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洛尼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神圣罗马帝国第七期
TUhjnbcbe - 2023/3/20 21:03:00

哈布斯堡王朝

九、斐迪南二世

斐迪南二世

掷出窗外事件

(一)年7月9日斐迪南二世出生于格拉茨,他是施蒂里亚大公卡尔二世与巴伐利亚的玛丽亚·安娜之子。从年起斐迪南二世接管本家族在施蒂里亚、克恩滕和卡尼鄂拉的领地,曾去罗马朝圣。由于自小接受严格的耶稣会教育使斐迪南二世表现为狂热的天主教信徒,对宗教改革活动持极端敌对态度,年他在自己的领地上率先压制一切非天主教信仰。年斐迪南二世当选波希米亚国王,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明显支持他继承无嗣的马蒂亚斯皇帝的皇位和匈牙利王位几乎也成定局。斐迪南二世顽固的宗教*策引起新教信徒的极度不安,在登上王位后不久斐迪南二世就撕毁皇帝鲁道夫二世颁布的在波希米亚准许宗教信仰自由的敕令,很快他在波希米亚便受到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反对。年5月22日布拉格发生掷出窗外事件,成为波希米亚起义和整个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二)神圣罗马帝国在公元年吞并捷克,当时的大帝国已是名存实亡,奥地利成为诸侯中最有势力的国中国。奥地利的皇帝来自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捷克并入德意志的版图实际上成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年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受德意志皇帝之封为捷克国王,捷克在归入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之时奥地利大公曾有过承诺,不论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哪一个成员作国王都必须承认并遵守捷克王国的法律,保留原有的议会、宗教以及*治上的自主权等等。然而斐迪南二世上台把捷克当作奥地利的附庸国,捷克的法律、议会、自主权被取消。自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分裂基督宗教的宗教改革,基督教的正统天主教组织著名的“耶稣会”,用以维护宗教秩序同新教抗衡。斐迪南二世就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坚决地反对新教,上台便打压捷克新教徒。这一切对于久已心怀怨愤的捷克的少数新教徒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年的一天捷克新教徒终于开始暴动,而这一行动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三)5月23日一群暴民和新教徒手拿铁棒长矛冲进王宫,国王出逃后暴民搜寻逮住两个斐迪南国王最忠实大臣。狂怒的激进份子冲进新市*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活活地将这二人从20多米高的窗台狠狠摔下去,两人大难不死只是昏晕而已。“掷出窗外事件”这一暴行使得欧洲统治者们大为愤怒,斐迪南二世决定说服哈布斯堡家族发动一场战争,一举扫平捷克新教徒叛乱。捷克组成自己的临时*府,选出30名保护人。捷克绝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可临时*府其中大部分是新教贵族。叛乱分子占领*府各部门,废除一切法规,取消一切赋税。起义*开始时所向披靡,杀进奥地利境内直逼维也纳。奥地利自古是天主教国家,奥地利的新教徒们一向也不满皇帝的一些*策,借此机会纷纷暴动。此时奥地利的老皇帝已经去世,斐迪南二世接任皇位。听到捷克起义*已兵临维也纳城下后斐迪南皇帝一方面派出自己的一个亲信作为全权代表去同起义*领袖谈判,一方面暗中派人去西班牙国王那搬讨救兵。起义*的领导权全部掌握在捷克贵族手里,这些贵族们在紧要关头不愿浪费自身实力,却想从中获利的想法使其摇摆不定。一方面他们要迫使国王让步从中得到实惠,一方面又害怕如果起义真的胜利了损害自身的利益,所以这些新教贵族们一再主张谈判,斐迪南二世化险为夷。一天深夜中当起义*的战士正在沉睡的时候西班牙*队从背后突然袭击,斐迪南二世的*队也从正面发动进攻,起义*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被打得溃不成*、伤亡惨重、一退再退,最终退回到捷克。两*在捷克首府布拉格附近决战,由于叛逃者出卖起义*加上敌我力量悬殊,起义战士纷纷倒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保卫自己的土地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起义被残酷地镇压下去,斐迪南二世又神气活现地坐上自己的宝座,捷克人民再次陷入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四)年发生在波西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使得双方的矛盾马上激化以战争形式出现,波希米亚危机再次引发宗教斗争的导火线,于是三十年战争爆发了。德意志作为三十年战争的发生地及主战场是战争中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这种破坏导致德意志帝国经济严重的衰败,外国势力可以随便干涉德意志的事务。之后捷克贵族宣布废黜斐迪南二世,选举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为国王。年皇帝马蒂亚斯去世,斐迪南二世顺利地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和匈牙利王位,匈牙利立即爆发反对他的运动,在运动中斐迪南二世于年被废黜,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加布雷尔·贝特伦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僭越称王。借助天主教联盟(包括西班牙、波兰和巴伐利亚)的支持,斐迪南二世着手镇压新教徒的反叛活动,三十年战争正式开始。

