制被引用的法学家的人数,表述对五大法学家意见不一致时的解决办法。年狄奥多西二世指派八名委员负责编辑历代法令和先贤学说,后来因计划庞大而废除。年狄奥多西二世另选委员16人专事编辑法令,并授以他们合理修改原文之权,使律文更为明确,年委员们完成任务后狄奥多西二世对其命名为《狄奥多西法典》,年起开始施行。

(三)先前阿卡狄乌斯流放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克赖索斯坦,克赖索斯坦死于被逐的路途中,三十年后狄奥多西二世将克赖索斯坦的遗骨迎回教堂,并替其父进行罪行忏悔,从此以后拜占庭帝国的皇权才开始向其教权低头。

(四)年匈人将领乌尔丁率领大军进攻拜占庭帝国的色雷斯行省,拜占庭大军抵御失败,狄奥多西二世被迫与匈人和谈,并割让给匈人大片领土,同时答应匈人帝国会在每年向其进贡磅黄金。此外狄奥多西二世还答应匈人可以在拜占庭帝国的一些边境城市进行互市,至此匈人再也没有大规模的入侵拜占庭帝国。

(五)年狄奥多西二世巡游时坠马身亡,他的姐姐普尔喀丽亚和宦官克丽萨菲斯争夺王位,普尔喀丽亚在斗争中获胜,将皇位让给自己的丈夫马尔西安。

三、马尔西安

(一)年马尔西安出生于色雷斯,年轻时是一名职业军人,19年后获得护民官和元老院议员这两个荣誉职位。年狄奥多西二世去世,马尔西安的妻子也就是狄奥多西二世的姐姐普尔喀丽亚夺取大权,拥立马尔西安为帝。

(二)年阿提拉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权夺利,导致匈人帝国土崩瓦解,马尔西安趁这个机会停止向匈人纳贡,并将占据拜占庭帝国部分领土的匈人驱逐。年马尔西安去世,贵族利奥一世被元老们加冕。

利奥王朝

一、利奥一世

利奥一世

(一)年色雷斯行省总督利奥一世被伊苏里亚行省总督芝诺和一众元老拥立为帝,作为报答利奥一世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芝诺,这就意味着芝诺有资格继承皇位。利奥一世统治期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相继入侵拜占庭帝国,但在狄奥多西长城面前却一筹莫展,只能回师。年利奥一世支援西罗马帝国上千艘战舰攻打汪达尔-阿兰王国,结果西罗马军队全军覆没。年利奥一世去世,享年73岁,芝诺因利奥一世没有儿子而拥立自己的儿子利奥二世为帝。

二、利奥二世

(一)利奥二世是芝诺的儿子,年没有儿子的利奥一世去世,芝诺因利奥一世无子而拥立利奥二世为帝。利奥二世在位期间朝政都由父亲控制,10个月后利奥二世死于不明的疾病,有史学家猜测是他的母亲阿里阿德涅毒死的,其目的是让芝诺登上皇位。芝诺确实在利奥二世死后是登上皇位,但是因证据太少只能猜测利奥二世的死因。

三、芝诺

(一)芝诺全名为弗拉维·芝诺·奥古斯都,年出生于伊苏里亚。虽然伊苏里亚人早已经拥有拜占庭的公民权,但是拜占庭人依然把伊苏里亚人当作蛮族看待,以至于芝诺准备在利奥一世去世后准备继位时遭元老院反对,芝诺只能让拥有拜占庭人血统的儿子利奥二世继位。年利奥二世离奇去世,元老院只能让拥有利奥家族亲缘的芝诺即位。

(二)年瓦西里斯科斯发动军事政变,芝诺被迫逃往家乡求援,年芝诺率领伊苏里亚方面军平息瓦西里斯科斯叛乱。年东哥特人入侵拜占庭帝国,芝诺率军击退东哥特人。年芝诺去世,芝诺的女儿阿里娅德妮因芝诺没有儿子拥立自己的丈夫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为帝。

四、阿纳斯塔修斯一世

(一)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出生于杜勒希厄姆,年轻时是财政官,后来成为御林军长官,再后来与芝诺的女儿阿里娅德妮。年芝诺去世,阿里娅德妮因芝诺无子而拥立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为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即位伊始时把芝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伊苏里亚人驱逐到色雷斯,而引起伊苏里亚人叛乱,不久被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平息。年东哥特首领狄奥多里克一世在拉文纳之宴杀死意大利首领奥多亚克,随后收编其余部建立东哥特王国,定都于腊万纳,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承认东哥特王国的政权。

(二)先前一些高加索游牧民族经常通过高加索峡谷通道侵扰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拜占庭人和萨珊人因此进行合作,共同承担高加索地区的防务费用。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由于拒绝分担高加索地区的防务费用,从而引发拜占庭帝国和萨珊王朝的战争,年拜占庭人败于萨珊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只能恢复先前的合作。年匈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等游牧民族不断侵扰拜占庭帝国边境,为了保卫君士坦丁堡及邻近地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在狄奥多西城墙外再修建一道坚固的城墙,并命名为安纳斯塔西亚墙,这个建成后全长56公里。

(三)等到全国局势稳定时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专心致力于帝国的财政、币值、行政机构的改革,他废除官职的出售,取消告密者的赏金;以土地税代替商品税充作军饷,这个政策从而加重农民的负担。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改革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到这位皇帝逝世时拜占庭帝国的国库拥有相当雄厚的财政积蓄。

(四)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支持基督一性论的宗教政策,导致许多基督教派对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非常不满,甚至还激起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年色雷斯和伊利里亚的居民因对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坚持的一性论而揭开反叛的大旗,他们很快组建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与政府军对抗。反叛军首领维塔里安利用色雷斯隶奴的困难处境获得大量的支持,君士坦丁堡的反政府分子也支持维塔里安,维塔里安充分的利用这个优势与政府军对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不得不向叛军妥协。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离开人世,这位皇帝临终前没有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元老院决定让70岁高龄的御林军长官查士丁一世继位。

查士丁尼王朝

一、查斯丁一世

(一)查斯丁一世出身于行伍之间,依靠战功和忠诚度被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晋升为御林军长官。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查斯丁一世的外甥查士丁尼一世因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无子嗣而煽动元老院拥立自己的叔父即位,此后查士丁尼一世被查斯丁一世任命为恺撒。查斯丁一世因在军队中没有接受文化教育而目不识丁,甚至连自己的签名都不会写,一直是查士丁尼一世帮助查斯丁一世处理朝政。年查斯丁一世去死,查士丁尼一世继承皇位。

二、查士丁尼一世

辅佐叔父

(一)查士丁尼一世是查斯丁一世的外甥,年查士丁尼一世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达尔达尼亚行省陶里西乌姆村。查士丁尼一世在青年时代前往君士坦丁堡投奔当时的御林军长官查斯丁一世,查斯丁一世将查士丁尼一世收为养子。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查士丁尼一世煽动元老院拥立查斯丁一世为帝,此后查士丁尼一世以恺撒的身份辅佐查斯丁一世。年查斯丁一世去世,查士丁尼一世继位为帝。

