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乾隆冰嬉共饮畅游园林,荷兰访华使团的 [复制链接]

1#

记者

林子人

编辑

*月

1

提到帝制时期的访华使团,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年英国马葛尔尼使团。尽管英国*府非常重视那次访华行动,派遣了一支庞大的使团队伍,携带了大量能展现英国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礼物,但由于两国对外交目的理解出现严重分歧,马葛尔尼使团铩羽而归。马葛尔尼访华事件不仅影响了英国之后的对华*策,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下了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西外交史的“文化冲突”叙事。

但真实的历史远比这一起事件丰富复杂。马葛尔尼访华事件过去两年后,一个来自荷兰的使团前往北京,庆贺乾隆即位60年,乾隆和清朝官员对荷兰人的表现非常满意,使团成员也觉得此次出访与马葛尔尼的遭遇有天壤之别,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年英国马葛尔尼使团(图片来源:Wikipdia)

但这段历史后来不仅被遗忘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曲解。观察者倾向于将该使团的访华行动描述为一次比马葛尔尼使团更丢脸的“失败”。马葛尔尼使团成员之一约翰·巴罗(JohnBarrow)在《中国行记》(TravlsinChina)中抨击荷兰使团,称其顺服的态度只会助长中国人的傲慢。巴罗对荷兰使团的理解成为现代学者描述这段历史时的主要立场,5年荷兰使团成员的叙述却鲜为人知,使团主使德胜(IsaacTitsingh,又译为铁俊甫)的回忆录直到年才得以出版,且未被翻译成荷兰语之外的语言。在中国,这个荷兰使团的往事也几乎不为公众所知。

美国埃默里大学中国与全球史教授欧阳泰(TonioAndrad)利用来自荷兰、法国、西班牙、中国、朝鲜等多国史料,在年出版的《最后的使团》(ThLastEmbassy)中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进行时的书写营造了一种奇特的微观史效果——使团旅途中的种种际遇,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欧阳泰如此概述这本书:

“这本书不仅关于一个使团,也关于一系列的相遇。在最具体的层面上,它讲述了旅行者们与中国的人、机构、习俗、技术和风景的相遇,但它也探究了他们对中国的想象——通常来自欧洲的书籍——和他们一路上亲眼见到的现实之间的相遇。”

ThLastEmbassyhDutchMissionof5andthForgottnHistoryofWstrnEncountrswithChinaTonioAndradPrinctonUnivrsityPrss

乾隆皇帝偏爱的外国客人

欧阳泰能逐日详细还原荷兰使团的经历,得益于三位主要成员留下的书面记录。主使德胜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名高级官员,他曾两次前往江户与幕府官员沟通,醉心于日本历史文化,也学习了一些中文,这让荷兰东印度公司高层认为他是承担此次使团任务的不二人选。4年8月,德胜离开他居住多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所在地巴达维亚(今印尼首府雅加达)前往广州。他得到承诺,北京之行结束后,他就能退休回到阔别数十年的欧洲。

范罢览(EvrardusvanBraamHouckgst)是此次使团成行的幕后推手。这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广州大班在得知两广总督长麟鼓励荷兰共和国——这个最早得到大清承认的西洋国家——派遣使团赴京庆祝乾隆即位60周年后,立刻去信巴达维亚总部,并耍了一个小心机,向公司高层强调派遣使团的急迫性。范罢览在信中称,英格兰、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有意派遣使团(其实并没有),荷兰也不能甘为人后。公司高层被说服了,但他们并不信任范罢览,怀疑他在中国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于是派遣德胜作为正使(并暗中调查范罢览),任命“中国通”范罢览为副使。

范罢览像(图片来源:rijksmusum.nl)

使团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法国人小德经(Chrétin-Louis-JosphdGuigns),他是欧洲东方学家约瑟夫·德经(JosphdGuigns)的儿子,在中国工作多年,懂汉语。德胜聘用他担任使团翻译,这位自视甚高的年轻人一直认为翻译的头衔与他应得的地位并不相称,这让他在整个旅途中一直“易燃易爆炸”,不过他的*舌与对中国的冷峻分析是这段旅程中最令人捧腹的部分。

在出发前,德胜与范罢览仔细复盘了马葛尔尼的失误。德胜曾在巴达维亚见过在此地中转休息的马葛尔尼,这位英国大使炫耀了他的豪华舰队,不仅有一支由士兵、学者和艺术家组成的庞大队伍,还有献给乾隆帝的各种展示英国强大工业实力的礼物:钟表、望远镜、枪炮,甚至还有一辆装载了最先进减震系统的高级马车。德胜与范罢览一致认为,马葛尔尼拒绝向皇帝磕头是使团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荷兰使团愿意遵守包括磕头在内的一切大清外交规则,并反复向清廷强调这是一个“仪式性使团”,出使北京只是为了向乾隆表达敬意,没有*治或贸易诉求。无论是德胜本人还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都十分清楚,东亚外交与欧洲外交不同,和讨论商业正事相比,更重要的是维护关系。

该图描绘了4年广州海幢寺内荷兰使团与清朝官员的一次重要会面。德胜与范罢览坐在左边,两广总督长麟等清朝官员坐在右边。VANBRAAMHOUCKGEEST,AndrasEvrard-VoyagdlambassaddlaCompagnidsIndsorintalshollandaiss,vrslmprurdlaChin,danslsannés4t5[...].PubliénfranaisparM.L.E.MoraudSaint-Méry.图片来源:Lot-Art

