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奥斯曼帝国第九期
TUhjnbcbe - 2024/2/27 8:49:00

三十二、阿齐兹一世

阿齐兹一世

(一)阿齐兹一世是迈吉德一世的弟弟,年迈吉德一世去世,阿齐兹一世因年长而被选为继承人后继位。在位前十年阿齐兹一世颇有*绩,在内*方面设立大学,制定法典。外交方面保持在英、法、俄三国等距。阿齐兹一世支持*脱离清朝统治,阿古柏外甥阿吉托拉、喀孜汗土烈在年到奥斯曼帝国表示愿意附属,赠送绸缎、蒙古马、哈萨克马各九匹,还有各处抢来的童男、童女各九名。阿齐兹一世隆重地接待阿古柏派去的代表团,并赏给阿古柏“米拉胡尔巴什”(即埃米尔,国王的意思)的职衔。奥斯曼帝国给阿古柏派遣上校司马衣艾柯克、艾里卡孜木和木拉提伯克等二十多个高级*事人员和*治顾问,并带来许多武器和礼品,顾问中有七人留在阿古柏身边常任参谋职务。年阿齐兹一世写信命令阿古柏在*发行的货币上用自己的名字,并且使用奥斯曼帝国的国旗(红白色星月旗)作为国旗,还答应阿古柏在他之后王位由他的儿子世袭,并特颁古兰经一卷、奥斯曼旗帜一面和其他赠品多种。年阿古柏从奥斯曼帝国一次购得新式步枪1.2万支、火炮8门。年阿齐兹一世因国内粮食与反对力量聚集开始采取较高压统治,年他因遭民众反抗而被罢黜,不久郁闷去世,迈吉德一世之子穆拉德五世被众人拥立为苏丹。

三十三、穆拉德五世

穆拉德五世

(一)穆拉德五世是迈吉德一世之子,年其叔父阿齐兹一世被废黜后穆拉德五世被拥立为苏丹。穆拉德五世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一部宪法,但他未能如其支持者所愿。穆拉德五世执*时间与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交恶,在位仅仅93天后穆拉德五世被群臣废黜,理由是患有精神疾病。穆拉德五世的弟弟哈米德二世被拥立为苏丹,年8月29日穆拉德五世去世。

三十四、哈米德二世

哈米德二世

早年经历

(一)哈米德二世是迈吉德一世的幼子,年他的兄长穆拉德五世被宣布患有精神病后遭废黜,在新奥斯曼*人支持下哈米德二世被拥上王位。年12月23日哈米德二世在宰相米德哈特帕夏主持下颁布帝国第一部宪法,又称《米德哈特宪法》。

俄土战争

(一)哈米德二世在位的时候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奥斯曼帝国对内统治摇摇欲坠,民族矛盾丛生。年俄罗斯帝国以奥斯曼*府在年4月镇压保加利亚起义过程中发生对其南方斯拉夫诸国的统治残暴为借口向奥斯曼帝国宣战,经过三次普列文会战俄罗斯-罗马尼亚联*突破多瑙河防线,前锋远达君士坦丁堡近郊。执*的米德哈特帕夏为挑动英俄大战故意在年签署《圣斯特凡诺条约》,英国果然不能容忍俄罗斯帝国单独吞并土耳其,于是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把舰队开到金角湾,英俄大战一触即发。经德国首相俾斯麦调解制定共同宰割土耳其的计划,保加利亚独立并受俄罗斯帝国保护,英国取得塞浦路斯,奥匈帝国(~)把波黑划为势力范围。奥斯曼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名符其实的西亚弱国。

独裁统治

(一)对俄作战失败后哈米德二世乘机解散议会,停止实行宪法,以作战失败的名义将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国外。从此他深居君士坦丁堡的伊尔迪兹宫,依靠秘密警察维持30多年的独裁统治。法国年夺取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突尼斯,年占领英国奥斯曼帝国的藩属国埃及,于是哈米德二世寻求刚刚统一德国的威廉二世支持,作为报酬他允许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在内*方面哈米德二世实行教育改革,建立18所职业学校,年建立伊斯坦布尔大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和*事学校。他还改组司法部和发展铁路和电讯系统,在推行现代化的同时也接受西方流行的民族主义,对企图分离的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镇压。年至年在西亚的奥斯曼*队以里通外国的名义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第一次的屠杀,尽管面临着国际上的强烈抗议,但哈米德二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这些暴行。对伊斯兰世界哈米德二世推行泛伊斯兰主义,企图使自己成为广大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借以提高与西方对抗的资本。

(二)哈米德二世采用大陆*主义,不信任海*,认为大规模、昂贵的海*在俄土战争里毫无用处。于是他将大部分战舰锁定在金角湾,战舰在及后的三十年里逐渐腐烂。年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后联合进步委员会欲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力量,于是奥斯曼海*基金为了收集公共损献购买船只而成立。

土耳其革命

(一)年7月3日统一进步协会雷斯内组织的负责人尼亚齐贝伊少校率人上山,首先以“自由、平等、博爱、正义”为号召宣布反对苏丹*府和外国瓜分阴谋。几天后已转入地下活动的恩维尔帕夏亦宣布起义,起义迅速席卷驻马其顿的第3*团和第2*团许的多单位,不久统一进步协会就成了整个马其顿地区的真正主人。7月20日摩拿斯提的穆斯林居民举行起义,23日起义*开进萨洛尼卡宣布恢复年宪法,并通电苏丹限期恢复宪法,否则将进*君士坦丁堡。哈米德二世感到大势已去,被迫于24日宣布恢复宪法并重开国会。革命取得的初步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很大希望,但是青年土耳其*人认为革命目的已经达到,满足于*府“监督者”的地位。苏丹及其*府安然无恙,形成两个*权并存的局面。

(二)青年土耳其*人在革命后制定的纲领,只提出捍卫君主立宪*体、扩大奥斯曼帝国国会权力、限制苏丹特权、全体奥斯曼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治要求,以及发展商业、工业、农业的经济要求,对于革命面临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斗争任务提不出切实可行的纲领。年10月奥地利宣布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进一步动摇青年土耳其*人的威望,这时国内的封建宗教买办势力活动越加猖狂。萨巴赫丁的自由*和穆斯林同盟结成反对统一进步协会的*治联盟,导致年4月13日的反革命事件。年4月13日凌晨效忠于苏丹的首都第一*团的部分士兵发动叛乱,他们向奥斯曼帝国国会所在地圣索非亚广场集中,沿途有不少宗教学者和学生加入。叛乱者要求驱逐议长,取缔统一进步协会。哈米德二世立即满足叛乱者的要求,撤换首相并责令各省总督保护教法。萨洛尼卡的统一进步协会立即组成“行动*”(由马赫穆德·塞夫凯特帕夏统率)于年4月23日抵达伊斯坦布尔,年4月26日他们控制全城,叛乱者被镇压。4月27日青年土耳其*人通过奥斯曼帝国国会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是穆罕默德五世为苏丹。废黜米德二世标志着土耳其革命的结束,从此青年土耳其*人开始执*,并实行专制和中央集权*策,致使革命半途而废。

(三)哈米德二世在国内实行的独裁统治完全是逆潮流而动,他平庸的才智又不足以领导土耳其走出困境,而且他的残暴式的统治导致土耳其人民普遍的不满情绪。土耳其革命后哈米德二世先被软禁在萨洛尼卡,后转移至君士坦丁堡,于年2月10日去世。