四大国法

(一)年查士丁尼一世选出10名法学家编纂《查士丁尼法典》,让特里波尼安进行主持,内容包括教会法、渊源、高级官吏职务、私法、刑法、行政法等,年颁布施行。《查士丁尼法典》汇集和审定历代皇帝的敕令和元老院的决议,还对其进行取舍整理,历代皇帝颁布的敕令中未被《查士丁尼法典》收录的一律作废。查士丁尼发现此法典有有疏漏后旋即组成一个新的法典编纂委员会进行修改,在所载的敕令按年月日的顺序编排,并附注颁布敕令的皇帝名字,年颁布修订本。

(二)年查士丁尼一世选出16名法学家组成委员会编纂《学说汇纂》,再次让特里波尼安进行主持,年草拟完成。《学说汇纂》摘录1至4世纪的罗马著名法学家的著述,共分50卷,均具备法律效力,未被《学说汇纂》录入的法理陈述均属无效。

(三)年查士丁尼一世根据特里波尼安的建议以盖尤斯的《法学阶梯》为蓝本编制私法初级教科书,内容分人、物和诉讼3篇。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后法学家将他在—年颁布的敕令整理成《新律》,加上《查士丁尼法典》《学说汇纂》《法学阶梯》合称为《法学大全》。《法学大全》宣布皇帝有无限制的权力,其中包括维护国教的特权、保护私有财产、确定奴隶和隶农的无权地位。《法学大全》只是对以往法律的汇编和对罗马法学家言论意见的摘录,并不具有新的典型意义的法典,但作为罗马法的集大成之作仍对后世的私法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编纂法典之外查士丁尼一世还对法律教育进行改革,制订钦定法律教育大纲,学制5年,学习及格者获得法律证书,此证书可以作为执行司法职务的条件。

内政改革

(一)查士丁尼一世将数量众多的小行省合并为大省区,在地方推行军政权力合二为一的政策,为使地方的最高长官能及时应变查士丁尼一世让他们总揽当地的各方面权力。查士丁尼一世将军队以往的步兵阵推进战术改为装甲骑兵团推进战术,这是拜占庭帝国在对外扩张战争中的重要支柱。查士丁尼一世为修复被包税人破坏的税制而废除包税制,要求全国官员接受税收业务培训,还整肃税务机构,并要求官员核查各地税额、重新登记纳税的单位以及尽可能让纳税人完税。查士丁尼一世将普通的实物税转变为实物和货币的混合税,取消贵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权,有许多贵族地主认为查士丁尼一世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横征暴敛。

(二)查士丁尼一世开通红海和南高加索的商路,试图以南北夹击的方式摆脱萨珊人对拜占庭帝国工商业的控制。查士丁尼一世加强红海东北角和西北岸的港口管理,在那里建立海关以便接收来自东方的商品。由于拜占庭帝国的商船太少导致商人不能保证正常的运输,于是查士丁尼一世与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进行合作,劝诱他们用拜占庭帝国的资金去印度购买丝绸,再转运至拜占庭帝国,由于印度各海港被萨珊商人垄断而让阿克苏姆人难以插足,查士丁尼一世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不久一批来自印度的僧侣从东方的西域地区向拜占庭帝国带来养蚕的技术,此后丝织业在拜占庭帝国迅速发展起来,君士坦丁堡、贝鲁特、蒂雷、安条克、底比斯、亚历山大等大城市都建起丝织工厂,桑树也在这些地区普遍种植,从此欧洲人也能发展丝织产业。

阿克苏姆王国

宗教改革

(一)在拜占庭帝国前期皇帝拥有召开基督教大会的权力、召开基督教大会的权力、参与教会事务的权力和仲裁教会争端的权力,查士丁尼一世基于上述权力干预基督教的审定教义和人事组织,把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提升到罗马教会之上。查士丁尼一世自诩为三位一体的保护人,他一面平息各教派之间的争端,一面强令异教徒改信国教,并用高压的手段打压不愿屈服的异端派。年查士丁尼一世迫害宗教异端阿里乌斯派,年查士丁尼一世强行关闭雅典新柏拉图学校,此后雅典的学术活动再未获得新生,雅典多神教也随着雅典学术的没落走向末路。查士丁尼一世让持非正统教义的基督徒在3个月内皈依正统国教,否则将进行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迫害。年查士丁尼一世召开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决定严厉惩处一性论派信徒,并在会议中颁布《谴责三章》的敕令,绝罚倾向于聂斯脱利派的主教。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内新建和改建25座教堂,此外查士丁尼一世也在各地方也兴建余座教堂,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在那个时期建成。

圣索菲亚大教堂

尼卡起义

(一)年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统治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盛世局面,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律和内政的改革让民众的社会生活十分丰富,然而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仍然暗藏动乱的隐患。君士坦丁堡城的大赛车竞技场建成后支持不同赛车选手的市民逐渐分为蓝党和绿党,每当举行赛车竞技比赛的时候这两党之间争吵不休、彼此辱骂、互相斗殴。蓝党的名字取自大海的颜色,象征着冒险精神,此党最初的成员都是海员,后来也有市民、贵族和元老院议员加入,他们这帮人支持中央集权,并虔信正统基督教。绿党的名字取自春天原野的颜色,其成员大多是农民和富商巨贾,他们主张地方自治,并忠心于基督一性论。除了这两党之外还有红党和白党,他们分别依附于蓝党和绿党。在某种程度上两党在比赛中的相互对立也是在政治上的对抗,除了党派对立之外查士丁尼一世为筹措萨珊王朝的战争和大兴土木所需的费用而不断提高征税税率,不仅招致民众的不满,也让蓝党和绿党的精英们因生活水平的下降而非常不爽。

(二)年年初君士坦丁堡城中的蓝党和绿党之间发生冲突,蓝党认为查士丁尼一世之所以能登基全是出于自己的功劳,因此蛮横骄纵,对居民实施恐怖的手段。在一个竞技日中绿党责骂蓝党因受查士丁尼一世的偏袒而肆意妄为,蓝党因看不惯绿党的言行而对其大打出手,两党在赛车竞技场爆发激烈的斗殴。

君士坦丁堡的赛车场6世纪的赛车

两天后君士坦丁堡市长逮捕闹事最凶的人,准备对其处以死刑,行刑当天蓝党和绿党因在这些死刑犯中都有自己的人而联合发动暴乱,去法场将这些犯人全部释放。查士丁尼一世派守卫皇宫的哥特人卫队去镇压那些暴乱者,哥特人卫队面对狂怒的民众不得不迅速撤回宫内,暴民们因无法冲入皇宫而在城内四处放火,元老院、圣索非亚大教堂、圣伊琳娜教堂、亚历山大浴场、提奥多西市场、奥古斯都广场和豪华住宅区都被焚毁,君士坦丁堡的四分之一地区在大火中化为乌有。这些暴乱者要求查士丁尼一世减免赋税、重订法律,查士丁尼一世因出于自己的战略目的而坚决不同意,于是暴乱者推举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侄子伊帕迪奥斯为帝。

