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豆瓣91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却从来没
TUhjnbcbe - 2023/8/28 20:15:00

当我们谈到自由时,对其定义究竟是什么?

是只要生活过得舒适安稳,就是自由了吗?还是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就已经获得了自由呢?在民主化和平等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步稳固的当今,自由似乎唾手可得。但问题就在于,安稳的现状以及随波逐流的现实渐渐消怠着我们,于是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所以为的自由,也许只是一种出于所处的环境下自我安慰的无意识自我说服。

没有人能够获得绝对的自由,因为人们总在生存的路上奔波,为各种琐事拖累妥协。于是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一种相对的状态,安于现状和维护现状则成了我们的常态。我们往往难以像《飞越疯人院》里的酋长和麦克那样彻底地体会到,原来自由的真正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在我们进行抗争之后而获得,而这种抗争所赋予它的意味超越了它本身所代表的意义,也让我们的人生更显斑斓。

年,改编自美国小说家肯·克西的著作《飞越疯人院》的同名电影被美国知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搬上了大荧幕,并先后斩获了含次年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在内的20项大奖、4项提名,风头一时无两。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影片依旧稳居各类影片排行榜单中。在豆瓣,有近四十万人给出了9.1分的成绩,位居豆瓣电影Top第53位。

在看电影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原作出版的社会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但在飞速发展中,这种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逐利风气的冲击也十分巨大。人们的行为受到利益的驱使,享乐主义侵蚀着人们的灵*,而坐拥无限发展前途的统治阶级也充分暴露出了其虚伪腐朽的面目,在这种内外冲击之下,人性受到的压迫和扭曲达到了顶峰。

那个时期的美国正是极为动荡不安的年代,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黑人民权运动、越战爆发……荒谬的时代,成就了伟大的杰作,艺术家们纷纷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对当时的体制的失望和不满,《二十二条*规》《五号屠场》等杰作先后涌出,《飞越疯人院》正是其中极为亮眼的一部。

图为美国著名小说家肯·克西唯一存世照

影片以疯人院中的印第安人酋长(威尔·萨姆森饰)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为了逃避监狱的苦役而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的迈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饰)到来之后,所带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的剧烈冲击。千千万万观众深为动容的,是迈克看似纨绔无赖的外表下藏着的充满“不自由毋宁死”的热烈和勇敢精神,以及他在追逐自由的路上给他人带来的精神上的觉醒和抗争。

这种觉醒当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当我们把背景放在那个充满了压迫和体制的年代中,我们会发现,麦克无疑是一簇叛逆的火种,原本不容于世,却又坚强地在压迫的寒风中挺立,执着着绽放出自己的光。那光也许微弱,却足以唤醒四周苍茫雪原中微弱的火星,然后互相追逐融合着释放出追逐自由和奔向解放的耀眼光芒。

影片的一开始,导演就用一段长达一分多钟的长镜头表现了疯人院的压抑。窗户都锁得死紧的疯人院里,病人们都在黑暗中沉睡。薄雾弥漫的路上,一辆轿车远远驶来,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饰)下车后,打开了一重又一重的铁门,在一段看似友好的寒暄中,开始了自己日复一日的绝对统治。

护士长瑞秋

在这里,病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医护人员的监视中,布满铁网的栅栏、四四方方的牢固的窗户、护士长身前大到可以将一切纳入眼底的玻璃、严格到不容许出错的时间作息表都充分展现了这里的压抑。

医院,不如说是一所监狱,约束着人们的自由,镇压着人们的灵*。护士长在这里拥有者绝对的权威,她看似友好和善,实则对病人们毫不关心,用严厉的惩罚和绝对的控制享受着裁决他人生命的快感。

最可怕的是,病人们虽然对她不满,却丝毫不敢违抗她的命令。烟被严格控制,只有她心情好时才会“赏”一根,她还充分凭借着身份的便利掌握着病人的“要害”,轻易就能让他们乖乖屈服。

麦克到来后对这一切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病人们怒其不争,“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没有勇气走出这里”。

不同于麦克的用行动践行自己的反抗,疯人院里的病人们只有在躲开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长的耳目之后,才敢鼓起勇气聚在一起絮絮叨叨这所病院的种种不好,但一旦时刻表上的铃声响起,他们又会很快恢复常态,迅速地按照规定坐好,成为一名乖乖病人,刚才的抱怨和咒骂仿佛从来就不曾发生。

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并在已经深知无法离开之后彻底放弃,规规矩矩地在既有的现状中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享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毕竟每天还可以出去在栅栏圈禁的范围内呼吸新鲜空气不是么?

在麦克看来,这显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只是他们为自己的无能和安于现状而心照不宣地找的一个借口。反观生活中的我们,也总会在一些乃至大多数时刻会像这些病人们一样放弃抵抗,并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放弃抵抗寻找借口:我只是没有时间/精力/机会,要不然我一定可以……,还能比谁谁谁做得更好。

著名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

当我们谈到自由时,有些人就会感到不舒服。他们会说,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当然,任何自由都要受到种种限制。但是没有哪一个进步的时代曾经为自己的发展规定过限度。只有在我们这里则不同,把维护禁区看作是比冲破禁区更大的美德。

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追逐着利益高速发展的社会显然脱离了限制,但这种自由显然并非好事,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和国民抗议就是最好的佐证。而在肯的笔下,疯人院里限制自由、设置禁区的原本只有护士长瑞秋,但在痛苦的惩罚和无数前车之鉴下,困居其中的人们慢慢丧失了抵抗的勇气,甚至摇身一变成为帮助维护这种禁区的“无意识帮凶”。

在充斥着压迫与禁锢的疯人院里,维护这种禁区成为众人默认的规矩。当失去自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行为,人们便会开始自发心照不宣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的妥协乃至无能辩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追逐自由本就是人类的天性,毕竟没有人愿意被束缚和压制。问题仅仅在于,我们或许可以妥协于一时的失去自由,但如果让你接受长达一辈子的身心皆失去自由,你又是否能承受?

真正的自由之*,是从来不会被困住的。影片的最后,麦克因为屡次带领病友们反抗被强制进行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从此变成了一具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麦克的“死”是个体对抗体制的一个悲剧,但在他的激励下,酋长的自我意识也彻底被唤醒,他来到已经失去了任何交流能力的麦克的病床前,紧紧拥抱了他,然后亲手解放了束缚着麦克的自由灵*的躯体。

酋长告别了已经死亡的麦克,站在窗前,按照麦克曾经说的那样,举起了巨大的盥洗池,用力地砸向牢固的窗户,然后奔向了苍茫的远方。麦克的到来,让一直装聋作哑的酋长看到了解放的希望,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当麦克的躯体受制于现实,成为一具失去灵*的行尸走肉之后,这种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又被传递到了下一位觉醒者身上。正是这样义无反顾的传递,让自由的意志永生不息。

被体制驯服的肉体躯壳的消亡,并不能阻止人类永恒的追求自由的梦想,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反而会因为人类的勇敢抗争大放光芒。如何才算正视自我,怎样才能找到自我,真切认识到真正的自由是自我意识的解放与实际行动上的克制,导演所试图传达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人类永恒的命题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豆瓣91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抱怨,却从来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