三十五、穆罕默德五世

穆罕默德五世

意土战争

(一)年9月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爆发战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对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北非沿岸地区的争夺日趋尖锐,意大利企图夺取土属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来作为在北非扩张的前进基地。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是北非的一片荒漠,虽然经济价值有限但战略地位重要,它与西西里岛对峙,可控制地中海中部较狭窄的海面。年在瓜分土耳其波尔泰*府占有北非领地的过程中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先后沦为法国的保护领地,因此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名义上的属地也归西方殖民者所有,法国准备以此为由兼并土耳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这一企图遭到欧洲国家(特别是早就想在北非建立殖民地的意大利)的反对,为此意大利积极进行*治外交活动,与各列强达成协议和默契(与德奥两国结成三国同盟),他们承认意大利在北非的利益。为作好吞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两省的准备意大利在年至年期间不断向两地移民和派遣商人、购买土地、积极扩充势力,其方法有:派海**官换上渔民的衣服,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沿海捕捞海棉为名进行海岸测量;指使意大利天主教神甫以传教为名深入内地收集情报。意大利吸取年在埃塞俄比亚失败的教训后不断窥测选择时机,当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事件发生后意大利认为再不行动将可能失去机会,便以在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地区的意大利人受到不公正待遇为借口先发制人,抢在奥斯曼帝国出兵北非之前于年9月28日向其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这些地区。奥斯曼帝国呼吁各国制止意大利的入侵企图,可是各大国却都劝奥斯曼帝国其接受意大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意土战争爆发了。装甲车和空中力量的一些最早例子都出现意土战争中,虽然对战争的结局影响不大。

(二)意*于年9月28日晚出现在的黎波里,等到年10月3日才开始轰炸港口。这个城市被意*占领后使主张入侵的人热情高涨,其他外交方案被提供给意大利人。于是奥斯曼帝国下决心保卫它的省份,但土*没能在特拉布鲁斯加普集中全部*队,而奥斯曼*府官员游遍整个欧洲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组织当地的阿拉伯人和贝都因人进行防御以抵御意大利人的入侵。意大利登陆部队于10月10号出现,在那时意*的分遣队(2万人)被认为足以完成征服,图卜鲁克、德尔纳、阿尔库姆斯等城市被认为可以轻易征服,但班加西就不是那么容易。意大利部队的第一次真正失败发生在年10月23日,一支布置不良的部队导致几乎完全被流动的阿拉伯骑兵所包围,他们歼灭大多数意*。因此意*扩充至十万人来面对的阿拉伯*(2万人)和土*(人)。年12月4日意大利增援部队在一次小轰炸后在图卜鲁克登陆,向兵力配置较弱的腹地进*。一支土*小部队和利比亚先遣部队被穆斯塔法·凯末尔将*组织得井井有条。12月22日图卜鲁克战役结束,土*取得胜利。年3月的德尔纳附近的战场上利比亚先遣队(0人)攻击战壕中的意*,意*数量上超过利比亚部队,并拥有先进设备维持着战线。但意*之间缺乏协调,土*从德尔纳不断派来援*和炮火支援威胁着意*战线,同时阿拉伯人试图包围意*。意大利进一步派来增援,因而能够稳定局势,直至战役结束。9月14日意*下令派遣3个步兵连队进攻土阿联*在德尔纳附近的营地,意*占领附近的高地,切断了土*战线。接下来的3天里,土*攻击意*在高地上的阵地。意*用强大的火力扫射着土*部队,土*虽然包围意*的山地部队但损失惨重,其他进攻的土*也遭受同样结果。之后在昔兰尼加的行动停止,直到战争结束。

(三)年9月29日意*(5万人)首先从海上向的黎波里、胡姆斯等城市进行炮击,土*在该地区防守兵力很弱,只有一个师(人),而且奥斯曼士兵多来自土耳其内地,不愿在异国作战。10月4日夜意*登陆部队(人)在未遇激烈抵抗的情况下便占领的黎波里和胡姆斯,11日意大利远征*(3.5万人)开始在的黎波里登陆,击退当地为数不多的守*,占领图卜鲁克和德尔纳。19日意大利舰队掩护一个步兵师在班加西登陆,经两天激战意*占领该城。战争开始后意*封锁战区海岸线,英国又不允许土*通过埃及,使土*无法向北非增援。10月意*已控制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的一些主要海滨城市,这次战争中土*没有飞机,意大利有20架*用飞机和32名飞行员(隶属于意大利陆*,编为第一飞机连)。意陆*动员9架飞机、11名飞行员参战,这些飞机装箱于年10月15日海运到的黎波里海湾。23日6时19分至7时20分皮亚扎上尉驾驶一架布莱里奥Ⅺ飞机飞往的黎波里与阿齐齐亚之间土*阵地上空进行一个多小时的侦察,从此揭开飞机参战的序幕。25日副队长莫伊佐驾驶“纽波特”飞机侦察时机翼被3颗来福枪子弹击伤,这是飞机首次遭敌地面火力杀伤。11月1日加沃蒂少尉驾驶“鸽”式飞机在北非塔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向土*阵地投下4颗重2公斤的“西佩利”式榴弹,成为历史上的首次轰炸。意*在拥有较大优势的条件下取得初战胜利,但战争的发展却与意大利的愿望相反,反而进入了僵持状态,并使意*花费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不是因为对付土*,而是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抵抗。

(四)年10月23日的黎波里居民举行武装起义,意大利远征*增兵9万人后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镇压,到年春才勉强守住已占领的沿海地带,但始终未能深入到内地。这期间意*于1月10日使用飞机向当地投撒数千张传单,企图劝阿拉伯群众投降,使飞机又增加一项进行空中宣传的任务。2月23日皮亚扎上尉首次尝试利用固定在飞机上的照相机进行空中照相侦察,意*入侵北非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游击队和志愿*与入侵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使意*损失惨重。5月意*把步兵增至10万,并调来35架飞机、部分飞艇和其他技术兵器来采取更大的*事行动,占领赞祖尔和莱卜达绿洲。意大利舰队炮击达达尼尔海峡和贝鲁特防御工事及土耳其的其他港口,迫使海峡关闭,并攻占罗得岛、科斯岛和多德卡尼斯群岛。5月2日意大利第二航空队队长马连戈上尉首次进行30分钟的夜间侦察,6月11日黎明前又凭借固定在飞行帽上的手电筒对土*营地进行首次夜间轰炸。由于巴尔干半岛新的战争威胁和土耳其国内日益增长的危机奥斯曼帝国想尽快结束同意大利的战争,遂于10月15日与意大利在瑞士洛桑附近的乌希签订和约,奥斯曼帝国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割让给意大利,意土战争降下帷幕。但广大被占领区的人民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反抗,尽管签订和约但战争实际上还将继续下去,因为远离海岸的、处在非洲大陆内部的阿拉伯部落没有屈服,意*在占领区到处受到打击而处境十分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北非的抗意斗争进一步扩大,最终迫使意殖民当局同起义者进行谈判。到年二战期,意大利法西斯垮台,再加上同盟国*队的协助,北非人民终于赶走意*。

(五)意土战争中意大利航空队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显示飞机的威力,预示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世界各国*方的瞩目和效仿,并极大地促进*事航空业的发展。至年航空大国真正的航空部队已初步组建起来,并建立各种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开始*用飞机的研制历程,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的"BE·2"型飞机便是*方对飞机的兴趣日趋浓厚的产物。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土耳其等国纷纷从法国和意大利购买飞机和雇佣飞行员参战,自此人们认识到不应把飞机仅仅看成是一种用途有限的辅助武器,而应该把飞机看作是战争大家族中除陆*和海*以外的第三位“兄弟”,意土战争开创飞机参战的新纪元。

巴尔干战争

错综复杂的巴尔干半岛

(一)巴尔干半岛的10个国家共有面积大约是.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亿,其中奥斯曼帝国面积为78万平方公里,人口万(由于奥斯曼帝国有3%的领土位于巴尔干,所以一般把它包括进巴尔干国家的行列。);罗马尼亚面积2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南斯拉夫(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面积10.2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希腊面积13.1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保加利亚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克罗地亚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面积5.1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阿尔巴尼亚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万;马其顿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万;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巴尔干地区位于欧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地区长期是各大国觊觎的对象,多次遭到大国的统治。14世纪下半期兴起于安纳托利亚半岛的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半岛,19世纪中期奥地利也开始将巴尔干的西北部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俄罗斯帝国自从15世纪以来一直打着解放斯拉夫人的旗号在巴尔干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在这些帝国的统治之下的巴尔干各国人民长期受到民族歧视和宗教压迫,巴尔干人民的解放事业往往与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联系在一起,民族解放和宗教信仰在巴尔干人民的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关系十分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更是难以解决(特别是领土问题),各个民族都想建立单独的民族国家并扩大领土范围。

