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战历史评述奥军在特兰提诺的进攻及其
TUhjnbcbe - 2024/6/8 2:43:00

引言

意大利在一九一五年遭受巨大损失后,加紧了征兵和军工生产,准备在一九一六年与协约国其他战线协调行动,在伊崇佐河一线展开进攻。奥匈方面则准备在特兰提诺大举进攻。一九一六年三月十一日至二十九日,意大利进行“伊崇佐河第五次进攻”,但没有取得多大战果。

在意军忙于进行伊崇佐河战役的时候,奥匈乘机在特兰提诺一线集结了第三和第十一两个集团军共十八个师的兵力,于五月十五日拂晓,在加尔达湖和布兰塔河之间,以强大的炮火开始了进攻,一举摧毁了意军的防御设施,重创其守卫部队,并在许多地段突破意军防线,迫使意军在长六十公里的战线上退却。六月初,俄国在西南战线的进攻迫使奥匈将兵力东调,特兰提诺的进攻才于六月中旬停止。在特兰提诺战役中意军损失近十五万人,奥匈军队进入了意大利领土。

意军的失败对国内政局震动很大。六月十二日,萨兰德拉内阁倒台,由保洛·博泽利组织新政府。意大利在伊崇佐河一线的作战计划虽被奥匈在特兰提诺的进攻所打乱,但没有放弃。特兰提诺战线进入相持阶段后,意军便在伊崇佐河准备进攻。八月三日,意大利第三集团军以强大的炮火向戈里查发起进攻。于八月八日占领该地。以后,意军又于九月中旬、十月中旬和十一月上旬在戈里查地区发动三次进攻,企图东进占领的里雅斯特。双方在秋季多雨多雾的地中海沿岸山区进行连续的消耗战,互有损失,都没有多大进展。

俄国遭受一九一五年的大败后,加紧了人力、物力的动员,逐渐恢复前线的力量。到一九一六年春,俄国在西部前线的军队增至一百七十三万人。这时,奥德在东线的军队共有一百零六万人。俄军在数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英、法、意等国的要求下,俄军准备发动进攻,牵制德国在西线的攻势,声援意大利。三月十八日,俄军在明斯克西北的纳洛奇湖附近发动了一次牵制德军的进攻。

四月十四日,在俄军大本营所在地莫基廖夫,尼古拉二世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俄国西部战线主攻维尔诺,北部战线和西南战线予以配合。会议以后,俄国各条战线进行了进攻的准备。一九一六年三月,原第八集团军司令布鲁西洛夫就任西南战线司令,积极进行进攻准备。他根据奥匈阵地纵深设防、工事坚固的情况,命令部队在接近敌人阵地的地方挖堑壕,并进行了步炮兵协同训练,为突破敌军阵地打下了基础。

六月四日,俄国西南战线全线以猛烈的炮轰开始了进攻。俄军步炮兵配合效果显著;加上俄军全线进攻,使奥匈不知俄军主攻地点,未能相应地使用后备军,因此,俄军右翼第八集团军向卢茨克的主攻和其他集团军的辅助进攻都取得了胜利。六月五日晚,俄军第八集团军突破奥匈阵地,六月七日,占领卢茨克。俄军左、右翼部队分别向桑河、德涅斯特河和科韦耳推进。奥匈军队遭受很大伤亡,屡战屡败,不断退却。

卢茨克的失守和科韦耳面临的危险,使德奥大为震惊。鲁登道夫后来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东线一次重大的危机”。六月八日,德奥急忙在柏林召开两国总参谋长会议,决定从国内和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增援东线。十六日,奥德联军向卢茨克发起反攻。此后,奥德联军又多次从科韦耳,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出击,但都没有夺回失地。

俄军西南战线左翼仍能不断向前推进。六月十七日抵达普鲁特河,十八日占领切尔诺夫策,奥匈放弃了布柯维纳。七月初,俄国鉴于西部战线和北部战线都无甚进展,将主攻方向改为西南战线,向卢茨克地区大量增调兵力。但这种战略方针的改变为时已晚,加里西亚的奥德军队得到增援后已经稳住阵脚。

在一九一六年东线的战役中,双方军队各损失一百万人左右。俄军的进攻牵制了德国的兵力,减轻了德军对凡尔登的压力,使奥匈对意大利的进攻暂时停顿了,同时对罗马尼亚放弃中立,参加协约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罗马尼亚战线

