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共叙历 [复制链接]

1#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年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达成的重要共识,旨在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互利合作、密切人员往来、促进民心相通,并为新时代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

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意大利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会在本年内推出涵盖文化遗产、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创意设计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的近20项活动,持续为中意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在促进中意民心相通方面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现场卢旭/图

探索共赢新路径擘画友谊新蓝图

“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为新时期的中意文化和旅游交流写下美好开端,以新声音、新实践共同擘画中意友好合作新蓝图。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使两国正常交流受到较大影响,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彼此务实合作的步伐并未停止。着眼疫情之下开展国际交流的新特点、新要求,两国创新推动交往模式转变,探索新的传播和沟通方式,把更多精品文化、旅游项目推介给民众,推动两国民众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特质、审美视角与生活方式,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交往。

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于7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和马塔雷拉总统分别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这次“古罗马文明展”将以多姿多彩的珍贵文物展示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希望“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以此为契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为中意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习近平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塔雷拉在贺信中表示,文化合作是意中友谊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意大利在中国举办“古罗马文明展”和系列意中文旅年活动,充分证明两国关系根基深厚。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唯有团结合作才能寻求公平持久的解决方案。相信意中将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此次展览展出来自意大利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套共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了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展览中方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潘晴介绍:“中意双方克服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创新工作方式,密切交往合作,成功举办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自疫情发生以后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览。我们与意大利文博界的友谊成就了两国联合抗疫的壮举,让我们虽然相隔千山万水,却惺惺相惜。此次展览意方没有来博物馆人员护送文物与现场点交布展,而是把这份责任交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同行。这也是我馆第一次尝试视频点交这一疫情下的新工作方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借助视频会议平台与对方连线,双方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共同检查文物,在意大利借展博物馆人员的指导下,把珍贵的文物摆放到展台上,并进行加固。这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全部通过线上沟通,充分表现了意大利文博界对中国国家博物馆专业水准的信任。”据介绍,此次点交工作由国博的策展团队配合国博文保院的修复人员完成。文保院的修复人员在点交期间及时发现了文物运输过程中的一些破损和脱落,并积极找到解决方案。在工作中,中意双方的工作人员交流了业务,也沟通了感情。

中意两国都是饮食文化大国。为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交流中意各地的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大众参与度,“中意面对面”挑战系列活动于7月至10月举办,邀请两国厨师、美食博主和广大美食爱好者参与网络挑战,分享家乡美食,展示面食制作技艺,并通过视频连线、专场直播、制作纪录片等形式,讲述两国人民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

此外,为深化中意两国在表演艺术领域的合作,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与意大利圣切契利亚交响乐团合作举办音乐会,以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联袂演出。中意两国艺术家将跨越山海阻隔,通过音乐让观众领略不同文化的魅力,增进了解。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连相通

年1月,“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在罗马开幕,习近平主席和马塔雷拉总统分别向活动致贺信。中意双方合作举办了开幕音乐会、中意旅游合作论坛和“中意世界遗产摄影展”3场高水平活动。后来受疫情影响,双方一致同意将“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顺延到年。年9月,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总理德拉吉通电话,双方再次就共同办好“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活动达成重要共识。

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体现出双方对中意文化关系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也充分证明了两国友谊根基深厚,展现了彼此加强合作的决心与信心。

“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通过在两国互办展览,搭建起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交融的平台,为中意两国文化机构、艺术家及业界人士提供更多相互启迪、合作共赢的机会。4月23日至11月27日,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元境”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中国馆展览以新媒体艺术实践为媒介,通过“造境”的美学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解结构”。以瓷为媒,以瓷相交,因瓷而融,3月2日至5月17日,“白——意大利当代陶瓷艺术展”在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不仅为两国在陶瓷艺术领域开展交流互鉴提供了良好平台,为赋能当代陶瓷艺术的融合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推动中意文化关系的全方位深入发展打造了积极范式。10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与意大利驻华使馆共同主办“丝路之行——意大利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展览,展出34位意大利当代艺术家的32件/组作品。

据了解,在“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框架下,结合春节、“中国旅游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中方已于年在意大利成功举办“欢乐春节”系列活动,并将继续办好“中国旅游文化周”和“天涯共此时——中秋节”等活动。同时,“中国旅游课程”项目已面向意大利旅游业界推出。

“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宛如两国人民间一场心灵的对话,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而架起“连心桥”、铺宽“友谊路”,凝聚起同行致远的民心力量,共建美好家园。