战前的巴尔干半岛

(二)在奥斯曼帝国的*事统治和奴役之下巴尔干各族人民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奴役,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巴尔干半岛成为外国瓜分的重要目标。这里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巴尔干各族人民与外国矛盾,还有巴尔干人民同土耳其统治者的矛盾,以及巴尔干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特别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巴尔干半岛经常发生纠纷、冲突和战争。年3月至8月间已经独立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先后结成反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随后各国出于自己的目的都插了进来,俄、英、法站在巴尔干同盟一边,德、奥则支持奥斯曼帝国,这样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化。年欧洲列强举行议定巴尔干秩序的柏林会议,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的独立地位获国际承认,但保加利亚的版图大大缩小,波斯尼亚则交由奥匈帝国托管,奥斯曼帝国仍维持统治阿尔巴尼亚、科索沃、马其顿等巴尔干中部的地区。年奥斯曼帝国发生青年土耳其*人革命,奥匈帝国趁机吞并波斯尼亚,奥斯曼帝国无力阻止。奥斯曼帝国在波斯尼亚问题上的软弱无能加深巴尔干各国对土耳其的轻视,加上本来一心想并吞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因奥匈并吞波斯尼亚后改为计划向南扩展,企图夺取阿尔巴尼亚的出海通道,故多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一)在俄罗斯帝国支持下泛斯拉夫主义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巴尔干半岛诸国也积极扩*及进行外交工作来谋求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希望夺取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结盟,5月黑山和希腊也参加,4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年10月8日黑山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0月14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联合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10月17日奥斯曼帝国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宣战,10月18日希腊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0月底保*逼近君士坦丁堡,11月中旬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底初奥斯曼帝国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黑三国签订休战协定。

(二)由于列强干涉年5月30日双方在伦敦召开和会,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原属奥斯曼帝国的马其顿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瓜分,塞萨洛尼基被并入希腊。随后奥匈帝国加入和会,奥匈帝国恐怕塞尔维亚得到阿尔巴尼亚后得到出海通道会变得更加强大,坚持阿尔巴尼亚必须独立。奥匈帝国的动议正与塞尔维亚一直希望透过夺取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建立一个包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及阿尔巴尼亚的‘大塞尔维亚’梦想违背,此后塞尔维亚更加怨恨奥匈,成为奥塞战争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因。同时阿尔巴尼亚虽在战后取得独立,但有大量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在战后并入塞尔维亚,成为二十年纪末科索沃问题的根源。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形势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欧领土被占去一大部分,只能保留君士坦丁堡等少量东南方地区,这时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占有领土的利益瓜分。。欧洲列强企图压下巴尔干危机,然而各帝国主义的挑拨致使分配战果时巴尔干同盟内部产生于严重分歧,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满,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占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于是塞尔维亚和希腊于年6月1日签订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随后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俄罗斯帝国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奥两国,于是便对其表示支持。奥匈帝国为对付俄罗斯帝国便支持保加利亚,不仅给予保加利亚贷款,还保证它的领土完整。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地利怂恿下先发制人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形势

(二)年6月29日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在德奥两国的煽动下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不久罗马尼亚和黑山两国相继参战并加入塞尔维亚一方,而奥斯曼帝国也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保*屡攻受挫导致全线败退,在基尔基斯战役中被希*击败。奥匈帝国曾准备进攻塞尔维亚来援助保加利亚,但德国考虑到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事准备尚未完成而拒绝支持奥匈帝国的*事行动,这样保加利亚就完全被孤立了。7月29日保加利亚在四面受敌的困境下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塞尔维亚得到华达马其顿、比托拉和科索沃等地,希腊得到爱琴海马其顿,其范围包括塞萨洛尼基、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保加利亚得到皮林马其顿,但它在战争中失掉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大部份所得的土地,将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南多布罗加割让给罗马尼亚;黑山也分得少量领土,罗马尼亚得到北多布罗加。9月29日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奥斯曼帝国。

(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化。在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基础上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希腊站到协约国一方,而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和德奥同盟国集团接近起来,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奥斯曼帝国加入到同盟国一方。两次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新式武器和*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和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经过这次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阻碍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而巴尔干战争推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两地人民要求摆脱奥匈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必然引起奥塞之间的冲突,同时俄罗斯帝国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奥塞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事冲突,致使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加里波利之战

(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控制的巴格达铁路成为国际局势紧张的源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肇因之一,奥斯曼帝国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加入德奥同盟国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作战。年的马恩河战役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和比利时一角的战线上陷入僵持状态,法国推荐采取“外围战略”的办法打破僵局。年11月英国海*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把奥斯曼帝国逐出战争。一方面又减轻俄罗斯帝国在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并且希望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此设想在战略上固然相当高明,但实行起来却搞得一团糟。年1月2日英国*府接受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英法两国投入战役的共计有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舰队从2月19日开始炮轰达达尼尔海峡。年3月18日16艘*舰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4艘*舰触发水雷后其他舰只慌忙撤退。在陆地上土*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至此德国*事顾问奥托·冯·赞德尔斯已洞悉对方计划中的加里波利登陆战,火速调动*队至战区。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在英法*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土*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也打个措手不及。年3月3日联*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被当作伤员送回英国。

加里波利之战地形图

(二)盟*发现单纯依靠海*无法夺取海峡后判断一定要以陆*占领加里波利才可得到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协约国在埃及和希腊群岛仓促中集结一支远征*,七万八千名来自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和法国的士兵陆续抵达战区(总计7.8万人),其主力由当时在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队组成(即“澳新*团”)。英国兵部大臣赫瑞修·基钦纳命英国陆*上将伊恩·汉密尔顿负责指挥这次战役,与其对阵的是由冯·赞德尔斯率领的奥斯曼新编第五集团*(8.4万人),当协约国远征*抵达时兵力已被对方超过,土*居高临下且火力又占压倒优势。根据计划英*和澳新*团在同一天,别从两个不同登陆点上岸,英*从海丽丝岬登陆,在英*登陆之前澳新*团先在更北面靠近伽巴帖培的海滩登陆。年4月25日夜协约国部队在掩护舰队实施炮火准备后同时展开登陆行动,澳新*团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上对半岛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登陆在目标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新*团湾)。同一天英*和印*在海丽丝岬遭到土*的猛烈火力攻击,法*在海峡对面的达达尼尔亚洲一边登陆,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登陆*虽然建立滩头阵地但根本就无法把部队有效展开,实际上陷入不稳固的、难以防守的立足点。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上校的指挥下随即进行猛烈的还击,经过一夜的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1.6万名澳新*团士兵在土*炮火的压制下被困在临时掩体中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双方陷入僵持的局面。年5月1日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在战斗中英国战列舰歌利亚号、凯旋号和威严号相继被击沉,结果英国撤离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海*支援,也失去火力优势。年5月6日至8日协约*向克里希亚进攻,最终失败。19日土*沿着整个澳新*团前线发起反攻,士兵在一连串自杀式冲锋中战死。澳新*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他们被困守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米的单薄的阵地上。随着夏季的来临上坡上遍地尸体带来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半岛上的澳新*团因气候不适导致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但协约国为了赢得此次行动的胜利又调配3个师的英*前往半岛。与此同时冯·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土*,准备迎接新一轮的进攻。

(三)年8月6日新一轮的登陆战在澳新*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拉开序幕,配合这个计划的两场战斗在独松和尼克山谷展开,这次行动由英国陆*资深将领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将*指挥。由于土*在苏弗拉湾的防守比较薄弱英*在登陆时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队上岸后未能及时扩大登陆场、巩固滩头阵地和向内陆推进占领制高点,宝贵的战机再次被错过。冯·赞德尔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2万土*抵达苏弗拉湾,抢先在萨里巴依尔山脊设置一道临时防线,凯末尔率领的土*成功遏制协约国*队前进的步伐,9月战事又开始陷入僵局。年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被解除指挥权,察尔斯·门罗将*接替了他,但协约国*队的伤亡人数仍与日俱增。初冬的寒冷造成许多兵士患病,严重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万人冻伤,有人甚至冻死。年11月23日国防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9万大*秘密撤离加里波利,而土*完全没有发觉。整个战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年1月9日最后一名澳新*团士兵离开海滩,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就正式宣告彻底失败。协约国有人战死、人负伤,其中英国有人战死、人负伤,法国有1万人战死、1.7万人负伤,澳大利亚有人战死、人负伤,新西兰有人战死,4,负伤,印度有战死、3,人负伤,加拿大有49人战死、63人负伤。奥斯曼帝国有人战死、人负伤。