罗马尼亚经过两年多的中立和观望之后,于一九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向奥匈正式宣战。罗马尼亚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需供应很差,大炮尤其缺乏,对参战并没有充分的准备。但是,罗军统帅部主观认为向特兰西瓦尼亚的进攻能够取胜。它把四分之三的军队部署在靠近特兰西瓦尼亚的要冲,只留下少量部队对付南部边界的保加利亚、德国和土耳其的军队。

德国觉得罗马尼亚参战对其盟友保加利亚是个现实威胁,同时有切断德奥和土耳其交通的危险;而击败罗军,占领罗马尼亚却能够直接获得战争所迫切需要的石油和粮食,因而决定立即对罗马尼亚采取行动。兴登堡派遣了麦根逊集团军共十一个师的兵力,法尔根汉集团军(包括原德国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共三十三个师的兵力,分别从南、西两面打击罗马尼亚。

八月底,麦根逊指挥的德、土、保联军发起进攻,占领图尔图开。接着,罗军未作抵抗便放弃巴扎尔吉克。这时,俄国答应的救援部队却杳无音讯,使罗军处境急剧恶化。罗军在惊慌之中,匆忙用火车从西部战线往南调动军队。正在罗军调运期间,西部战线德奥联军于九月初开始了进攻,罗军统帅部又急忙从南部战线往西部战线调运军队。这样,当两线激烈战斗的时候,罗军很大一部分却辗转在调运途中。

西部战线罗军在散军进逼下,退守喀尔巴阡山。德奥军队顺几道山口猛攻,罗军凭险要地形顽强抵抗。德奥军队遇阻,随即将大股兵力集结于日乌河谷一带。罗马尼亚守军面临优势的敌军,被迫向南退却,德奥军队占领克拉约瓦城。十月底,德奥军队渡过奥尔特河,进入直通布加勒斯特的平原。

在南线的德、保、土军队于九月底以多瑙河作屏障,向东进攻多布罗加;十月下旬迫使该地罗马尼亚守军向北退却后,随即留下少数兵力继续进攻,主力转向布加勒斯特前进。十一月初,德、保、土军队强渡多瑙河,也向罗马尼亚首都推进。

当罗马尼亚处于两线作战时,俄国作为盟国,一直置之不顾。直到十一月份,才派第九集团军南下。该军于十一月中旬在塞列特河中游右岸一带向德奥军队进攻,但仅取得一些微小的胜利。十二月四日,罗军放弃布加勒斯特。十二月底,退守福克夏尼到多瑙河口一线,与俄军左翼相接。罗军前后伤亡达二十五万人。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被同盟国占领。

罗马尼亚以巨大的代价吸引同盟国军队大量东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军在凡尔登的进攻。同盟国占据罗马尼亚大部分领土后,从罗马尼亚掠夺了大量的粮食、石油和牲口。罗马尼亚人民饱尝被占领的痛苦。

土耳其战场

随着一九一六年初达达尼尔战役的结束,土耳其打算将大量兵力调到高加索战线,加强其第三集团军,准备向俄军进攻。俄国则准备在土耳其援军到来之前,先发制人,进攻埃尔祖鲁姆。俄土双方从巴统到埃里温一线相对峙,兵力大致相当。

埃尔祖鲁姆是土耳其的一个交通枢纽,是土军高加索战场的重要基地,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九一六年一月十日,俄军首先以一个军的兵力向奥尔图进攻,接着,主力向埃尔祖鲁姆推进。沙皇政府逼迫部队于冬季投入大规模战斗。士兵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穿过风雪弥漫的亚美尼亚(阿尔明尼亚)崇山峻岭,长途跋涉,使有的士兵冻死在山上。土耳其第三集团军主力在俄军压迫下退至埃尔祖鲁姆。

土耳其军队依仗埃尔祖鲁姆要塞东、南、北三面山脊上的十多个炮台保卫着进入该城的通道,因而对守卫要塞掉以轻心。结果俄军于一九一六年二月十六日攻占埃尔祖鲁姆,俘虏土军八千多人,缴获大量粮食和武器。俄军继续攻击土军。他们利用漫天飞雪作掩护,奔袭土军阵地,或长途迂回偷袭,或用雪橇把重炮拖上高山,攻击土军据点,因此能够不断向前推进。俄军战线北达奥夫,南抵比特利斯。一九一六年夏,俄军又继续西进,占领土耳其重要据点特拉布松和埃津兼,对土耳其中部地区构成威胁。