拜占庭战舰

元老院劝说查士丁尼一世转移到其他地区组织抵抗力量,而查士丁尼一世却在众多廷臣的劝说下乘船逃逸,为此他命令太监将宫中的珍宝运到御用码头的一艘运输船中。此时皇后狄奥多拉以断然的口气向查士丁尼一世说出一系列关于不知羞耻的话,查士丁尼一世瞬间羞愧起来,决定留在首都以暴力的手段解决这场骚乱。查士丁尼一世派人通过皇宫的密道走出城外要求将领贝利萨留和蒙都斯进京勤王,狄奥多拉派总管纳尔西斯带着现金潜入的蓝党住宅区收买该党的领导人。贝利萨留率领一支精锐骑兵驶向君士坦丁堡,这些精锐骑兵不仅装备较好的盔甲,还装备精良的草原式复合弓,能在近战和远战中碾压对手。

拜占庭铁甲骑兵

蒙都斯也率领一支赫鲁利人驶向京城,这些来自帝国东部边境的雇佣军只用能获得金钱就可以帮主人做任何事情,因此赫鲁利人非常适合执行这样让人为难的任务。贝利萨留和蒙都斯商量从竞技场的两端包围在竞技场内的暴乱者和在场的伊帕迪奥斯,随后两人在竞技场的两端同时发起进攻,对场内的民众进行血腥的屠杀,勤王的弓箭兵从暗梯登上观众席后面的通道后向暴乱者,大约有3.5万名暴乱者被杀死在赛车竞技场中,伊帕迪奥斯也被弓箭射杀。

(三)勤王军队剿灭暴乱者的主力后查士丁尼一世开始对异己势力进行清算,许多支持起义或态度犹豫不决的人群都被处死,事后查士丁尼一世取消赛车比赛,并对被起义破坏的所有建筑进行修复。

达拉之战

(一)6世纪的拜占庭帝国虽然无法和罗马帝国相提并论,但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实际上拜占庭帝国为了应对日耳曼人和东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只能用黄金等贡品进行讨好。当帝国有限的资源开始投入到监管各级的行政官员身上时享有充沛物资供给的军队沦为饿肚子的奴仆,拜占庭皇帝应对之策便是以土地代替军饷,给大部分士兵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代价就是军队的总体实力下滑,哪怕军户们的后代繁衍得越来越多也比不上了罗马帝国早期的精兵强将。虽然拜占庭帝国拥有少数享有皇帝津贴的精锐部队,但他们是从各地区抽调而来的少数精兵,始终因人数有限而限制其战斗力水平。

萨珊王朝虽然拥有堪比拜占庭的中央宫廷和管理制度,却在很多行径上同半开化的蛮族差别不大,在萨珊王朝前期贵族和各级领主都以较为松散的形式围绕在首都泰西封的周围,在集结军队时需要依靠地方的大小贵族来进行动员,如果君主不能带着他们获得战争的利益,那么自身的威权和理想都将付之一炬。萨珊王朝农业赋税的收入主要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里还紧挨着罗马人控制的叙利亚,于是萨珊人不用担心后勤的问题,还可以在攻城略地之余从罗马人手里捞取一笔不菲的贡金。

(二)年萨珊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集结军队,准备攻打小亚细亚南部的重镇——拉达,此城虽然规模不大却扼守着两河上游和亚美尼亚山区,位置非常险要。查士丁尼一世为了将日耳曼人占据的地中海西部逐一收回必须必须先将东部的威胁降至最低,所以派将领贝利萨留率军抵御萨珊人。

达拉城的地理位置

自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开始人数稳步上升的军队就被不断拆分成各地方的守备队,其中占大多数的戍卫军团实际上已经沦为战斗力欠佳的地区民兵,作为戍卫军团后援的省级军团虽然是职业军团,但是始终规模有限,再加上省级军团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导致迅速腐化。在这样的窘迫下骑兵部队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当行省军团步兵还没有准备好战斗时以骑兵为主的机动力量已经赶到战场进行支援,一些有能力的将领也在皇帝默许下建立自己的骑兵亲卫队,将各类冒险家和雇佣兵塞入自己的直属力量,贝利萨留的手下就有一支精干的骑兵分队。

萨珊人余下的部队就不那么精干善战了,由平民组成的轻骑兵部队在战斗中往往担负非常繁重的任务,无论战前的侦查和骚扰还是交战中的反复袭击和包围都是轻骑兵所需承担的任务。萨珊人同样拥有数目可观的步兵部队,众多城镇和村落的平民组成的规模庞大轻步兵,维持日常治安的警察力量充当压阵的重步兵,加上骑兵部队后整支大军便有4万人之多。

相比之下贝利萨留手里的乌合之众也不过人而已,在当时的拜占庭军制下这已经是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了,查士丁尼一世一定为贝利萨留抽调不少战斗力较强的军队,否则贝利萨留也不敢与萨珊人背城一战。贝利萨留在城墙的外围挖掘壕沟,在壕沟和城墙之间建立阵地,这不仅是为了限制萨珊骑兵,也是对拜占庭步兵素质低下的失望。

萨珊人抵达达拉城后看见拜占庭步兵以密集的方阵在达拉城下组成战线,在他们身前有一条堑壕,在条壕沟上每间隔一段距离便会预留一个用于前进和后退的通道,如果萨珊人选择正面进攻只能从有限的通道进军,更要命的是拜占庭全军背后的城墙也为弓箭手提供绝好的射击平台。拜占庭两翼骑兵的身前也有这样的壕沟,此举也是拜占庭人对自己骑兵的不自信表现,不过确实限制了萨珊骑兵的进攻。

达拉之战中双方的布阵

萨珊人为了试探拜占庭人的防御阵地是否有薄弱环节派右翼的一队骑兵向其发起进攻,拜占庭骑兵并没有坚守壕沟,而是选择利用通道绕过壕沟对正在卡在另一条通道的萨珊骑兵进行包抄,发现情况不对的萨珊人立即后退,不敢追击的拜占庭人退回原来的位置。吃了亏的萨珊人决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拜占庭人发起挑战,一名萨珊武士策马来到两军之间向拜占庭人发出单挑邀请,缺乏武士文化的拜占庭人无人敢出阵迎战,这时来自君士坦丁堡的摔跤教练安德烈走出军阵缓减尴尬的场景,仅一次交锋中将对面的萨珊武士斩于马下,沉寂已久的拜占庭人顿时欢声如雷。萨珊人再派一员老将向安德烈发起挑战,安德烈再次将对手斩于马下,不愿意继续损兵折将的萨珊人开始鸣金收兵,拜占庭人也撤回达拉城内进行休整。