阿拉伯大起义

(一)20世纪初叙利亚一些阿拉伯民族主义组织提出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的*治纲领,孱弱的奥斯曼帝国已丧失其在非洲的所有阿拉伯行省,但亚洲的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区仍被它牢牢控制。当时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的瓜分和争斗正在激烈进行,与此同时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也在展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赫迈德·杰马尔帕夏被任命为奥斯曼帝国第四**长,执掌西利西亚、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汉志等行省的**大权,残酷镇压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阿拉伯人看到翻身的希望。为了保证战区稳定奥斯曼帝国变本加厉地进行掠夺,并打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仅在~年就有数十人被处死,上千人被关进监狱或流放到边远地区。因而进一步激起阿拉伯人的愤慨,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当时叙利亚民族主义组织力量十分薄弱,希望与侯赛因结盟。侯赛因也想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遂于年9月派三子费萨尔一世到大马士革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秘密组织商谈起义事宜,同时英国出于自身的利益也积极鼓励侯赛因对奥斯曼帝国作战。

(二)年6月5日汉志的阿拉伯*队向驻扎在麦加附近的土*发起进攻,在阿拉伯*队、部落武装的猛烈打击下奥斯曼帝国在汉志的统治迅速瓦解,起义*连克吉达、麦加、塔伊夫等城。年10月侯赛因宣布自己为阿拉伯国王,但英、法、意三国只承认他为汉志的统治者。年月费萨尔移兵北上占据亚喀巴、包围马安,并向叙利亚的豪兰和德鲁兹山区推进,与那里的民族主义者汇合。年10月费萨尔领兵攻入大马士革,成立以他为首的阿拉伯*府,结束奥斯曼帝国长达4个世纪的统治。年3月7日叙利亚国民大会宣布叙利亚独立,立费萨尔为国王,英、法两国拒不承认。同年4月圣雷莫会议把叙利亚(包括黎巴嫩)划归法国委任统治,7月法*向大马士革推进,国防部长优素福·阿兹美组织志愿*,在距大马士革30公里的麦塞隆进行殊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优素福·阿兹美及志愿*全体战士壮烈牺牲。麦塞隆战役后法*占领大马士革,阿拉伯人民刚刚获得的民族独立便被帝国主义扼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但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于俄罗斯帝国。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这样帝国的第二大穆斯林集团阿拉伯人脱离帝国。内*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对土耳其国内亚美尼亚人成立第五纵队的可能表示忧虑,下令逮捕亚美尼亚领袖,要求实施特西尔法,开始大规模驱逐及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种族灭绝。在战争时估计有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是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亚美尼亚人遂以凡城抵抗战及成立西亚美尼亚*府作为回应,奥斯曼*府则指责亚美尼亚人在安那托利亚西部勾结入侵的俄*,因为俄*里就有亚美尼亚志愿*。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也一并交出。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毙,其弟穆罕默德六世继位。

三十六、穆罕默德六世

穆罕默德六世

奥斯曼帝国分裂

(一)穆罕默德六世是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毙,穆罕默德六世以皇太弟的身份继位。穆罕默德六世与英国人勾结,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张抗战的议员,并组织由英国提供武器的“哈里发*”参与镇压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签订多个秘密协议计划瓜分奥斯曼帝国,赛克斯-皮科协定协议由英国及法国划分中东东部,协定的主要内容:黎巴嫩和叙利亚西部沿海地区(包括西利西亚)由法国直接占有;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法和阿克两港由英国直接占有;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在叙利亚东部和摩苏尔(合称“甲区”)以及伊拉克北部和外约旦(合称“乙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或独立的阿拉伯邦联国家;“甲区”和“乙区”分别划为法国和英国的势力范围。贝尔福宣言鼓吹锡安主义运动推动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定居,那里是古以色列王国的所在地,但在当时那里的人口大多是阿拉伯穆斯林。作为协约国之一的俄罗斯帝国亦与三国协约签订有关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战时协议,但在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相继爆发以后苏俄并没有实际参与瓜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节节失利,年11月英法联*占领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随即崩溃,并于年与协约国签订《色佛尔条约》。

《色佛尔条约》内容如下:恰塔尔加线以西割予希腊,另外绥克至布哈尼耶以西主权暂归土耳其,五年后以公投决定是否并入希腊;黑海海岸基雷松之东、艾尔*、木施以西、比特利斯及凡湖以南归亚美尼亚;包括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两旁的“海峡地区”成为非*事区,但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事行动权。美、英、法、意、日、俄六国组成“海峡管理委员会”,负责区内航运、灯塔管理及领航等事宜;原属奥斯曼之阿拉伯及伊拉克地区领土割予英、法两国,成立新的保护地。其中卡拉塔施及马尔丁以南归叙利亚,摩苏尔以南归伊拉克;奥斯曼帝国必须废除征兵制,全国兵力不得超过45,人,且不得有重型武器及空*、海*,亦不可以有大型商船;奥斯曼帝国所得的税收优先支付战争赔偿及协约国占领*队费用;奥斯曼帝国恢复治外法权,即使将来有任何*权继承奥斯曼帝国,治外法权仍然适用。土耳其人民入籍于任何一个协约国后即受治外法权保障,毋需再向奥斯曼*府缴税;如条款的执行情况不合协约国之意君士坦丁堡将被占领。穆罕默德六世与之勾结,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张抗战的议员,并组织由英国提供武器的“哈里发*”参与镇压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后经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的坚决斗争,他曾一度被迫同意举行选举,以产生新的国民议会。后在英、法等协约国不断进行干涉,并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穆罕默德六世屈于压力再次解散民族主义者占有多数席位的国民议会。

(二)《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当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但条约被认可之前土耳其独立战争就迫使协约国重返谈判桌,协约国与大国民议会于年签订《洛桑条约》,以替代《色佛尔条约》及解决领土纷争,尚未解决的纷争则在后来由国际联盟商讨。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形成了现今的阿拉伯世界和土耳其共和国,国际联盟允许法国托管叙利亚及黎巴嫩,又允许英国托管美索不达米亚及巴勒斯坦(后来分为巴勒斯坦及外约旦),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阿拉伯半岛领地成为现今沙特阿拉伯和也门的一部分。《色佛尔条约》承认中东的新国际联盟托管地、也门的独立以及英国对塞浦路斯的主权,叙利亚成为法国的受保护国(名义上是国际联盟托管地),基督徒聚居的海岸分裂成黎巴嫩。法国划分一个叫大黎巴嫩的地区,这是现今黎巴嫩的雏形,大黎巴嫩始自年9月1日至年5月23日。法国开拓黎凡特的大片地区,为马龙派基督教徒创立一个“安全港口”。年马龙派教徒得到自治权,并在独立的黎巴嫩里站稳阵脚。法国以马龙派的名义干预黎巴嫩始于奥斯曼帝国的协约,那些协约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订立。年优素福·卡拉姆领导一批马龙派教徒在黎巴嫩山起义,一批法国海*支援他们在苏丹的宫廷对抗达活特的*府*,后来又护送卡拉姆到安全地区,赛克斯-皮科协定允许法国占据现今的叙利亚地区。由年起法国正式托管叙利亚直到年叙利亚宣布独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为英属托管地,侯赛因·伊本·阿里的儿子费萨尔一世成为伊拉克国王。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东半部即是外约旦由侯赛因的另一名儿子阿卜杜拉一世统治,西半部直接由英国管治,境内的犹太人受英国保护。阿拉伯半岛的其他部分则交由英国的盟友伊本·沙特管治,他在年创立沙特阿拉伯王国。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属于国际联盟的第一等托管地,直到年伊拉克王国成立。