在叙利亚-巴勒斯坦战线,土耳其在德国的要求下,准备在一九一六年进攻埃及,以便吸引并牵制更多的英军。英国在苏伊士运河一线不断充实兵力,并配备有较为强大的海军舰队,在运河以东建立了比较稳固的阵地。八月初,当土军艰难地通过西奈沙漠,向英军阵地进攻时,遭受反击,损失五千人(占进攻部队的三分之一),被迫退却。以后,英军向土军进攻,但行进缓慢。法国把叙利亚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一九一六年,英法之间经过讨价还价的谈判,法国同意英军可以从苏伊士运河一线进军巴勒斯坦。

大战以来的海上局势

海洋霸权是帝国主义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帝国主义争霸的炮火燃遍整个欧洲大陆的时候,在海上也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主要是英德两国进行海上争斗。其他国家海军都是防御性的。如法国海军要任务是保卫协约国地中海的航道;俄国海军则守卫波罗的海和黑海;奥匈的舰队是维护本国在亚得里亚海沿岸港口。

英国以“海上霸王”自居。它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大战开始时,英国拥有无畏舰三十艘,战列巡洋舰十一艘,战列舰三十八艘,巡洋舰一百一十三艘,驱逐舰二百二十九艘,炮艇、鱼雷艇六十八艘,潜艇八十四艘,总吨位约二百多万吨。舰队主力主要集中在国家北部的斯卡珀湾,以保护本土安全。

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一九一四年大战开始时,德国拥有无畏舰二十艘,战列巡洋舰七艘,战列舰十九艘,巡洋舰五十三艘,驱逐舰一百四十艘,炮艇、鱼雷艇五十五艘,潜艇三十一艘,总吨数约一百零七万多吨。它的舰队主力主要集中在赫尔果兰岛、基尔和威廉港。在波罗的海上,俄国海军建设计划尚未完成,德国有一支强大的“公海舰队”,因而德国在这里占有优势。大战开始时德国在地中海有两艘军舰,一艘叫“盖本”号,一艘叫“布勒斯劳”号。这是德国最先进的战斗巡洋舰。它们伺机拦截英、法商船,威胁协约国海上交通。后来在英、法出动大量舰只追击下,这两艘军舰被迫逃往黑海,驶向君士坦丁堡,加入土耳其舰队。这样,在黑海上德土舰队也占居优势。因此,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在北海,英国海军占绝对优势;而在其它海域,英国则不如德国。

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英国海军整装待命,晚上十一点便接到“立即对德作战”的命令。于是,庞大的英国舰队驶入了北海。当时,英国在海上总的战略意图是:一、切断德奥海上通道,并击沉其海外一切船舶,力图保持制海权;二、护送赴法的英国远征军和战略物资;三、保证通向海外各殖民地的航线和本岛沿岸的安全。此外,英国海军大臣邱吉尔依仗自己居于优势的舰队,欲完成这样一个海上作战计划:即攻取波康和其它德国岛屿作为舰队的基地;控制赫尔果兰海域,然后进攻基尔运河,彻底歼灭德国舰队。如果这个计划实现,英国舰队便可进入波罗的海,配合俄国海军,在离柏林一百浬以内的地方登陆;并且可以争取丹麦参加联军对德作战。

德国估计到,英国将运用它强大的舰队对自己进行海上封锁,因此计划在英国通向德国的重要海道上布雷,并运用潜水艇作战,配合以水面舰只小规模的进攻,这样逐渐削弱英国海军力量,力求尽快地达到与英国的海军力量的平衡。然后在海上总体战中消灭英国海军。海战初期,德国舰队在安的列斯群岛水域、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展开了巡洋舰战役,打击协约国分散各海域的舰队及运送军火物资的商船,使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受到沉重打击。曾一度引起英国海军指挥部的惊恐。