三十年战争

全面反奥

(一)17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德意志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当时哈布斯堡王朝已成为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和衰亡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它竭力谋求欧洲霸权,但遭到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的反抗。这些诸侯国形式上加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是独立的。年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年-年在位)开始迫害新教徒,天主教徒与新教徒冲突过程中形成两个相互对立的*治*事联盟,分别是以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为首的新教联盟(年)和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首的天主教联盟(年),德意志的国内矛盾给欧洲列强以可乘之机。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以便对周围各国建立霸权,并阻止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边界诸侯国地位的加强。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丹麦在攫取德意志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州后又力图占领德意志北部各诸侯国,瑞典则想把波罗的海变成本国的“内海”。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荷兰极力削弱西班牙和奥地利,并使本国商船队在古老的汉萨同盟商路上获得控制权。英国既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在德意志西北部和北海地区加强势力,同时也不希望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各国强大,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波希米亚于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自那时起波希米亚国王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年马蒂亚斯派遣耶稣会教士进入波希米亚,意图在波希米亚复兴天主教,并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二世为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热的天主教徒,他对波希米亚的新教徒进行大规模的逼害,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他们的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年5月23日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武装起来的新教徒冲进王宫把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之后波希米亚人成立临时*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

(二)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进兵至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近郊,并与当时已继位为神圣罗马皇帝的斐迪南二世进行谈判。斐迪南二世逼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答允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2.5万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作为神圣罗马皇帝的斐迪南二世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哈布斯堡王朝的天主教联盟由西班牙、匈牙利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德意志天主教诸和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支持。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新教联盟同盟由法国、瑞典、荷兰、英国和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组成,并得到德意志新教诸侯(萨克森选侯国、普法尔茨选侯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布伦瑞克-吕纳堡)和波希米亚、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运动的支持,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暗中支持新教联盟。英国在欧洲和近东的利益包括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因此与法国的利益发生冲突。奥斯曼帝国虽然未参加三十年战争,但却指望利用这次战争来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被看作是“基督教先锋”的奥地利如若战败,可使奥斯曼帝国摆脱其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敌人。俄罗斯帝国与波兰-立陶宛王国进行战争,是为收复在波兰、瑞典对俄罗斯帝国的武装干涉(十七世纪)期间被波兰立陶宛-王国侵占的领土。

(三)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敌对双方均拥有常备雇佣*,总兵力各达2.5~5万人,这些*队在建制上分为旅和团。它们虽然经严格训练,但*纪和战斗素质都较差。瑞典*经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改组战斗力较强,自由农民和市民是这支*队的强大的来自本民族的骨干力量,它装备有轻型火炮和火枪(纸制弹壳),这些武器的特点是射速高。瑞典*步兵团火枪手占2/3,长矛手占1/3,其他国家的*队则相反。为了充分发挥步骑枪火力的威力古斯塔夫·阿道夫把步兵和骑兵原来的纵深配置队形改成3~6列横队,瑞典和其他国家*队的野战炮兵由轻、重炮兵连编成。瑞*平均每千人配备火炮5~12门,而其他国家的*队每千人仅配备火炮4~5门。