年代英国与土耳其对前奥斯曼帝国的摩苏尔的统治权爆发争议,在年所签订的《洛桑条约》下摩苏尔划归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但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宣称摩苏尔曾经是土耳其的心脏地区。由三人组成的国际联盟委员会于年抵达摩苏尔进行调查,年委员会建议摩苏尔应纳入伊拉克,由英国托管25年以确保库尔德人的自主权,土耳其不承认这个决定。年6月5日英国、伊拉克和土耳其签订协议,决定跟随国际联盟的决定。摩苏尔纳入英属美索不达米亚托管地,直到伊拉克在费萨尔的努力下于年独立,英国则可保留其*事基地及在伊拉克运输*队的权力。在战时英国就巴勒斯坦的去向作出三个互相矛盾的承诺,英国透过联络官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承诺一个覆盖中东阿拉伯大部分地区的联合国家即将会取得独立,以换取阿拉伯对英*的支持。而年的贝尔福宣言又承诺会促成一个犹太人的国度,侯赛因-麦马汉文件则同意哈希姆家族将可获得区内的统治权,以换取他们支持阿拉伯起义。劳伦斯有份策划的阿拉伯起义,结果埃德蒙·艾伦比将*领导的英*于年击败土*,并占领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巴黎和会筹组的国际联盟准许英国接管巴勒斯坦,前英国内阁邮*总局局长赫伯特·塞缪尔被任命为首位巴勒斯坦的高级专员。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圣雷莫会议,巴勒斯坦交由英国托管。年英国转让部分戈兰高地给法属叙利亚托管地以换取麦图拉地区。奥斯曼帝国覆亡后阿拉伯人在大马士革宣布独立,但他们在经济及*事上的实力太弱,英国和法国很快就重新控制局面。至年伊拉克、叙利亚及埃及都走向独立,尽管英国及法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并没有离开这些地区。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及锡安主义两个对立阵营营造一个让英国无法解决的状况,德国阿道夫·希特勒的兴起推动锡安主义者迫切地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

(三)基于一些战时承诺、*事行动、秘密协议及条约俄罗斯、英国、意大利、希腊、亚美尼亚和土耳其人都企图得到安纳托利亚。年3月沙俄外交大臣谢尔盖·德米特里耶维奇·萨佐诺夫向英国外使乔治·布坎南及法国外使莫里斯帕莱奥洛格表示俄罗斯最后一个领土要求是希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西岸以及色雷斯南部到密底一线一带及博斯普鲁斯海峡、萨卡里亚河部分属于亚洲的海岸以及伊兹密尔湾的其中一点。英国希望能够控制马尔马拉海海峡,年11月13日英国与法国于占领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独立战争结束及《洛桑条约》签订后*队才撤出君士坦丁堡。年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签署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内提到,意大利将可接收安纳托利亚的西南部,包括伊兹密尔,除了阿达纳地区。不过在年希腊总理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在巴黎和会获得准许,得以占领伊兹密尔而无视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年秘密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里声明法国可获取哈塔伊、黎巴嫩、叙利亚及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分地区,年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又将阿达纳地区分给法国。法国在至年间占据着安那托利亚部分地区,包括煤矿、铁路、宗古尔达克及卡拉代尼兹埃雷利的黑海港口、君士坦丁堡(与英国共同占领)以及色雷斯东部的乌尊克普吕及奇里乞亚地区,在《安卡拉条约》、《穆丹雅停战协定》和《洛桑条约》签订后法国放弃这些地区。英国的协约国代表向希腊保证如希腊能在战事里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可从中得益,希腊将可获得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忒涅多斯岛以及伊兹密尔周边的安那托利亚西部地区。年5月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流亡海外,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返回雅典并与协约国结盟,希腊*队在边境开始对保加利亚采取行动。同年法国、意大利及英国签署的圣尚-德莫列讷协定将伊兹密尔分给意大利。年召开的巴黎和会,韦尼泽洛斯根据战时协议希望能游说各国让希腊获得更大的利益,以实现伟大理想,包括在伊庇鲁斯北部、色雷斯(包括君士坦丁堡)和小亚细亚建立一个庞大的希腊社区。年面对意大利的反对,希腊仍能获得巴黎和会允许占领伊兹密尔。据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规定奥斯曼帝国须退回年《柏林条约》所规定的边界,后来西南高加索共和国在成立,由法赫尔·拉丁·皮里奥鄂卢领导的临时*府管治,总部设在卡尔斯。其后西南高加索共和国与格鲁吉亚及亚美尼亚爆发战争,英国高级*官萨默塞特·高霍-卡索普于年4月19日占领卡尔斯,废除议会并逮捕30名*府官员,又将卡尔斯交给亚美尼亚管治。

(四)年4月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由凡城抵抗战的亚美尼亚首领阿兰姆·曼诺根建立亚美尼亚临时*府,亚美尼亚民族解放运动期望能够以帮助俄*来换取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控制,然而沙俄与三国协约签订多个有关安那托利亚领土瓜分的秘密战时协议,这些协议在年被革命者公开以争取亚美尼亚公众支持。与此同时许多亚美尼亚人流入西亚美尼亚,临时*府变得更为稳固。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在埃尔祖鲁姆、比特利斯、穆什、凡城一带安顿,亚美尼亚外使卡雷金·帕斯达马德真及其他亚美尼亚领袖请求亚美尼亚在欧洲战区的常规*调动到高加索前线。俄国十月革命让奥斯曼帝国东部边境的局势开始不稳,年12月奥斯曼帝国的代表与苏俄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签署休战协定,但奥斯曼帝国在东线开始向其土耳其第三*团增援。战事在年2月中再度爆发,亚美尼亚在面对奥斯曼帝国*及库尔德非常规部队的强大压力下逐一弃守埃尔津詹、埃尔祖鲁姆,在4月25日撤出卡尔斯。外高加索人民委员部于是成立外高加索联邦。年5月30日亚美尼亚人成立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6月4日签订《巴统条约》,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领土缩小到只有一万一千平方公里。在巴黎和会上流散在外的亚美尼亚人和亚美尼亚革命联盟认为至年之间那些不受奥斯曼帝国控制而又曾经属于亚美尼亚的地区应属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所有,海外亚美尼亚人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里寻找理据,认为他们“有能力管治那些地区”,他们又主张亚美尼亚人是那些地区的主要人口,因为许多土耳其人向西移居。亚美尼亚国家代表团主席保罗·努巴尔又说:“在高加索地区除去在俄罗斯帝国*服役的十五万名亚美尼亚人,还有超过四万名在安德拉尼克及纳扎尔贝科夫的领导下帮助解放亚美尼亚人聚居的土耳其省份的义勇*,他们由布尔什维克撤退开始一直到签署停战协定的一刻,一直与高加索人民一起对抗土耳其*队。”美国总统威尔逊接纳亚美尼亚人的观点并写道:“亚美尼亚人在能力范围内对那些想返回特拉布宗、埃尔祖鲁姆、凡城、比特利斯的土耳其难民给予鼓励和帮助,要知道他们也是战争里的受害者。”会议同意威尔逊有关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扩展至土耳其东部的建议。

(五)在年至年之间由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迫使希腊人及亚美尼亚人离开安那托利亚,土耳其人亦成功平定年代库尔德人的独立运动。土耳其得到安那托利亚的控制权,自此《色佛尔条约》已无力履行。年11月9日土耳其与新成立的苏联在埃里温正式批准《卡尔斯条约》,确立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并为该区带来和平。亚美尼亚余下的部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将卡尔斯、厄德尔、阿尔达汉及阿尔特温省让予土耳其以换取阿扎尔。年签订的《洛桑条约》终止所有战争,形成了现今的土耳其共和国。洛桑条约主要内容有:宣布协约国与土耳其之间自条约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复和平;协约国承认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范围内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认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间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石油产地摩苏尔的归属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年《英土协定》将摩苏尔地区划给英国代管的伊拉克);土耳其放弃前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土耳其偿还前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外债;缔约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和财*、关税监督权,土耳其实行海关自主;峡地区实行非*事化,缔约各国声明同意在海峡地区海上和空中通过及航行自由的原则;海峡地带不得设防和派驻武装力量,由国际委员会(又称海峡委员会)实行监督。