在太平洋,德奥共八艘巡洋舰(其中只有一艘是奥匈的),都停泊在中国的青岛。大战爆发后,德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冯·比士为了避开英、日舰队的锋芒,寻找战机,便率其中五艘悄悄驶出青岛,到南美洲一带活动。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一日,这支舰队在智利科隆尼尔海面遇到了由英国查理·克拉多克指挥的一支弱小舰队。黄昏时分,双方展开了战斗。英主力舰“好望角”号被德舰击沉,克拉多克与舰上一千四百多官兵一起葬身海底。另一艘英舰“蒙默斯”号也相继沉没。其余两艘见势不妙,仓惶逃遁。

这次战斗使英国甚为震惊。恼羞成怒的英帝国主义决心报复,派遣海军少将多夫顿。史特梯率领七艘战舰前往南大西洋。这支舰队于十二月七日抵达阿根廷附近的福克兰岛,与逃回来的两艘英舰汇合。这时,英方通过电台侦察到德国舰队的行踪。十二月八日,当德舰队一心追赶逃敌的时候,遭到了埋伏在福克兰岛附近的英国舰队的伏击。德方本以为自己占优势,正想猛攻,不料,英舰愈来愈多,知道中计,但为时已晚。经过激烈战斗,德“格尼森诺”号、“沙尔霍斯特”号、“来比锡”号、“纽伦堡”号被击沉,只有“德累斯顿”号逃脱。德舰队司令冯·比士和他的舰队同归于尽。

留在青岛的德舰有一艘叫“恩登”号,另一艘叫“哥尼斯堡”号。这两艘舰曾经给英法造成了很大损失。“恩登”号是一艘三千三百五十吨的轻巡洋舰,它出没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一九一四年九月驶入孟加拉湾,在一星期内就击沉六艘协约国商船。九月二十二日,该舰又在印度的马德拉斯城,炮轰油池并击沉协约国一些船舶。十月末,它又加装一个假烟囱,并打着俄国旗,冒充俄国军舰进入槟榔屿港,击沉一艘俄国巡洋舰,然后从容逃脱,并在出港时又击沉一艘法国军舰。由于这艘德舰善于伪装,利用各种方法迷惑敌方,所以使英法舰队不易发现。在三个月里,共击沉敌方十五艘军舰。直到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九日,当它的水兵在印尼的吉仑岛登陆,破坏英国的无线电台时,该舰被澳大利亚的巡洋舰“悉尼”号发现。在澳舰的追击下,“恩登”号触礁沉没。

在太平洋一带德舰利用上述方法,也获得很大战果。据统计一艘叫“摩威”号的德国巡洋舰,在十五个月里曾击沉和捕获了三十八条协约国的船只。另一艘“卡尔斯鲁厄”号共击沉十七艘协约国船只。虽然德国海军在海外曾给协约国造成威胁,但始终未能扭转海上的被动局面。经过一九一四至一九一六年的海上角逐,德国在外海的巡洋舰队便销声匿迹了。从此,“大洋上面安静了,德国的海战旗再不飘扬了”。

英德海战中较重要的战役主要是在欧洲附近的北海海域进行的。

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英德主力舰队在北海赫尔果兰岛进行了首次海战。这天的早晨,天气晴朗,海水如镜,英海军舰队分四队,从西北、正东和西南三个方向驶向赫尔果兰岛。

赫尔果兰岛离德国本土仅三十浬,是基尔运河的咽喉。德国把基尔运河作为自己的海军根据地,在赫尔果兰岛上布置了三百六十四门大炮,以守卫自己的海上门户。

德国海军依仗岛上的火力,出动一小队驱逐舰和数艘巡洋舰进行应战。英国潜艇和驱逐舰向西北方向以假退为诱饵,使德舰中计,双方巡洋舰和驱逐舰队在该岛西部展开激战。英舰队畏惧岛上的大炮,未敢深入而撤退。此后,德舰队发现英国只有潜艇和驱逐舰在附近活动,便误认为英主力舰已远去,就大胆出击。英舰队主力闻讯赶到。此时,面对占绝对优势的英国舰队,德舰队退路已被阻隔不得不迎击,投入这场毫无胜利希望的战斗。经过数小时的海上激战后,德巡洋舰“美因兹”号、“科隆”号和“阿利阿德尼”号被击沉。“斯特拉斯堡”号受重创,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沉。德舰队受到重大损失。