(三)战役的第三天又有1万人援助萨珊人,这时萨珊人的军队数量是之前的2倍,战役的第五天不愿继续等待的萨珊人首先摆出战阵,他们将骑兵和步兵都进行双线布置,这样一来第一线的部队被拜占庭人击溃时第二线的生力军还能填补空档,如果双方在壕沟附近相持不下时第二线部队从两翼的外侧迂回人力单薄的拜占庭人。一些精锐的萨珊铁甲骑兵还组成一支小规模的敢死队,以便在关键时刻发动突击。

萨珊人深知拜占庭人有吃午饭的习惯而向饿着肚子的敌人进行突击,拜占庭人还来不及吃午饭就要与萨珊人交战,而萨珊人因习惯在上午-下午-深夜吃饭而在中午不吃饭是也不会饥饿。萨珊人的轻骑兵和弓箭手先向固守阵地的拜占庭人射出密集箭矢,拜占庭弓箭在前排重步兵的盾牌阵掩护下张弓还击,虽然萨珊弓箭手射速更快,但使用轻型箭矢的他们不如对面的重型箭矢更有杀伤力,拜占庭人在远程互射上并不吃亏。

双方消耗完远射武器后萨珊人开始发起冲锋,拜占庭人也挺起长矛对堑壕通道上的敌人大打出手,双方的步兵在有限的空间内举起盾牌互相刺杀,正当双方的前排僵持不下时双方后排的骑兵开始互相包抄,萨珊右翼的精锐骑兵让拜占庭左翼的骑兵死伤惨重,拜占庭骑兵开始退回壕沟内侧坚守,若非战场空间狭小拜占庭人早已崩溃。幸好贝利萨留早已在左翼外侧的一座小山坡埋伏士兵,在拜占庭左翼即将崩溃时这些伏兵乘势杀入萨珊右翼骑兵中,引发萨珊右翼的溃逃,拜占庭左翼骑兵开始发起反击,包抄萨珊右翼。

为了挽救自己的右翼萨珊人派出敢死队去突击拜占庭左翼,敢死队战马扬起的尘埃被贝利萨留发现,随后让自己的亲卫队组成第二线预备队去应对突击,当萨珊敢死队赶到战场时贝利萨留马上派出名精锐骑兵进行包抄,结果萨珊敢死队被新杀到的拜占庭精锐骑兵截成两半,萨珊人的突击计划宣告失败。拜占庭人继续对失去右翼掩护的萨珊人进行施压,萨珊左翼也与拜占庭右翼相持不下,眼看全军有被彻底击溃时萨珊统帅米拉尼斯只能选择撤退,大部分萨珊人成功逃出堑壕,但还是有大量的萨珊人被困在包围圈中,最后有名萨珊士兵死在包围圈中。由于担心敌军设有伏兵贝利萨留严禁手下发起长距离追击,达拉之战以拜占庭人胜利宣告结束。

一直处于战略被动局面的拜占庭人通过达拉之战的胜利可以长舒一口气,短时间内萨珊人无法继续威胁拜占庭帝国东部地区,叙利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也得到缓解。查士丁尼一世并不想利用达拉之战的胜利远征萨珊王朝,在看来西方的迦太基、西西里和意大利才是自己最想要征服的地方,与萨珊王朝交战只是出于自己的防御战略,查士丁尼一世为在远征西方时不受东部边疆的困扰让贝利萨留长留在叙利亚地区。

卡利尼库斯战役

(一)达拉之战的一年后萨珊人不愿空手而回、落下战争失败的恶名又不期而至,但贝利萨留可以使用的部队却非常有限,因为查士丁尼一世的西方优先战略让贝利萨留只能率领3万人与数量庞大的萨珊人抗衡,加上各类伤亡和分兵驻守的情况让贝利萨留的野战部队进一步削弱。由于查士丁尼一世不愿意动准备西征的军力,贝利萨留只能调遣和招募伊苏里亚和阿拉伯的士兵。萨珊人虽然在达拉之战中损兵折将,但依然保有再战的动员能力,萨珊将领阿扎莱塞斯舍弃战斗力有限的步兵,全部改用机动力更强的骑兵出战,阿扎莱塞斯也在两河流域周边的阿拉伯人募集骑兵做补充。

贝利萨留

萨珊人中的阿拉伯军队领导者是莱赫米国王阿拉芒达拉斯三世,他以经验丰富、百战百胜著称,经常率领自己的国人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劫掠,拜占庭帝国多次出兵抓捕阿拉芒达拉斯三世但都被他击败,阿拉芒达拉斯三世被拜占庭人认为是最危险的敌人。虽然萨珊人的总指挥是阿扎莱塞斯,但战略和战术的规划主要是阿拉芒达拉斯三世制定的。

为了发挥机动优势并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萨珊人放弃直扑叙利亚首府安条克的路线,而是要从更南面的位置渡过幼发拉底河抵达科马格纳,这样就可以绕过拜占庭帝国的边境重镇。萨珊人从科马格纳入侵拜占廷帝国领土后让拜占廷帝国的东部引起广泛的恐慌,贝利萨留决定在每一座边境城市都留下大量的步兵防御,以防止萨珊皇帝卡瓦德一世乘虚而入,自己则率2万大军前往科马格纳。贝利萨留越过幼发拉底河以后在查尔西斯城扎营,这时阿扎莱塞斯的军队正在加布隆驻扎,当阿扎莱塞斯得知贝利萨留前来迎击时决定沿幼发拉底河向右撤往卡利尼库斯城,贝利萨留也紧跟其后。

贝利萨留对自己的军队缺乏信心,想用对峙的方式逼迫后勤较差的萨珊人离开,因为当时的帝国军队早已不复当年的罗马军团之勇,大部分步兵按照小规模单位分配在不同的地方驻扎,骑兵也来自不同地区的机动军团,当他们集结在一起时缺乏有效的配合。然而拜占庭的杂牌军们虽然怯于硬仗,但通过达拉之战后普遍轻视萨珊人的战斗力,下层的军官们不断向贝利萨留请缨让自己率军出击,贝利萨留在万般无奈下布置战阵。贝利萨留将将全军部署在幼发拉底河边,用河道掩护全军的左翼,靠近河岸的位置是名拜占庭步兵,大部分都是装备长矛、盾牌和轻便盔甲的方阵部队,弓箭手在步兵的前后两线之间作为散兵;贝利萨留将主力骑兵放置在中军,其中包括模仿东方风格的铁甲骑兵和轻装弓骑兵,还有长期为帝国服役的匈人后裔;贝利萨留将名伊苏里亚步兵放置在右翼,这些人的装备、训练和士气都比省级野战军还要差;贝利萨留将名阿拉伯同盟骑兵放置在右翼的顶端,他们大多数来自加萨尼王国,只有少数人穿戴具装装备。