土耳其独立战争

(一)年10月14日奥斯曼大维奇尔艾锡代表奥斯曼帝国处理有关停火谈判的磋商,10月30日《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被签订,协约国开始实施之前已经秘密协议的瓜分奥斯曼帝国。年10月13日奥斯曼*官领导人(如凯末尔、恰克马克等人)返回君士坦丁堡之前协约*已开始占领君士坦丁堡,高级长官司令卡索普被委派为协约国在君士坦丁堡的*事顾问。11月18日卡索普上任后不久铁菲克取代艾锡成为大维奇尔,卡索普的首项工作是在年1月29-30日逮捕联合进步委员会约三十位前成员,他们被带到比却拉加保路古的*事拘留所里,凯末尔并不在其中。虽然阿土塔克曾经因批评联合进步委员会而闻名,但那些被关押的人当中也有阿土塔克的朋友。由于土耳其的首都已被英*控制苏丹*府无力拒绝协约国的要求,土耳其*府需要一些受尊敬的*官统领其*队,凯末尔的武装部队因声称是*治中立而不被视为威胁。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协约国联合托管土耳其指令在会议中被确认,使协约国在至年间订立的秘密协议得以进行。那些协议包括希腊要实现伟大理想而要建立一个新的希腊王国,这得到英国首相乔治的肯定。意大利欲就《圣尚-德莫列讷协定》而控制安那托利亚南部,法国期待掌管哈塔伊、黎巴嫩及叙利亚,并希望行使《赛克斯-皮科协定》接管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分地区。法国签订的《法国-亚美尼亚协定》承认亚美尼亚在地中海区域的主权,以换取亚美尼亚籍法国*团的创立。年12月21日亚美尼亚籍法国*团援护法国官员在阿达纳登陆,此时英国已经取得对阿拉伯、巴勒斯坦、约旦及伊拉克的控制,英*开始向黑海地区进发企图夺取海峡的控制权,他们希望将势力从黑海连结到地中海以扩张总计对高加索地区的野心。英国还想将势力伸向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这时英国*府废除西南高加索共和国。年4月12日英*逮捕30名卡尔斯国会的议员及*府官员,年5月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入侵卡尔斯,年5月15日希腊*队占领伊兹密尔。数日后意*在安塔利亚登陆。奥斯曼*府被协约国控制以后反抗亦随之而起,许多奥斯曼官员秘密组织前哨社以应对协约国对奥斯曼帝国的野心,这些前哨社的目的是透过直接和间接的形式挫败协助国的领土要求。许多奥斯曼官员秘密行事,促使刚萌芽的独立运动传遍整个安那托利亚,一些协约国获得的*需品被秘密从君士坦丁堡转移到安那托利亚中部,奥斯曼官员热切希望抵抗对土耳其领土的瓜分。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将*将自己的部队转移到安卡拉,并开始组织动员反抗势力,包括以泽克兹·伊泽姆为首的高加索移民。

(二)安那托利亚的南部边缘地区实际上已被英国、希腊和意大利控制,土耳其国民运动的本部遂移到地势崎岖的安那托利亚中部。面对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苏丹*府让一些奥斯曼的主要官员(如凯末尔)出任色佛尔条约介定土耳其拥有绝对主权地区的重要职位,那些地区不受协约国管制。土耳其*府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仍存有争论,有一个观点认为这是土耳其*府倾向支持国民运动的行为,另一观点认为苏丹*府仍想控制君士坦丁堡,一个较为显著的观点认为,苏丹*府把这些官员赶出君士坦丁堡,让那些部队在首都的影响力降到最低。当时的国民运动有两支*队,一支是在安卡拉受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统领,另一支驻扎在埃尔祖鲁姆受卡兹姆·卡拉贝克尔统领。通过暗中操纵及朋友和支持者的协肋凯末尔成为安那托利亚所有*队的监察长,他的工作是要监督鄂图曼武装部队的解散程序。凯末尔和他的职员在年5月16日晚上乘坐一艘汽船SS班德尔马离开君士坦丁堡前往萨姆松,5月19日凯末尔抵达萨姆松,在明蒂卡皇宫酒店住宿。凯末尔让萨姆松的民众意识到希腊和意大利的*队登陆而举行佷多的会议,电报系统亦让凯末尔很快与安那托利亚的各个部队取得联系,并联络多个民族主义团体,他利用电报就英国援助希腊及英国的领土干预向外国大使及*事部门提出抗议,在萨姆松逗留了一周后凯末尔前往85公里外的哈夫札。年6月21日他与劳夫·奥尔贝、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和瑞菲特·贝尔会晤,发表阿马西亚公告。

(三)年6月23日卡索普得悉凯末尔在安那托利亚那些低调行动的意味,于是向外交部报告,他的报告却不被外交部负责东方事务的佐治·杰臣所重视。萨姆松的英*首领靴斯亦曾多次向卡索普警示,但靴斯的*队却被一个啹喀*旅接替。英*的调动使当地的人民相信凯末尔的主张是正确的,国防协会在特拉布松建立后一个相对平行的组织亦在萨姆松建立,这些组织宣称黑海地区并不安全。占领伊兹密尔所发生的事情再次重演,英*在亚历山大勒塔登陆,卡索普因违反他所签署的停火协议而引退,于年8月5日调任其他职位。奥斯曼*事大臣菲利特命令瑞菲特·贝尔及凯末尔纾缓黑海地区居民之间的紧张局势,菲利帕夏向他们保证英*不会对他们采取*事行动。凯末尔向密友说道:“菲利帕夏不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应当辞职。”7月2日凯末尔收到苏丹的电报,要求他停止一切在安纳托利亚的行动并返回首都。凯末尔当时在埃尔祖鲁姆,他不想返回君士坦丁堡,担心外国势力会算计他,他觉得最好的办法是请两个月的假期,最终代表大会在锡瓦斯会议被确立。年10月6日,阿里·黎渣帕夏派遣海*大臣胡卢斯·萨利赫帕夏与国民运动商讨,胡卢斯·萨利赫帕夏与凯末尔在阿马西亚会晤,凯末尔将奥斯曼帝国议会的代表性问题提上议程,他希望阿里·黎渣帕夏能够与代表大会签订一份协议,阿里·黎渣帕夏在咨询英国的意见后拒绝作出任何形式的承诺。年12月土耳其议会的选举首次进行,这是建立代议*制的一次尝试,主张中央*府的合理性,以回应安那托利亚的新兴国民运动。同时一些土耳其的希腊人在边疆筹组希腊国民义勇*,他们自行活动。土耳其议会内的希腊议员多次阻挠会议进程,许多希腊人民也杯葛了该次的国会选举。新的选举制度组成新的土耳其议会,但阿里·黎渣帕夏对于国会能为他带来合法性的想法过于轻率。国会一直被君士坦丁堡的英*笼罩,任何国会的决定也要得到阿里·黎渣帕夏及英国官员签署。新*府的权力受到限制,议员们不用多久也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国会不会有任何的完整性。阿里·黎渣帕夏和他的*府变成三国协约的发声机器,被通过的法令都要得到英国的认同和特别指示。