荷兰使团的态度得到了乾隆的首肯。乾隆下旨,要求使团在12月20日(5年1月11日)之前进京,以赶上京中的新年庆典。使团于4年11月20日从广州出发,清廷没有给使团安排惯常的进京路线——走水路,从珠江和大运河途经富庶的江南溯流而上——而是在乘船抵达南昌后改走陆路,在一年最冷的时节穿越大清帝国最穷苦的一些地区。

5年1月9日,使团抵达北京,整个旅途长达英里,平均每天要赶0英里的路。这是一段艰辛又危险的旅途,他们走过了暴风雪、冰风暴、寒风和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的悬崖。由于马匹和役畜在中国不像在欧洲那样普遍,德胜和范罢览大多乘轿行进,除了轿夫,他们还雇佣了超过名搬运工运送行李、厨具和为皇帝准备的礼物,但恶劣的天气加上微薄的工资,让工人们一言不合就丢下货物逃之夭夭。小德经和其他一些低阶使团成员通常乘坐马车,他们对没有减震功能的中式马车深恶痛绝,觉得它和欧洲的运草马车没什么两样。而在换成骑马时,他们又总是抱怨坐骑瘦弱不听话。小德经吐槽称自己像是骑着老瘦马的堂吉诃德。由于路线不是重要人物的通常进京路线,住宿条件很差,使团队伍又容易在长途跋涉中走散,各种意外连连发生,比如卧具、内衣和厨具迟迟不达,礼物被摔碎,马和搬运工受冻而死。最后一盆冷水浇在了抵达北京的第一晚——使团被安排住在一个像马厩一样的客栈里。不过北京之行马上就要洗刷去他们积累的一肚子牢骚和怨气。

1月12日清晨,德胜、范罢览和另外28位大使在西华门外第一次觐见乾隆。乘轿而来、身穿黑色裘皮大衣的乾隆和颜悦色,问了德胜一系列问题,“你从哪里来?”“你的君主多大年纪?”“你的国家太平吗?”“旅途遥远,你感到劳累或经历了什么困难么?”在得到得体的答复后,乾隆对荷兰人遵守中国礼仪表示满意,带着他们呈上的国书往西苑去了,在场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跟在皇帝的乘舆后。荷兰人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然后意识到他们正在清廷的冬季娱乐活动冰嬉现场。使团中的年轻成员被邀请一露身手(侍从特地返回使团住处取来了他们的冰鞋),引起现场王公贵族们的注意。冰嬉正式开始时,乾隆特地将荷兰人的座位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们享有最佳观赏位置。冰嬉结束后,德胜与范罢览被罕见地带入紫禁城并见到了和珅,德胜得知,“他掌握着整个*府,为此有着‘小皇帝’的外号。”和珅在他们看来和善热心,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在和珅本人的关照下(此事被当时在京的朝鲜使节注意到了),荷兰使团在北京的行动处处受限,难以与传教士取得联系。

产自满洲的果干、小袋装的烟草、御膳房做的菜品、皇家专供的鱼,依次被送至使团住所,宦官与大人们还向荷兰人保证,他们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待,包括计划带他们看“一些外国人从未有过机会亲眼目睹的东西”。德胜与范罢览被邀请出席了新年期间大大小小的庆典活动,比如年二十九在紫禁城重华宫举办的年度宴会,往年只有大清帝国内部人士才能邀请入列。德胜以生病为由婉拒了邀请,范罢览和他的侄子入宫出席,他们不仅进入了内廷(欧阳泰在书中指出,乾隆的这一安排恐怕是为了让宫中女眷有机会躲在屏风后近距离观察活生生的欧洲人),还与乾隆最年轻的儿子十七阿哥寒暄了一番,范罢览认为他风度翩翩,很有魅力。正月重华宫诗会结束后,乾隆还给荷兰人赐下了另一样前所未有的荣誉:参观皇家园林。此时,荷兰人对此次中国之行的观感变得更加积极正面,德胜与范罢览一致认为,“历史上从未有哪位大使得到过如此礼遇。”

重华宫(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参观完皇家园林的第二天,他们就陪同乾隆一起去了圆明园。圆明园之行比他们想象得还要好,他们在侍从引导下进入了“禁区”:园中乾隆及其亲眷的住所,九州清晏,他们甚至进入了乾隆最喜欢的一个房间,那个房间内有一扇巨大的窗子,正对园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他们被告知,从未有西方人踏入过这些房间,即使是朝鲜人——那些与中国关系最紧密的外国人——都没能获准加入这次私密游。

结束北京行后,荷兰使团的返粤之旅也充满礼遇。他们此次走水路,经过中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虽然旅程更长(英里),但平均每天只用赶20英里的路,且乾隆下令,他们途经的每一个省都必须为他们举办接风宴,满足一切需求。两年前的马葛尔尼使团虽然离开北京走的是同一条路线,但没有任何接风宴,因为乾隆希望他们越快离开中国越好。根据德胜的记录,使团在杭州得到了最为隆重的待遇,他们还得以游览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就为欧洲人所知的西湖。

反思中西外交史的“文化冲突”叙事

使团任务结束后,德胜在给他亲人的信件中写道,“我的使团任务圆满完成了,我得到的真挚礼遇和皇帝陛下的偏爱超过了任何其他大使。”德胜的上司也对此次行动的成功感到满意,其他欧洲观察者则不然。代表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驻扎广州的曼努尔·德·阿戈特(ManuldAgot)拥有的强大信息网让他得以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