卡利尼库斯战役中双方的布阵

萨珊的全骑兵大军也与贝利萨留一样拥有2万人,名莱赫米骑兵部署在左翼的最外围,他们的任务就对付拜占庭军队里的阿拉伯人,余下的1名萨珊骑兵分三队部署在左-中-右翼。大部分萨珊骑兵装备必备的盔甲,就连普通的弓骑兵都配有锁子甲护体,萨珊的铁甲骑兵同时装备锁子甲和鳞甲,铁甲骑兵手里还有致命的复合弓。拜占庭骑兵虽然有装备很好的铁甲骑兵,且铁甲骑兵近战能力强于萨珊人的同行,但拜占庭的普通弓骑兵没有好的保护措施,容易在对射中遭受伤害。萨珊人率先向拜占庭人发起冲锋,他们的骑兵不断策马向拜占庭人射出密集箭矢,拜占庭的弓箭手虽然比例有限、轻装出战但他们手里使用的硬弓和压制萨珊人的远射火力。

装备锁子甲的萨珊弓骑兵

阿扎莱塞斯利用骑兵前出的吸引力和战马掀起的漫天沙尘将中路的大部分骑兵偷偷调往左翼,这些人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在全军的身后完成机动,位于全军偏左位置的贝利萨留本人不可能注意到这个变化。当双方耗尽完手中的箭矢后阿扎莱塞斯下令全军突击,拜占庭军队中斗志最薄弱的阿拉伯人几乎没有认真抵抗就选择逃跑,阿扎莱塞斯调往左翼的精锐骑兵与莱赫米同盟军一起包抄拜占庭右翼,拜占庭右翼的伊苏利亚步兵只是防御山区的地方民团,缺乏应付大规模披甲骑兵的经验,又因为伊苏利亚步兵训练水平较差便将应有的后撤发展为溃逃,伊苏利亚人的离开拜占庭中军的侧翼开始暴露。

拜占庭步兵拜占庭铁甲骑兵

当萨珊人的左翼进展顺利的同时萨珊人的右翼和中军也在正面死死牵制拜占庭军队,贝利萨留偏爱的匈人骑兵虽然比萨珊骑兵战斗力强,但也架不住装备和数量的劣势,拜占庭骑兵开始节节败退,唯有拜占庭步兵用方阵扛住萨珊骑兵的攻势。由于铁甲骑兵带来的冲击力让拜占庭二线部队也早早的上前填补缺口,拜占庭全军就不再有预备队可以救急。萨珊左翼的巨大优势将拜占庭军队压向幼发拉底河河道,拜占庭军队很快被萨珊骑兵包围在河道边,他们因身后有河道拦截而无法撤退,贝利萨留让全军组成多个空心方阵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萨珊人因在这个战斗阶段遭遇巨大的损失而停止进攻。贝利萨留意识到自己的战败后让先前的预备船只过来支援战场,当拜占庭人登船撤退时萨珊人再次发动进攻,许多拜占庭士兵开始相互踩踏、跳河逃命,许多拜占庭兵死于波斯人的追杀和湍急的水流中,只有贝利萨留和少的残兵登上船后撤。萨珊人因损失太大而不想继续深入敌境,阿扎莱塞斯因没有完成卡瓦德一世的任务而受到责罚。

萨珊铁甲骑兵

(二)查士丁尼一世被迫与萨珊人求和,萨珊人因受到东北的嚈哒人威胁而愿意与拜占庭人和谈,萨珊人让拜占庭人每年向萨珊王朝缴纳1磅,并让拜占庭人撤出两河流域,查士丁尼一世因急于西征而爽快的答应萨珊人的条件,贝利萨留也被查士丁尼一世调往征西大军中担任指挥官。

特里卡梅伦战役

(一)查士丁尼一世在解决东部边境的问题后决定从日耳曼人手中夺回原有的西罗马帝国,此时拜占庭帝国的步兵已经全面衰退,只能依靠骑兵来弥补。拜占庭帝国的骑兵在战斗力和装备方面大有提高,新式的铁甲具装骑兵、半具装骑兵、重装弓骑兵代替那些手持短矛和大型圆盾的旧式重骑兵,拜占庭重装弓骑兵装备锁甲、铁质头盔、面甲,马匹还披挂半身马甲,他们既能进行远距离攻击又有较强的肉搏能力,除此以外马萨格泰人、阿拉伯人的骑兵大量加入也弥补拜占庭人在轻骑兵方面的短板。由于边防压力和财政的限制查士丁尼一世决定让贝利萨留率领他的私兵远征汪达尔-阿兰王国,再给他配以一定数量的蛮族雇佣军,如果贝利萨留能创造奇迹自然是惠而不费的好事,如果贝利萨留失败削弱的也只是贝利萨留的私兵。贝利萨留的私兵中有0名步兵和名骑兵,私兵有家臣的性质,他们身经百战、忠心耿耿,将领也愿意用自己的财产来给私兵装备最精良的装备。而蛮族雇佣军虽然受过良好的训练,但他们的忠诚绝不可靠,胜利时像野兽一样为主人卖命,失败时可能会反噬主人。年东哥特摄政女王阿玛拉逊莎因汪达尔-阿兰国王希尔德里克处死自己的姑母阿玛娜·伏妮塔而帮助拜占庭人远征汪达尔-阿兰王国,将东哥特王国辖区内的西西里岛借给拜占庭人当行动基地,西西里岛无疑是是拜占庭人前往北非中最为便捷的补给基地。