(四)年1月12日奥斯曼众议院最后一次会议在首都举行,首先由苏丹发表讲话,接着凯末尔的一通电报表明合法的土耳其*府是位于安卡拉的代表大会。在奥斯曼帝国议会内一股称为费拉瓦坦的势力承认埃尔祖鲁姆会议及锡瓦斯会议所作出的决定,英国*府意识到一些他们不想看到的事开始活跃起来,奥斯曼*府未能遏止民族主义。年1月28日一些代表秘密举行会议,建议选举凯末尔为大会主席,但他们知道在事情发生之前英国*府可让大会停止运作,因此推延有关的建议,会上还认同锡瓦斯会议的声明。年1月28,土耳其议会制订全国契约,并于年2月12日公开该契约。全国契约包含六个原则,包括自决、保障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开放海峡、废止投降条约。在全国契约的影响下各种民族主义被团结起来,这与协约国的意愿构成抵触。国民运动说服土耳其议会宣布全国契约,激使英国*府要采取行动控制局面。英国*府决定要有组织地控制土耳其,英国*府计划铲除由君士坦丁堡以至整个安那托利亚的每一个组织,而凯末尔的国民运动更是英国*府的眼中钉。英国外交部被知会要着手解决,外交部计划利用阿拉伯起义时所运用的手法,不过这一次所动用的资源要转送到一些*阀,这一决定可以在色佛尔条约上站稳阵脚。安那托利亚会被基督教*府西化,英国*府宣称这是保护基督徒的唯一办法。色佛尔条约将安那托利亚大部分划归基督教*府控制,以分化土耳其*府的权力,让基督教徒(希腊、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制衡土耳其人。凯末尔对此已早有准备,他提醒所有民族主义团体首都可能会发布一些误导性的消息,他又说只有组织抗议才能迫使英方停止行动。凯末尔对阿拉伯起义及当中英方的干涉有相当深入的认识,他处处比英国外交部棋先一着,使他在众多革命者当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年3月18日奥斯曼议会向协约国提出抗议,在抗议文件里提到国会对有五位议员被拘捕表示不能接受,但英国已采取行动,土耳其的*制被废止,留下苏丹作为帝国的统治者。而苏丹也要倚赖协约国的力量维系着土耳其帝国,于是成为协约国的傀儡。新*府企图摧毁国民运动,于是通过一个伊斯兰教长颁布的教令,该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应该参与民族主义活动。*府还私自判处凯末尔和一些显著的民族主义者死刑,他们认为国民运动的目的是要从敌人手中解放苏丹。

(五)凯末尔预计即使自己返回首都协约国也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留在安纳托利亚。他将代表大会的总部由埃尔祖鲁姆转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够尽量接触到更多到伊斯坦布尔开会的议员。他又开办名为《国家主权》的报章,讲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区的民族运动。凯末尔宣称土耳其唯一的合法*府是位于安卡拉的代表大会,所有民事及*事官员都效忠这个*府,这一说法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同,土耳其大会在此时已完全由协约国掌控。凯末尔向*府官员及部队司令传递信息,要求他们实行大国民议会的代议选举,大国民议会的集会地点将会在安卡拉。凯末尔呼吁伊斯兰世界协助,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为土耳其奋斗,他又表明他想将哈里发从协约国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凯末尔计划要在安卡拉筹组新的*府和国会,并请求苏丹承认,在协约国搜捕之前大量凯末尔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年3月31日埃迪普和阿迪瓦尔在盖韦会面,这两名知识份子讨论设立新闻机构的必要性,将之命名为阿安多卢。他们在安卡拉与凯末尔会晤,即时提议宣布在安卡拉设立阿安多卢。凯末尔想向全世界传达新闻故事,他强调将民族斗争传遍国内外的重要性。贾拉尔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他说土耳其议会被非法解散,停战协定并没有赋予协约国解散土耳其议会的权力,而年宪法亦将苏丹解散国会的权力取消,以防止年哈米德二世解散国会的事重演。约有名土耳其议会议员成功逃离协约国的搜捕,参与民族抵抗团体举行的全国选举,伊斯麦特·伊诺努成为代表埃迪尔内的议员。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自己的国会,名为大国民议会,拥有所有*府实权。年4月23日大国民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凯末尔为首任总统、伊诺努为总理,这个新*权决意抵抗首都*府。

(六)安纳托利亚存在着多支*事力量,包括英*、*阀阿默特·安札武尔以及苏丹的*队。苏丹从他的回教*队里分出0人,并运用协约国的资源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兹尼克、2人的非穆斯林*队。苏丹*府派遣*队开往革命者及反革命暴动的地点,英国不认为那些革命者很难对付,仅运用非常规力量去对付起义。由于民族主义者遍布整个土耳其*队分成了许多小队,在伊兹密尔这里有两个营的英*,*官都住在土耳其的战船尤乌斯上,这支部队被用作击溃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和瑞菲特·贝尔旗下的支持者。年4月13日战事在迪兹杰爆发,4月18日战火蔓延至博卢,4月20日杰里德也爆发战事。奥斯曼帝国议会给予回教*队半官方的权力,阿默特·安札武尔在起义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讨伐革命者。年6月14日双方在伊兹密尔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尔部及英*的数量压倒起义*,但有一些回教*队在阵前叛投起义*,这显示苏丹得不到部下坚实的支持,馀下的回教*队撤到英*的后方稳住阵脚。英*向起义*开火,又从空中投下炸弹迫使起义*撤退,君士坦丁堡内一片恐慌。英*司令佐治·米恩要求增援,使英方开始实施一系列的行动对付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法国陆*统帅费迪南·福煦就事件签署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得出结论土耳其需要部署27个师的兵力,英*并没有27个师可以分配,如此大规模的部署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治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公众不会支持另一场漫长且代价高昂的征战。在发表阿马西亚公告之前凯末尔与一位布尔什维克代表谢苗·布琼尼上校会面,布尔什维克意图吞并高加索部分地区,包括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曾经是沙俄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视土耳其为一个缓冲地区及共产主义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说:“这问题要延后讨论,直至土耳其独立。”凯末尔以此来争取苏俄对国民运动的支持。凯末尔首要的目的是要确保能够得到武器,这些武器主要来自苏联、意大利及法国。这些武备(特别是苏联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装*队。卡尔斯条约签订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允诺割让纳希切万及巴统,以换取苏维埃的支持及资金。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里札·奴尔发出一通电报说60支克虏伯大炮、3万发炮单、70万发手榴弹、1万发地雷、6万口罗马利亚刺刀、万支鄂图曼步枪、万支俄国步枪、万支曼里夏步枪和一些先进的马蒂尼-亨利步枪以及25口刺刀很快就归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所有。

(七)奥斯曼*府签署《色佛尔条约》,条约列明保留*教合一制度,君士坦丁堡仍归君主管治。色佛尔条约不被民族主义者所认同,他们认为色佛尔条约并不是要确立边界,也没有为人民的利益设想,奥斯曼*府只是为短暂的外交利益而签署。此外韦尼泽洛斯为希腊从中得益,其他国家要让希腊占领那些地区。三国协约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腊占领的地区把保加利亚及安纳托利亚分离,但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获取那些地区。《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和《巴统条约》界定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不过在《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已与条约订立的有所不同,三国协约谈论海外亚美尼亚人的诉求及重塑边界的事情。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作为亚美尼亚的动机,如果亚美尼亚人能够证明他们在土耳其东部占多数的人口他们就能占据这些地区。亚美尼亚人在边界的活动经常被用作重塑边界的论据。伍德罗·威尔逊同意将这些地区转让给亚美尼亚,因为这些地区主要由亚美尼亚人控制,这些讨论的结果都写在色佛尔条约上。有一股从东南面来的亚美尼亚人获得法国的支持,法国-亚美尼亚协定承认亚美尼亚在西利西亚的主权,法国则可建立亚美尼亚籍法国*团,以联合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获法国支持的那股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可得到更多的资源,以抗衡布尔什维克的扩张。卡兹姆·卡拉贝克尔分别在两份报告上论述土耳其东部的形势,详述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活动。苏俄*府向土耳其人传送一个讯息,苏俄与亚美尼亚、苏俄与伊朗的边境已置于苏俄的控制下。当时的土耳其较为落后,并没有本土的*事工业,苏俄的协助至关重要。巴基尔·森米·贝伊被派往与俄国会谈,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让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亚美尼亚,这对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来说不可接受,他们还要面对另一些难题,包括对亚美尼亚人侵袭的迟缓反应引起土耳其人不满、希腊的威胁以及外交联系需要协调。外交照会还没有开始,亚美尼亚为了增加谈判筹码驱*到奥尔图,引致奥尔图之战。奥尔图之战终止土耳其人与苏俄的会谈,不久后奥斯曼*府签署色佛尔条约。年7月25日乔治亚占领阿尔特温,卡兹姆·卡拉贝克尔率*把亚美尼亚*赶出奥尔图,并且反攻亚美尼亚,迫使亚美尼亚签署停火协议。《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签订的首条条约,该条约废除《色佛尔条约》里有关阿美尼亚在土耳其东部边境的活动,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内的十项说明亚美尼亚放弃行使色佛尔条约。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达成和平协议后亚美尼亚在11月底爆发共产起义,年11月28日艾纳特里·海克率领第十一团红*越过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进入亚美尼亚,第二次苏联-亚美尼亚战争仅持续一个星期,亚美尼亚被打败以后不再对土耳其民族主义活动构成威胁。年3月16日布尔什维克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签订一份更详尽的协议,称为《卡尔斯条约》,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乔治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参与签署,从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掳获的武备被运送到西面对抗希腊。

