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70周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坛。我从事的是佛教考古研究,长期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所以,我想从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构成的敦煌文化遗产的包容创新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谈一点我的思考。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条贯通欧亚大陆的通道。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我国海运尚不发达,张骞开辟的这条通道,成为汉唐王朝时期中西往来的主要交通干道,19世纪后期被称为“丝绸之路”。敦煌有古丝绸之路“咽喉之地”之称,以汉代敦煌为例,向东可通往中原的长安、洛阳,继续东延,可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向西经过西域(今新疆地区)可到中亚、南亚、西亚,乃至地中海的北非和南欧。
习近平主席说:“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作为中国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门户,来自南亚的印度、中亚、西亚的波斯、南欧的希腊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过西域在此汇聚交融。敦煌文化遗产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如佛教和佛教艺术诞生于古印度,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的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受到印度毗诃罗窟和支提窟的影响;彩塑衣服贴体或有凸起条纹是受印度马图拉、犍陀罗佛教雕刻的影响;壁画流行释迦牟尼本生、佛传故事,佛教菩萨上身裸露,下着长裙,画面人物多以凹凸画法晕染肌体;藏经洞一些梵文佛教文献等,均是来自印度的影响。藏经洞出土的景教、摩尼教的经典、祆教和景教人物画;还有壁画绘画的服饰、冠饰、马铠、玻璃器、联珠纹样等,可以看到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文化的影响。从一些日神、月神、忍冬纹、葡萄纹、建筑构件等,又可看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丰富的乐器、胡旋舞、粟特文文献,则是来自中亚文化影响。
敦煌文化遗产以传统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为基础,以广阔的开放胸怀,博采众长,吸收消化不同文化的营养,使多元文明和多样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共生共荣。从4世纪至14世纪的一千年间,常建常新,创造出了富有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辉煌灿烂的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尤其是其中唯有敦煌文化遗产保存的30多类场面宏大、富丽堂皇的经变画,就是典型代表。这些经变画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等东亚国家,对它们的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看来,加强文化交融,促进人类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弘扬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间交互融通的经验和精神。
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国情下的各国之间虽有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今天,互联网的世界其实存在着许许多多联系东西方的“无形的丝绸之路”,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在这些“新的丝绸之路”上继续相遇交流,并进行着新的融合汇通,必将构成一个崭新的人类未来的文化版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需要心灵突破原有的僵化的认识,需要克服个体中心主义的极端,需要着眼于人类整体和美好未来的智慧。更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积极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敦煌莫高窟开窟和造像的历史,是一部贯通东西方文化的历史,莫高窟封存的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这个人类独一无二的艺术和文化宝库,见证了古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共同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历史。
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也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它可以给予现代文明的进步以启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只有通过平等的文化交流,才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和谐。不同文化之间唯有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才能使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我想,这就是古老的敦煌莫高窟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讲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话具有深刻的见地。我真诚地祝愿世界各国借鉴敦煌文化遗产千年文化交流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携手并进,为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继续努力。
(本文系年11月5日作者在“70周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原标题:坚持文明交流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敦煌文化遗产的包容创新及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樊锦诗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