(二)年贝利萨留率有艘战舰远征汪达尔-阿兰王国,因为风向不利拜占庭舰队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梅多尼港停留许久,起航到达扎特时又遇到飓风,十六天后才到达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港。由于路途遥远贝利萨留必须保证整个舰队在航行时不会出现掉队现象,在舰队遇到暴风的时候可避免地会有许多船只会落队伍后面,于是贝利萨留将人和随从乘坐的3艘战舰上的船帆涂成红色,又让每只船在船头上挂上灯以便能更好地将统帅的船分辨出来,贝利萨留让所有的船都跟在那三艘被涂红的船后面,起航的时候都有喇叭发出信号,整个舰队因贝利萨留的做法而没有一艘船掉队。贝利萨留为防止汪达尔-阿兰在半路上进行截击而派自己的法律顾问普罗柯比以装作购买粮食的模样到叙拉古去搜集情报,普罗柯比回来报告说汪达尔-阿兰海军正在撒丁岛镇压查士丁尼一世煽动的叛乱,显然查士丁尼一世希望汪达尔-阿兰海军队回师之前完成整场战役。贝利萨留立即命令部队扬帆出海,三个月后拜占庭舰队望见非洲海岸,贝利萨留为了避免与汪达尔-阿兰海军遭遇不得不在远离迦太基城的卡普特瓦达登陆。拜占庭人登陆北非后很受当地人民的欢迎,贝利萨留到处散发查士丁尼一世的布告说远征军只讨伐希尔德里克一人,绝非对人民作战,因此当地人民纷纷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三)接着拜占庭人向北朝迦太基进发,贝利萨留避免被汪达尔-阿兰人逐个击破让海军与陆军保持平行。当听到敌军登陆的消息后汪达尔-阿兰新任国王格里梅尔设法拖延战争,以等待汪达尔-阿兰海军回师应战,格里梅尔又听到拜占庭人的兵力非常渺小后让将领阿曼图斯向入侵者发动进攻。汪达尔-阿兰王国除了本民族和阿兰人之外还有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柏柏尔人以雇佣,在兵力上与拜占庭人相比绝对有优势。格里梅尔等到敌人进入隘路后让阿曼图斯攻击敌人的前卫,让辛巴穆德越过山地攻击敌军的左翼,自己则攻击敌军的右翼。阿曼图斯在其他两个纵队尚未就位之前就开始出击,在其他两个纵队就位前阿曼图斯就兵败身亡,贝利萨留让副官约翰率领名骑兵追杀至迦太基城。辛巴穆德率领的精兵攻击拜占庭左翼,但被拜占庭左翼的名匈人骑兵击退,格里梅尔因在山地中迷失方向而未能打击敌军主力背后,却与约翰的名骑兵遭遇,约翰战败后往拜占庭主力方向逃跑。如果格里梅尔趁胜追击或许能让拥堵在狭隘山道中的拜占庭主力陷入混乱,格里梅尔却因看到阿曼图斯的尸体而回师进行埋葬,从而贻误了战机。

(四)拜占庭人挺进迦太基城边时发现城中的守军撤出该城,贝利萨留希望用迦太基来作为一个香饵吸引汪达尔-阿兰的海军进攻,此时的格里梅尔已经退到迦太基城以西一百英里处的布拉里吉亚城,格里梅尔派人到撒丁岛要求海军将领特查宗前来支援,汪达尔-阿兰海军的回师速度远远出乎贝利萨留的预料,很快就到达布拉里吉亚城。格里梅尔立即前往距离迦太基十八英里的特里卡梅伦,在那里构筑设防营地后静候贝利萨留出击,计划用防御反击的方式击败贝利萨留。贝利萨留希望将敌人引过河流进行半渡截击,但汪达尔-阿兰人一直按兵不动,约翰率领一支精锐骑兵越过夹在两军之间的一道溪流向汪达尔-阿兰人发动冲锋,汪达尔-阿兰人仅仅派出一些骑兵部队驱逐拜占庭骑兵,绝不渡河追击。格里梅尔如此小心谨慎原因无疑是深知汪达尔骑兵战斗力远不及拜占庭骑兵,他希望贝利萨留尽快率领主力骑兵发动鲁莽突进,然后发挥兵力优势进行围歼。贝利萨留故意跳进对方的陷阱准备对敌方将领进行斩首,当贝利萨留和约翰率领一部分骑兵渡河进攻时,早有准备的汪达尔-阿兰人马上发起凶猛的围攻,在混战中约翰率领的精锐骑兵将特查宗砍落马下。汪达尔-阿兰人因前方将领的阵亡而产生混乱,这时拜占庭主力骑兵开始出击,由于汪达尔-阿兰人包围贝利萨留反而弱化己方的侧翼,汪达尔-阿兰人的两翼被拜占庭骑兵一击就溃,随后汪达尔-阿兰人全面溃败。后面的拜占庭步兵也加入到战场进行围歼,战斗到黄昏时刻汪达尔-阿兰人的主力全军覆没,身在营寨中的格里梅尔开始逃命。

(五)贝利萨留开始征服汪达尔-阿兰王国全境,直到年汪达尔-阿兰王国被拜占庭人全面征服,汪达尔-阿兰王国灭亡,查士丁尼一世为贝利萨留举行凯旋式。

玛梅斯战役

(一)对于志在收复罗马失地的查士丁尼一世来说只征服汪达尔-阿兰王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他还需要将统治地区覆盖到那些从未被日耳曼人占据的内陆,自打西罗马人丢失北非后摩尔部落的毛里人就占据北非内陆生活。毛里人主要分布在阿尔及利亚西部和摩洛哥东部,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毛里人就被罗马名将大西庇阿拉拢过去对抗迦太基,后来在朱古达战争中帮助罗马人平息摩尔部落的努米底亚人叛乱,再后来毛里人成为罗马人的一份子。汪达尔人和阿兰人占领北非时毛里人就在北非内陆割据自保,从而脱离罗马人的统治。当拜占庭人灭掉汪达尔-阿兰王国时毛里人表面上接受拜占庭人的统治,实际上利用拜占庭人不能在北非久留的原因静候对方自行离去,随后发动大规模叛乱,除了屠杀和驱逐拜占庭驻军还不忘掠北非的富饶城市。

查士丁尼一世鉴于贝利萨留又要被派往意大利指挥哥特战争就只能另请高明去北非平定叛乱,于是他特意挑选出名叫所罗门的宦官充当地方军指挥,虽然此人是太监出身却早已追随贝利萨留征战北非,不仅熟悉军务又对战区环境有过深的了解。所罗门先向毛里人进行劝降,当毛里人拒绝妥协建议后所罗门发动全面反扑,直接策动野战军攻入对方地界。

拜占庭人在阿特拉斯山脉旁边的玛梅斯平原上发现毛里人,拜占庭人普遍认为摩尔人装备极差且队形散漫,只要挡住第一波反击就能轻易取胜。毛里人早就做出针对性部署,他们将营寨设置在靠近群山的平地边缘,修筑围栅栏和铺设行李辎充当防御手段,在整个营垒的最外侧还有数百头骆驼环绕,毛里人之所以动用大量的骆驼不止是为了方便军队快速移动,还想利用骆驼身上的特殊气味去惊扰对方战马。由于拜占庭军队的马匹主要来自不产骆驼的寒冷区域,并无接触经验,一旦见到体型庞大、气味难闻的骆驼就很容易因本能反应而不听指挥。