(八)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向希腊保证只要希腊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就能得到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包括色雷斯东部、伊姆罗兹岛、特内多斯岛以及安那托利亚西部伊兹密尔附近的地区,希腊还想占据君士坦丁堡达成伟大理想,但协约国不允许。三国协约决定让希腊占领伊兹默尔附近的地区及小亚细亚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抢先意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当中包括安塔利亚。三国协约担忧意大利的扩张,于是让希腊占领这些地区作为解决办法。年5月28日希腊人在艾瓦勒克登陆,艾瓦勒克在巴尔干战争之前是一个通行希腊语的小镇,主要来自克里特的希腊人进驻艾瓦勒克,赶走这里的土耳其居民。奥斯曼中将阿里·锡天卡耶组织土耳其群众进行抵抗,还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雷希特、铁菲克、泽克兹·伊泽姆,这些部队有很强的决心抵抗希腊,因为他们已经后无退路。雷希特、铁菲克和泽克兹·伊泽姆是高加索人,他们在故乡高加索被俄国及亚美尼亚驱赶出来,来到爱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腊*首次与这些人爆发战斗,凯末尔命劳夫·奥尔贝协助阿里·锡天卡耶、雷希特、铁菲克及泽克兹·伊泽姆。劳夫·奥尔贝也是高加索人,他设法联系这些抵抗团队,让他们切断希腊*的补给线。由于意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亚登陆协约国遂决定允许希腊在伊兹密尔登陆,为了应付意大利吞并有大量希腊人的小亚细亚地区希腊总理韦尼泽洛斯取得协约国的准许让希腊*队在伊兹密尔登陆,宣称是要保护人民免受骚动影响。土耳其人认为韦尼泽洛斯想吞并希腊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韦尼泽洛斯指出希腊*队在伊兹密尔的目的是保护当地居民。希腊*队在伊兹密尔登陆,民族主义者向他们开火,结果引来希腊*的粗暴报复。希腊*以此为藉口驱*深入土耳其,凯末尔不能容忍希腊*队占据伊兹密尔,最终土耳其人将希腊*队驱赶出伊兹密尔。决议当时土耳其东部及南部的边界已透过条约及协议确定,凯末尔在和谈上具有发言权。民族主义者提出希腊须无条件撤出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及忒涅多斯岛,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则作为边界,重返年的状况。法国、意大利及英国邀请凯末尔到威尼斯商讨停火,凯末尔要求在穆丹雅举行会谈。年10月3日停火会谈在穆丹雅展开,最终签署穆丹雅停战协定。

(九)法国希望在叙利亚殖民,西利西亚在法国的压力底下很容易会失守,因此紧守托鲁斯山脉对凯末尔来说至关重要。法国的士兵远道而来,他们利用亚美尼亚*队获取情报。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则与当地的阿拉伯部落合力抗衡,凯末尔认为法国的*事威胁仅次于希腊,他认为如果希腊的威胁扩大法国也不会无动于衷,他的见解在后来得到了证实。法国对于土耳其人的顽抗感到相当意外,于是责备英国未能遏止抵抗力量。希腊及英国*队在土耳其西部受挫后法国利用亚美尼亚人在南部对抗土耳其人的策略亦告失败,亚美尼亚藉法国*团不能按计划联合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对抗民族主义*队,多数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只得跟随法国*队迁移,法国要求阿土克塔的土耳其*府赔偿一百五十万枚金币但被拒绝。为了挽回《色佛尔条约》三国协约在伦敦举行的会议上向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施加压力,要他们同意一些条款。伦敦会议的双方由于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结果两个阶段的和谈都以失败告终,会议上由三国协约提出的色佛尔条约修改方案与全国契约不相容。伦敦会议让三国协约得以修改他们的一些策略,在10月会议各方都收到来自马克·兰伯特·布里斯托少将的一份报告,他组成一个委员会分析当时的局势,调查协约*占领伊兹密尔及在当地爆发的流血冲突。委员会在报告里指出如果色佛尔条约里的吞并都没有被执行,希腊就不应该是唯一的吞并者。布里斯托少将也不知道如何向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解释这里的吞并,而伍德罗·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就提到尊重民族自决,布里斯托少将相信土耳其人不会接受国土被吞并。不过伦敦会议及布里斯托少将的报告也未能改变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的立场,他支持希腊吞并爱琴海沿岸。

(十)伦敦会议是第一次各方参与的和谈,最终以失败告终。三国协约承诺会与土耳其革命者达成协议,和平时期就在这时开始。与三国协约的和谈开始前土耳其人透过与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签订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解决东部的边境纷争,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让高加索地区的局势产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磋商,结果卡尔斯条约的签订取代了年的莫斯科条约。该条约是土耳其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双方在卡尔斯签订,条约在年9月11日于叶里温被正式认可。年10月3日位于马尔马拉海的旅游胜地穆丹雅举行停战协定的和谈,土耳其西部的*事司令伊斯麦特·伊诺努代表土耳其出席。这次会谈与《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大不相同,英国和希腊在这一次处于被动一方,希腊则代表协约国进行会谈。英国依然希望大国民议会作出让步,在初次讲话里安卡拉*府要求兑现全国契约的举动让英国吃了一惊,在会议举行期间君士坦丁堡的英*严防土耳其人的袭击,在土耳其人越过海峡之前希腊*队已撤出色雷斯东部。伊斯麦特向英国所作的唯一让步是承诺土耳其不会进犯达达尼尔海峡,让英*可以保有一个安全的港口,会谈较预期的远为冗长,最终英国同意安卡拉*府的提议。穆丹雅停战协定于年10月11日被签署,根据协定希腊须撤到里查河以西,清空色雷斯东部。穆丹雅停战协定在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协约国*队可在色雷斯东部驻扎一个月以维持治安,安卡拉则承认英国控制君士坦丁堡及海峡地区,直到签订最终的条约。瑞菲特·贝尔被指派前往接收色雷斯东部,他是首位抵达君士坦丁堡的安卡拉代表,英国不允许他的一百名宪兵随同,这冲突在翌日得到和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占领君士坦丁堡,剥夺苏丹的统治权,废除苏丹统治权的议案被提上大国民议会投票。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投票决定废苏丹统治权,年11月17日最后一任苏丹乘坐英国战船离开土耳其,前往马尔他,这是奥斯曼帝国最后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安卡拉*府拒绝承认土耳其*府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年11月协约国及土耳其安卡拉*府在瑞士洛桑举行会议,商讨以另一个条约来取缔《色佛尔条约》,大国民议会以伊斯麦特·伊诺努等人为代表。会议长达十一周,土耳其同意开放达达尼尔海峡,法国代表却因未能达到目的而拒绝谈判,土耳其也因此而拒绝签署。年2月洛桑会议一度因土耳其人抗议而被迫中断,4月重新开始会谈,7月24日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并签订《洛桑条约》,条约承认土耳其共和国为主权国家。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成立,首都是安卡拉,凯末尔获选为总统,他委任费夫齐·恰克马克、卡辛·奥扎拉普和伊斯麦特·伊诺努出任重要职位协助自己进行改革。

飘零国外

(一)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组大国民议会,正式成立临时*府后穆罕默德六世除只有任命伊斯兰教法官的唯一权力外其苏丹地位已形同虚设。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废除苏丹体制,几日后新*府批令以叛国罪对苏丹定期开审,穆罕默德六世在英*当局的庇护下于年11月17日挈其幼子潜登英国*舰逃走,奥斯曼帝国灭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马耳他岛,后移居叙利亚,年在意大利圣雷默病故,葬于苏莱曼清真寺内。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奥斯曼帝国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