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英德海军在北海的多格滩水域又进行了一次海战。这次德国海军出动重巡洋舰一艘,轻巡洋舰一艘,还有一个驱逐舰分队,来报福克兰岛海战失败之仇。德国扩大了赫尔果兰北面的水雷区域,然后以潜艇绕开,企图诱使英舰队进入水雷区域。但英国舰队侦探到了德国舰队的行动计划,避开水雷区绕道前进。双方交战于多格滩海域。这次海战结果,英国舰队仍占优势,以德国失败而告结束。德舰“蒲留歇”号沉没,“散得利兹”号、“毛奇”号和“特弗令格”号受创。英舰“狮”号受重创。

北海虽经两次海战,但规模不大,英国进攻的计划仍未实现,于是在北海转为对德国封锁。到一九一五年初,海战的中心移到了近东。

帝国主义交战双方都极力争夺近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君士坦丁堡。德国企图通过德、土联盟,在经济上、政治上向波斯渗透,打击英国在中东的地位,威胁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同时阻挡俄国和英国、法国的联系。所以,德国一心想把君士坦丁堡变为向中近东扩张的桥头堡。

英国海军转战近东的目的,正是为了打击德国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夺取加利波利,进入马尔马拉海,占领两个海峡。割断土耳其与德奥的交通,迫使土耳其退出战争,并沟通与俄国的联系。一九一五年一月,英国召开了军事会议,决定于二月发动达达尼尔战役。二月十九日,英法联合舰队(共有四十艘各种舰只),驶近达达尼尔海峡,炮轰土耳其海岸阵地。土耳其组织了强大的步兵部队,并加强海岸炮兵,守卫海峡和半岛。英法海军陆战队曾经登陆,但长期被阻截在半岛海岸,不能前进。于一九一五年三月十八日被迫撤退。同年十月,协约国攻占了希腊的萨洛尼卡港,但夺取两海峡的目的未达到,英法联军指挥部决定暂停夺取海峡的行动。达达尼尔战役至年底结束。

自从英国舰队封锁了北海的出口以后,德国舰队只好撤到领海内,靠基尔运河和赫尔果兰岛上的堡垒和炮台保护。最初几个月,德舰曾偷偷溜出海口,于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二日袭击了诺夫克海岸,十二月六日炮击了约克城海岸。但当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日第三次袭击英国时,却遭到阻击。此后,德国海面舰只曾一度在北海上失掉了活动自由。

由于德国海面舰只遭到对方严密封锁,德国从一九一五年二月开始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二月四日,德国政府声明;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领海,连英吉利海峡全部在内均为战争地带。自一九一五年二月十八日起,凡在该地带被发现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皆不予以警告,以免逃脱。在该地带的中立国船只也不例外。

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以后,不仅对协约国打击很大,也使“中立国”遭到损失。一九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美国船“发拉巴”号被击沉;一个月后,美国的“湾登”号油轮又被炸沉。五月七日,一艘巨型的英国轮船“卢西塔尼亚”号在距离爱尔兰岛仅七浬的海面触水雷沉没,船上一千一百余人全部丧生,其中有一百二十八名美国人。

总结

德国潜艇战大大触犯了利用商船向交战国输出军火而牟取暴利的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对此美国政府提出抗议。一九一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英吉利海峡上的运输船“沙塞克斯”号又被击沉,数名美国人丧生后,引起了美国更强烈的抗议。美德关系处于破裂边缘。在这种形势下,德国海军大臣蒂尔匹茨被迫辞职。五月四日,德国政府不得不声明,要“竭全力在其余战期内,将军事行动限于对交战国的军队。并已命令海军“如事先未发出警告并且未能救出人命”不得击沉商船,惟当该商船企图逃脱或抵抗时,不在此限”。至此,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曾一度停止。

大战头十八个月,虽然双方在海上相互角逐,但始终未发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海战。德国舰只不敢进入北海,仅在波罗的海沿岸活动。英国在北海东岸没有基地,由于德国海岸炮火威胁,也不敢发动攻势,只好在海上游弋封锁。连邱吉尔自己也承认:“德国军舰依然躲在它的军港内,英国海军部也没有找到什么办法把它勾引出来”。因而,和陆地一样,海战也陷入了僵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战历史评述奥军在特兰提诺的进攻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