特拉斯山脉的地理位置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庭重装步兵

拜占庭骑兵的坐骑闻到毛里骆驼的气味时就表现出极其不适的骚动,加上对手还做出各种威胁性动作和巨大声响导致拜占庭坐骑很快因惧怕而情绪失控,有些战马还将拜占庭骑士甩落地上,拜占庭骑兵就这样溃乱。毛里人纷纷向拜占庭人投掷手中的短矛,以便彻底打乱后者的完整阵线,继而又骑上骆驼和战马发动冲锋,让拜占庭步兵的防线变得摇摇欲坠。所罗门让所有未参战的骑兵下马加入前面的步兵方阵,以此缓解危如累卵的步兵防线,不过仅仅用上述手段并不能抵挡人多势众的毛里人进行持续不断的冲击,迟早能突破拜占庭人的阵型。由于毛里人太过关于眼前局势而忽略己方营地的安全保卫工作,所罗门亲率名精锐骑兵从另一侧突袭空虚无防的毛里人大营,毛里人早就将注意力完全放在攻破罗马防线上而没有人发现一支小规模奇兵突然离去。当所罗门到大毛里人大营时发现全部骆驼都在这里,更幸运的是负责照看牲畜的大都是随军妇女和极少数卫兵,如此薄弱的防护自然无法阻止所罗门的止突袭行动,所罗门将毛里人的骆驼全部杀死后将营内的所有人进行俘虏。

当毛里人得知营地遭遇袭击后纷纷调头向后方溃逃,结果被拜占庭主力部队和其突袭小队夹击,到战斗结束时这支超过万人的毛里大军全军覆没,只有极少数人能成功逃走。交战双方都表现出自己的固有特点,毛里人能依据敌我对比利用骆驼克制骑兵,足以表明这些蛮族绝不可能被轻易征服。拜占庭人则暴露出骑兵依赖症,要不是毛里人不能面面俱到所罗门不会赢得这场战争。

塔吉那会战

(一)狄奥多里克一世的女儿、东哥特摄政女王阿玛拉逊莎比较亲拜占庭帝国,东哥特国王阿塔拉里克夭折后阿玛拉逊莎的表弟狄奥达哈德宫廷政变处死阿玛拉逊莎,登上王位后与拜占庭帝国作对。年东哥特王国与拜占庭帝国发生冲突,拜占庭人进攻达尔马希亚,但被东哥特人击退。拜占庭名将贝利萨留率军登陆西西里岛后占领那不勒斯,狄奥达哈德兵败阵亡,贝利萨留占领整个西西里岛。年贝利萨留占领罗马,年贝利萨留占领米兰,东哥特新任国王维蒂吉斯率军把拜占庭人逐出米兰。年贝利萨留攻克拉文纳,维蒂吉斯兵败被俘。年托提拉成为东哥特国王,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战略家。年贝利萨留因不被查士丁尼一世信任而只给贝利萨留一支很小的军队,导致贝利萨留无法长时间与东哥特人作战,年托提拉夺回罗马,年贝利萨留受多项指控后被查士丁尼一世召回君士坦丁堡,纳尔西斯接替贝利萨留成为意大利指挥官。纳尔西斯上任后夺回罗马,年托提拉又再次夺回罗马,但又被纳尔西斯夺回,年纳尔西斯占领拉韦纳。

(二)纳尔西斯和托提拉经历一些战争后在塔吉那旁边的狭窄平原上进行决战,拜占庭左翼的前面有一个独立的小山,它可以控制一条通往拜占庭后方的山路,纳尔西斯认识到这个小山的重要性后派50名弓弩手悄悄地占领那里。托提拉把骑兵列在第一线,把步兵列在第二线。纳尔西斯为了应付这种正面攻击采取一个新奇的战斗序列,让八千名步兵在中央摆成一个坚强的方阵,将四千名弓弩手分布在两翼,以向外倾斜的方式列阵,在每翼的弓弩手后面安排五百名骑兵,并让骑兵下马隐藏,这样就形成一个口袋阵。

塔吉那会战中双方的布阵

纳尔西斯从不主动出击,就等东哥特人前来进攻,东哥特人没注意到敌军两翼的弓弩手后就贸然向敌方的中央方阵冲锋,拜占庭中央的步兵用长矛成功阻挡东哥特骑兵的冲击,拜占庭两侧的弓弩手开始射击,有数以百计的东哥特落马。东哥特步兵不仅没有支援骑兵,反而抢在骑兵面前逃跑了。拜占庭人开始反击,托提拉试图组织士兵抵抗是被箭矢射杀,拜占庭人在会战中杀死0名东哥特人。

(三)纳尔西斯的口袋阵型也存在很大问题,两翼的弓弩方阵虽然有骑兵保护,但骑兵放在弓弩手后面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保护,在一侧中名骑兵保护名弓弩手显然是无法完全保护。纳尔西斯也因时间的问题而没在弓弩方阵前面设置拒马桩和栅栏,弓弩方阵所处的地形也并不是不适合骑兵作战,东哥特骑兵也能发挥优势对付拜占庭侧翼。如果东哥特骑兵向弓弩方阵冲锋时拜占庭骑兵必然绕前迎敌,拜占庭骑兵在数量和战力上却不是东哥特骑兵的对手,一旦双方骑兵展开近距离交战两侧的弓弩手就无法开火,等于完全失去作用。拜占庭步兵组成的长矛方阵虽然善于防守却不善于进攻,一旦追击东哥特骑兵时会因阵型散乱的问题而被敌人歼灭。东哥特人没有事先侦察就贸然进攻,如果进行侦察了为何不先绕道击溃拜占庭骑兵,而是放任敌人的侧翼不理会。东哥特人为何在一次交战中溃败就开始逃跑,显然不像日耳曼人的作风。年东哥特人在维苏威火山惨败于拜占庭人,从此东哥特王国一蹶不振,年拜占庭人征服东哥特王国全境,东哥特王国灭亡。科西嘉岛、撒丁岛、巴利阿利群岛、达尔马提亚也已并入拜占庭帝国版图,年查士丁尼一世抓住西哥特王国内乱的机会攻占了西班牙南部的部分领土,包括新迦太基城、马拉加和科尔多瓦,至此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比原来扩大一倍。

查士丁尼一世的扩张

卡西利努姆战役

(一)高卢地区崛起的法兰克王国在吞并勃艮第王国后开始对意大利地区虎视眈眈,年法兰克人派出十万大军占领波河流域,当拜占庭人攻打东哥特王国时法兰克人将亚平宁半岛西北部的利古里亚据为己有。拜占庭人虽然征服意大利但因税收偏重而不得当地人心,拜占庭人的兵力只能分散在各地进行控制,这对法兰克人来说正是入侵的时机。

新崛起的法兰克王国

年法兰克人让洛塔尔和布提林率10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入侵意大利,其中还有法兰克人招募的大量阿勒曼尼人。法兰克人的祖先曾为罗马辅助军团效力,因此深受罗马军团的影响,从而能发展强悍的重步兵。法兰克人的重步兵手持刀剑和盾牌,身披锁子甲或鱼鳞甲,头戴壶形头盔。法兰克人不仅与罗马人一样擅长使用标枪,还擅长投掷飞斧,飞斧可以穿透西哥特骑兵的盔甲。守卫意大利的拜占庭将领纳尔西斯派赫鲁利雇佣兵首领法尔卡里斯抵御法兰克人的入侵,蛮勇过人的法兰克人将拜占庭人击退,法尔卡里斯兵败身亡。纳尔西斯不得不让分散在各城市的驻军闭城自守,法兰克人因缺乏攻坚手段而无法攻克大城市,只能劫掠意大利的郊区。数天后法兰克将领洛塔尔的军队因水土不服而士气低迷,法诺城守将阿塔巴尼抓住这个机会和匈人雇佣兵首领乌尔达克率0人袭击洛塔尔,洛塔尔因轻敌而战败,被迫逃往波河北岸避难。如此一来纳尔西斯要对付的就只有布提林了,此时的布提林就在卡西利努姆城附近的沃尔图诺河。

