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
章清
章清,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出生于四川泸州,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年获得硕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与文化史。主要著作《胡适评传》、《殷海光》、《亭子间:一群文化人和他们的事业》、《“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等。
摘要:
从近代中国思想演进的脉络进入对“自由”的讨论,源于“自由”是帮助我们解决“国家”与“个人”的冲突的重要概念之一。“自由”浮现于中国思想界,之所以在解读上颇为“沉重”,就在于其触动了较为敏感的问题,即“自由”是基于“国家”还是“个人”展开。因中文世界对“自由”的阐述较为突出其负面的涵义,在晚清中国各种“主义”大行其道之际,“自由”却难以成为“主义”。实际情形是,在规划中国未来前景时,“自由主义”让位于“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等诉求。最基本的原由是,中国思想界对“主义”是有高度选择性的,而如何选择则决定于中国适时的需要。
关键词:
国家;个人;自由;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自由”,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长程,以检讨晚清思想界对此的阐释,乃本文的中心论旨。这也是笔者有关“中国自由主义的命名”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发掘“自由主义”作为一种“表达”在中国近代思想的脉络中所具有的意义。“自由主义”,尤其是与之相关的诸多核心概念,在中国思想舞台的浮现,单从时间上说,已不算短。然而,对“自由主义”认知,在汉语思想界,却常陷入言人人殊的境地,歧见纷纭,缺乏共识。这也难怪,西方世界研究自由主义的论著,同样会面对这样的情形,“要断定谁不是自由主义者,什么不是自由主义,已经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了。”中国“自由主义”既属舶来品,不只是缺乏明晰的“思想光谱”(intellectualspectrum),甚至是否存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也颇遭质疑,以为“主义”已不存,遑论“传统”。
问题既已拷问到“主义”之存与否,则无疑表明,中国自由主义实有必要展开基本的史实重建。针对相关术语进行概念史的清理,或即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拟将自由主义的核心概念“自由”,置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的长程,检讨中国思想界对此是如何进行阐释的。这多少有些类似于“知识社会学”在研究某种思想方向时所确定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