打造国际合作典范续写中意友谊新篇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世所公认的文明古国,多年的交流交往史使得两国文化跨越了千山万水,既彼此欣赏又相互影响,为中意两国培育出互尊互鉴、互信互谅的共通理念,成为两国传统友谊长续永存、不断巩固的坚强保障。

习近平主席在年3月发表的题为《东西交往传佳话中意友谊续新篇》的署名文章中强调,中国和意大利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国和意大利两个伟大文明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双方要加强两国世界遗产地结好,鼓励两国文化机构和个人互办高水平文物和艺术展,联合拍摄影视作品,加强语言教学,促进人员往来,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界大力支持下,双方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合作动力强劲,层次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年成立以来,双方依托机制平台加强政策对话,取得丰富成果,在多个方面开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先河,成为中欧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21家博物馆及国内17家博物馆合作,联合举办了“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以跨文化的视角和全新的理念,系统介绍了13世纪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悠久绵延的文化艺术交流故事,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年4月24日至6月30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举办,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政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共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现实可能,开启了合作追索返还文物的新范例,成就了两国文化交流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中意文化合作机制框架下,中意两国还通过世界遗产地结好这一创新合作模式,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提供了范式。杭州西湖景观和维罗纳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与朗格洛埃洛和蒙菲拉托的葡萄园景观已签署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为继续推进中意遗产地结好开展务实合作,国家文物局拟与意大利文化部合作,积极筹备于年内召开中意世界遗产地结好线上研讨会。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中意两国克服重重困难,重启“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寄托了两国对文旅产业复苏振兴、深化合作的殷切期望,谱写了两国共叙历史之好、同存文明之花的盛世华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举办“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不仅是两大文明交相辉映、古老交往再续新篇的一段佳话,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交流、互鉴、交融的一篇宣言,将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做出积极表率,让“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得到光大弘扬,让人类文明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多样文明一个世界

张西平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程。

在东方世界的历史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是亚洲及其他文明辐辏的一道光景。中华文明的传入,成为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催化剂。东亚地区的“汉字文化圈”就是一个历史的明证。

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是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汉代到唐代,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祆教和摩尼教,先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文化不仅汲取了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还对其进行了转化和创造,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并使其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西方最早传到中国的文化就是罗马帝国的文化,犍陀罗艺术是罗马艺术的表现,今天人们在河南洛阳、在山西大同,仍能感受到犍陀罗艺术的魅力。犍陀罗艺术展现了西方文明对东方艺术的影响,它是古希腊与古印度两大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它让佛教文化获得了直接诉诸视觉的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

16世纪至17世纪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利玛窦至今长眠于北京,他为中华文明输入了新的血液,中国人由此知道地球是圆的。在北京建国门天文台,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天文学这一时期在中国的传播。明清之际,西方天文、数学、绘画、逻辑的传入,让一个多彩的西方立体地展现在明清士人面前。

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上,欧洲文明是在与东方文明长期的交流中形成与发展的,苏美尔文化曾是希腊文明的导师,阿拉伯文明启迪了文艺复兴,中华文明影响了启蒙运动。

19世纪,西方人独霸世界,当西方人用刀和火耕种了这个世界后,多样文明在西方文明的高歌猛进中消亡,历史在悖论中曲折前行。

21世纪的今天,当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亚洲在全球化中开始重新成为发展的火车头,西方中心将退出历史舞台,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意两国文化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年10月,中意签署协议,确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同罗马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互设长期展馆,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物展。年6月,两国签署《关于建立文化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并于年2月举办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年4月签署《—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年7月签署《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章程》;年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双边协定。

年1月21日晚,“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在罗马音乐公园开幕。当日举行的中意旅游合作论坛、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出的开幕音乐会和“中意世界遗产摄影展”3场高水平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双方交流合作的优秀成果。“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是两国首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目的是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在既有文化交流合作成果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两国互利合作打造更坚实的民意基础。

中意两国均为文化大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双方交流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互办文化和旅游年后,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进一步取得丰硕成果。今年,作为“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的重头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习近平主席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展览致贺信。这是中意两国人文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

历史给人智慧。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东海西海乃一海,东方、西方同在一个蓝天下。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东西方应该携起手来,让历史来启示未来,再现新时代的东西方文明的大融合,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年7月20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共叙历史之好同存文明之花》

↓↓↓↓↓↓↓↓↓

责编:陈晓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