(二)纳尔西斯率1人沿坎帕尼亚大道南下,成功在沃尔图诺河北岸截住北返的布塞林军队,布提林手里还有3万人能够战斗。布提林得知同僚战败和对手挡道的情报后将营寨设置在沃尔图诺河左岸,用辎重车辆环绕在四周充当围栏,在更外侧挖深深的壕沟,还在通往军营的必经桥梁上构筑一座木制高塔以监视对手的动向。纳尔西斯也建立营寨紧守河岸,令对手无法渡河。拜占庭军队中有位名叫查纳兰格斯的亚美尼亚骑士率领小股骑兵突袭一伙转运粮草的法兰克辎重车队,随即伪装成押运者的模样靠近桥梁,趁瞭望台上的敌军士兵尚未反应过来时向其投掷引燃的粮草,由于此时正值初秋而十分适合纵火,这座木制塔楼瞬间被火焰吞没。碰巧刮起的大风让火势迅速蔓延到整个石桥,迫使石桥附近的法兰克守军逃离,纳尔西斯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地占领桥梁。

(三)拜占庭人沿着桥梁渡河后向法兰克人进攻,这对急于返回的布提林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而对拜占庭人来说是处于背水一战的态势。布提林将全军布置成一个楔形三角阵,让最精锐的重步兵密集的排列在前部角尖的位置,其余重步兵则按楔形的斜边进行延申,整个阵型仿佛像是野猪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猪突战术。两万多重步兵排成楔形的三角巨阵如同钢铁铸成的移动城池,法兰克重步兵的盾牌联在一起构成密不透风的防御,并在盾牌上突起矛尖,可以在后推敌人的同时杀伤敌人。楔形阵虽然能极致的发挥法兰克人的肉搏优势但缺陷同样明显,只要受攻击者能在中央顶住重压就能让两翼迂回包抄楔形阵,从而达到聚而歼之的目的。纳尔西斯将0名马弓手分布在两翼,将重步兵放置在中央,将步弓手放置在重步兵后面,让全军摆成半圆形以便形成交叉火力打击法兰克人,投石手和赫鲁利骑兵骑兵则在第二线担任预备队。此外阿尔塔巴尼率领一支分队埋伏于战线外森树中,用于应付战场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卡西利努姆战役中双方的布阵

纳尔西斯偏偏疏漏己方阵营中的内部矛盾,先前一名脾气暴躁的赫鲁利骑士因争辩时顶嘴触怒纳尔西斯而被纳尔西斯处死,由于纳尔西斯未和其他赫鲁利人协商而引起赫鲁利人的不满。布提林利用赫鲁利人与纳尔西斯的矛盾暗中收买赫鲁利人,战斗开始前赫鲁利人不仅将情报告知法兰克人,还加入法兰克阵营。法兰克人率先发动进攻,这些日耳曼人首先向拜占庭人投掷标枪,然后拿起双刃斧大肆劈砍,有不少身强力壮的法兰克人直接掀开拜占庭重步兵的盾牌,甚至有不畏死亡的法兰克人在身受重伤后追求同归于尽。由于缺少赫鲁利骑兵预备队的支援导致拜占庭重步兵因重压而四散奔走,当拜占庭第一线的盾阵被法兰克人撕开口子后紧随其后的二线轻步兵和步弓手也像惊弓之鸟般退散。当法兰克人继续推进时拜占庭两翼的骑兵开始发动冲锋,法兰克人一边停止前进一边将盾牌凑得更紧,做好迎击骑兵冲锋的准备。然而拜占庭骑兵并不冲锋,而是在离对方一百码的地方倾泻箭雨,这就是拜占庭骑兵的优势,他们既可冲锋,也可射箭,令敌人很难防范。拜占庭弓骑兵使用射速较慢、威力巨大的重箭能够射穿法兰克人的盔甲,法兰克人虽然重视身躯的保护但没有跟上拜占庭人更新换代的速度。拜占庭步弓手开始回归战场与弓骑兵组成交叉火力射击法兰克人的身躯,法兰克人的飞斧和标枪却因射程不足而无法进行远程还击,更何况拜占庭马弓手还能移动闪避,让法兰克人不敢轻举妄动。在几个小时的射击后法兰克人依然屹立不倒,坐等拜占庭人的箭矢消耗殆尽,但拜占庭人的后方有大量的辎重车运送箭矢。楔形阵三角尖处的精锐兵团在己方形势不利后激发起蛮勇之气,疯狂地冲击拜占庭步弓手,还冲散了不少马弓箭手,这也让布提林重新看到希望。关键时刻赫鲁利人在平息怒火后自感对不起雇佣兵的责任,帮助拜占庭人阻止蛮族猪突,随后与拜占庭人进行合围,3万名法兰克人在箭雨和马蹄的收割下全军覆没,布提林当场阵亡。

(四)纳尔西斯凭借此战胜利成功地慑服了意大利境内的所有反对势力,迫使试图复国的东哥特余部放弃抵抗,纳尔西斯在罗马城举行凯旋式。失败的法兰克人因大伤元气而被迫放弃利古里亚地区,后因陷入长期内部倾轧而无力入侵意大利,直至8世纪法兰克人才卷土重来。

晚年统治

(一)年来自东方的瘟疫传至君士坦丁堡,随后通过商人和军队的活动传至整个帝国,这次大瘟疫被称为查士丁尼瘟疫。查士丁尼一世命令塞奥佐罗斯处理尸体和救济病患,后来查士丁尼一世在金角湾沿岸的加拉达挖深坑以掩埋尸体,年瘟疫再次复发。

(二)年东方的撒玛利亚人发动起义,查士丁尼一世调动北非驻军前去平叛,年撒玛利亚人起义被镇压下去。年匈人余部入侵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启用赋闲的贝利萨留抵御匈人的入侵,贝利萨留只用少量的亲兵获得胜利。此后查士丁尼一世通过外交收买使匈人部落自相残杀,从而减轻帝国的威胁,直至这几支匈人部落被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吞并。年查士丁尼一世与萨珊王朝媾和,并签订为期50年的和约。年查士丁尼一世逝世,狄奥多拉皇后的侄女婿查士丁二世继位,同一年贝利萨留也去世。

#世界历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