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飞越疯人院不自由毋宁死,比生命更可贵
TUhjnbcbe - 2023/9/27 18:33:00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比较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者

一味清欢

自由,一直都是影视作品不遗余力去探讨的主题之一。

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忍辱负重二十年不顾一切的越狱,还是《楚门的世界》中楚门拼尽全力逃离虚假的完美世界,或是《为奴十二年》中所罗门艰难地熬过屈辱不堪的为奴岁月,都展现了主角们为自由而努力抗争的不屈精神。

在这些探讨自由的影视作品中,有一部经典影片最不容忽视,它就是——《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于年在美国上映,由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杰克·尼科尔森主演。

米洛斯·福尔曼是世界级导演之一,曾获得两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作为学院派代表,他极其擅长通过刻画人性反映生活本真。

杰克·尼克尔森是奥斯卡奖历史上提名最多的演员,曾在好莱坞引领风骚近30年,在《飞越疯人院》中,他凭借极具个人特色的演技,将男主麦克墨菲的混混式英雄主义和不自由毋宁死的反抗精神演绎得栩栩如生。

《飞越疯人院》当时一经上映,就引起美国社会强烈的反响,在第4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等5大奖项,是奥斯卡金像奖设立以来为数不多的同时获得最重要的5大奖项的影片之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40多年前的影片难免有些瑕疵,例如剧情的逻辑漏洞、人物形象不够立体,但瑕不掩瑜,影片所传达的不自由毋宁死的反抗精神,至今仍十分令人感动,激励着许多正在为自由而默默抗争的灵*。

影片以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麦克墨菲为躲避监狱的强制劳改,假装精神异常,被送入疯人院后,与护士长瑞秋斗智斗勇,并多次策划逃离管制严格、毫无人权的疯人院,最终失败而死的故事。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

从几声凄凉的鸟鸣声引出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晨光熹微的山野,伴随着悲凉的序曲,一辆亮着前灯的小车缓慢行驶在荒无人烟的山间小路上,这有些寂寥的画面奠定了整部影片悲凉的基调,紧接着镜头跳转至疯人院里躺在床上毫无生机的病人,苍白昏暗的场景令人不由产生沉重的压抑感。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镜头下的疯人院充斥着大量的白色,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单、白色的护士服、白色的病人服,本来象征纯洁的白色聚集在这封闭的疯人院中,顿时营造出冰冷窒息的氛围。

片中的疯人院实行封闭管理,里面的人按照一套完整、严格的体制各司其职,犹如一个集权统治下的小型社会,以瑞秋为代表的院方是疯人院的管理者,他们一丝不苟地遵循体制的规定,用强制手段管理所有病人,而以麦克墨菲为代表的病人则是体制下的被管理者,一言一行都需听从院方的安排。

病人们在疯人院中毫无自由,所有的行动和时间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甚至连自己的隐私也必须在护士长的“亲切查问”下不得不全盘托出,没有丝毫自我和人权可言。而一旦病人出现异常行为,院方就会用各种强制手段使他们驯服。在这样的强权管理下,大多病人都成了柔顺的羔羊,没有思想、没有自我,仿佛一具具行尸走肉。

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疯人院机械的生活模式,他看起来像个混混,天生具有反叛精神,不喜欢任何强制性的安排。他先是质疑吃药时所放的音乐声过大,影响了病人之间的交流,随后提议观看世锦赛棒球项目的电视转播,可惜都遭到了瑞秋的拒绝。麦克墨菲本以为假装精神异常来到疯人院可以获得自由,却没想到自己不过是从一个监狱到了另一个监狱,于是开始策划逃离疯人院。

如果说先前的疯人院是一汪死水,那么麦克墨菲就是一条无意间跳进来的鱼,天生具有反叛精神的他让死气沉沉的疯人院开始有了活力。他逐渐成为病人们的中心,带领病人们参加扑克、篮球等娱乐活动,甚至用计逃离疯人院的看管,与病人们一起偷了一条船出海垂钓,度过了他们有生以来最自由最快乐的一天。

麦克墨菲自由的天性也逐渐影响病人们的心态,让他们本已枯萎的生命重新焕发出一点生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有人权的。当瑞秋打着治疗的幌子探查比利的隐私而比利不愿意说时,他们提出了质疑;当瑞秋私自扣押病人们的烟时,切斯威克像个孩子似的大闹;本打算在疯人院得过且过的酋长,也被麦克墨菲唤醒了心中对自由的渴望,决定跟麦克墨菲逃离疯人院。

可惜,无论麦克墨菲做出怎样的反叛行为,瑞秋总有办法惩治他,开始只是警告,然后是电击,最后竟然残忍地切去他的额叶,让他变成了白痴。影片中,瑞秋总是一脸正义肃穆的模样,用悲天悯人却不容置疑的语气与病人们说话。作为体制的执行者,她掌控着所有病人们的命运,随随便便一句话就能判定病人们的生死。

客观来讲,站在瑞秋的立场上,她的一切行为都是以“为病人好”为出发点。音乐声音大是为了让年老的病人听见,不同意放棒球锦标赛是为了不打乱病人们的作息,而用强制手段让病人们驯服则是为了治他们的“疯病”。瑞秋没有错,或者说她认为自己对病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错了呢?

体制。

这就是影片的隐喻所在。

当一个体制错了,生活在体制下的人的人性就会被阉割。体制执行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到底有多么可恶,例如瑞秋可以在比利近乎崩溃时咄咄逼人地问他的隐私,医护人员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用电击惩治麦克墨菲。与此同时,被体制约束的人也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变得麻木或隐藏自己的天性,例如病人们接受院方的一切安排而不敢有异议,酋长一直装聋作哑地待在疯人院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就像一面镜子,将体制的弊端清晰地摆在人们的面前。麦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它必将遇到重重危险,正如影片中的麦克墨菲为此遭受了残忍的惩罚,但若没有这种反叛精神,就不能唤起更多人对体制的质疑,从而逐渐完善体制。

影片结尾,酋长打算与麦克墨菲一起逃离疯人院,却发现麦克墨菲已经成为了一个痴呆,他悲痛地拿起枕头闷死了麦克墨菲,然后搬起水箱砸破玻璃,成功逃离了疯人院。这个保留一丝希望的悲剧结尾传达了不自由毋宁死的决绝,也寓示了麦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会继续传递下去。

如今民主自由的21世纪,早已不存在影片中那种毫无人权的体制,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也不仅是麦克墨菲所追求的人身自由,更多的还有精神上的自由,但麦克墨菲式的反叛精神与不自由毋宁死的不屈意志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为无论社会进步到哪种程度,阻碍人们完全自由的因素始终存在,只有不但为了自由而反抗、斗争,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实现完全自由的自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飞越疯人院不自由毋宁死,比生命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