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
TUhjnbcbe - 2021/5/3 0:51:00

过门笺又称挂钱、罗门笺、门吊、花纸、吊挂、吊钱、纸挂、活门钱等。它是一种古老的民俗艺术品,春节期间贴在门楣上、窗上、水缸上等处的装饰刻纸。在山东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日照等地。其中,莒县过门笺更为突出,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过门笺的渊源无文字可查,但从康熙十三年重修朝元宫时壁画所见,即有贴过门笺的民舍画面。莒城西南隅原有一湖名曰"漏卮湖",朝元宫居漏卮湖东高阜之上,虽创建年代不详,但明代就已有,壁画为明代所绘,莒县贴过门笺的习俗最晚于明代就已在民间盛行。

昔时皆黎庶农家张贴,宦门、绅富不贴。相传过去农户寒门,因无张灯结彩之力,而以彩纸取代;仕宦之族过年时多有“冠戴”官员出入,贴过门笺容易缠于冠缨之上,有失大雅,故“贵者”不贴。此说出于明朝中叶,境内有一东南镇,镇周环绕高宽围墙,寨门、哨楼不亚县城。此镇是世宦聚居之地,共有进士、举人故居二十余家,京、省、县令故居组成街巷,每当庆、祭节日,街扎松坊,府门张灯结彩,大显荣耀。此镇东南隅,有十数家平民,虽为平民,但位居全族长辈,是厌于科场寒儒的第三代人。寒儒已故廿载,其夫人年逾八旬,而耳目双清,体质硬朗。子孙虽然各立门户,但生祖因有孟母之德,所以为各房子孙所重,有一言九鼎之威。某年岁尾,各房小辈闲来帮助她张贴门联、年画。其中有一稚龄曾孙问太祖母:“咱族镇中家家张灯结彩,咱东南隅为何只贴春联?”老祖默不作答,沉思片刻,开启青箱,取出彩纸一宗,分裁折叠,飞剪精而成纸彩片多幅,又指导童孙贴于自家大门室坎。又剪数份,分发给子孙各户,传令各家样照贴。最后老妪取红纸一张,挥毫书曰:活祖拜先祖,三更我结束;官员拜活祖,莫过五更鼓;勿忘寒祖训,元旦访茅屋。老妪书毕,折叠交付弱冠曾孙,并附耳详告:“如此,如此……”时至除夕四更时分,各支族人入祠叩拜。团拜礼毕,见屏门之上贴有上述祖训,其中长者为尊重贤祖妪德威,立即按辈分分别至东南隅登舍拜年致慰。因未至黎明,叩扉进入矮门时多将“过门彩”缠于纱帽顶戴。天亮时始知出丑。正月初,此事旋即为平民、佃户传为笑话。至年底,该村平民個户皆仿东南隅门饰,兴起贴“过门彩”的礼俗。因此镇是一方大集镇此礼逐传入各地。后因地方口音谐音及说传而今俗称“过门彩”为“过门签”或“过门笺”。

莒县从古时对过门笺的悬挂就有一定的讲究。每门每窗所挂皆为单数,多为五张或三张,每张一色。过去的五色原指青、赤、*、白、黑,因在喜庆的民俗中人们忌讳黑、白两色,所以后来把五色定为大红、粉红、*、绿和紫,其顺序是头红、二绿、三*、四水(粉红)、五紫,取“五子登科”的寓意。到后期,又加上了蓝色,一套六色,寓意“六六大顺”。

莒县过门笺

因为有你

春节更多彩

莒县过门笺的制作,在清代多为村中巧妇剪制,开始在彩纸上剪上小花或穗头,增添了花样,加大了艺术性。自清末民初以来莒县过门笺的刻制工艺已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即按过门笺的尺寸设计出图案、刻模板、做蜡盘,把模版放在裁好的彩纸上面,最后再放在蜡盘上,用各种刀具刻制,有时也用木槌敲击刀具砸刻。过门笺的加工工艺有单色、多色和套色法。所谓套色法其实就是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

图片来源于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图片由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于红提供

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