白山战役

(一)年大半辈子为了建立哈布斯堡霸业和维护天主信条而精疲力竭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奥格斯堡与对手信奉路德宗的士马尔卡登同盟签下《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这个和约的最著名条款就是规定"教随国定",所有的诸侯国都可以自由选择路德宗还是天主教,德意志地区因宗教改革而燃烧几十年的宗教仇杀归于平寂。这项重要文件虽然让中欧地区重回和平,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它只规定天主教徒和路德宗教徒之间应遵守的和平,并没有将已经崛起的加尔文派纳入条款之中。也就是说加尔文教徒不再这个和约的保护之下,这对于已经初具规模的加尔文教徒来说无异于一个噩耗。在路德宗、加尔文派和天主教共存的德意志地区,这种宗教上的混乱局面只得到一定的缓解,但远谈不上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为新的宗教大混乱埋下伏笔。年斐迪南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他出生于一个极为虔诚的天主教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施蒂里亚大公查理二世,母亲是巴伐利亚的玛丽亚,这桩婚事是德意志两个最显赫天主教家族的联姻。父母为了让他远离"路德瘟疫"把他送到德意志的天主教心脏巴伐利亚成长学习,母亲亲自督导他的日常学习和礼拜,他的仆人们要定期经过严格审查和筛选,必须确保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就连巴伐利亚大公玛克西米利安三世也成为他成长的监护人。从小耳濡目染之下的斐迪南二世成长为一名"根红苗正"的天主教贵族,他在阅读圣保罗的殉教事迹后备受感动,选择圣保罗的名言"护我教者必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神圣罗马帝国中波希米亚是一块极为重要的领地,它位于帝国的心脏地带,是七大选帝侯之一。这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历来是教皇最为倚重的"奶牛"。这片土地曾经爆发过著名的胡斯战争,日耳曼人在这里联合压迫斯拉夫人,出于避免滋生事端的需要宗教自由传统在这里根深蒂固。宗教改革开启后波希米亚的新教徒数量激增,以至于在斐迪南二世登基之前前任皇帝鲁道夫二世和马蒂亚斯都为巩固在波希米亚的统治而不得不对新教徒采取宽容*策。同奥斯曼帝国的开战使得皇帝在筹集*费方面不得不向新教徒妥协,在《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管制,甚至默许新教徒在皇室土地上兴建教堂,波希米亚原有的宗教平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二)渴望有一番大作为的斐迪南二世在登基后下令将这些对新教宽容妥协的*策一律推倒,他狂热的天主教信仰不允许新教思想在帝国的核心地区继续蔓延。作为反宗教改革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耶稣会成员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钳制新教徒的宗教活动,下令所有在皇家土地上兴建的新教教堂必须停工和拆除,所有相关的新教徒宗教集会活动必须解散,所有在查理五世时期被新教徒占据的天主教财产必须物归原主。这些举动自然极大地触怒波希米亚的新教贵族,他们开始计划起义。年5月23日上午8点半波希米亚议*大厅中皇帝的四位使臣亚罗斯拉夫·波西塔·冯·马丁内斯、克鲁姆、斯滕堡和罗科维茨早早地到达与会目的地,他们此行的目的是与新教代表索恩伯爵就皇帝下令拆除新建的新教教堂一事进行谈判,并宣读皇帝对新教徒的敕令。索恩伯爵是个典型的不安分的新教徒贵族,不久之前被皇帝下令革除在卡尔施塔特的封地,这块封地被转封给马丁内斯。新教徒其实对谈判本身并不关心,他们打算在此次会晤过程中寻找借口,并盘查他们是否曾在皇帝面前劝皇帝采取反新教*策。会议开始没多久新教徒人群当中的极端分子便开始发难攻讦皇帝使臣是罪魁祸首,要求当众处死他们,场面开始陷入混乱,狂热的情绪开始在新教徒中间迅速扩散。皇帝的使臣们发现情况不妙,当即表示下周五将会收到皇帝对他们诉求的回复,狂热的新教徒们并没有平息下来,谈判会议旋即演变成审判大会。由于斯滕堡和罗科维茨是温和派,而且他们在新教徒领地拥有地产,因而被新教徒认为无罪,因此被架出大厅当即释放。而马丁内斯和克鲁姆以坚定的天主教徒闻名,面对狂热的新教徒自己并不打算在他们面前屈服。在索恩伯爵的煽动下狂热的新教徒逼向马丁内斯、克鲁姆和书记官菲利普·法布雷加斯,将三人从20多米高的三楼窗户上推了下去。所幸的是楼下有厚厚的干草堆,因此三人奇迹般地幸存下来。他们大难不死的事迹被天主教阵营宣传是虔诚者受到圣母玛利亚庇佑显灵的结果,是圣母派遣天使在空中托住他们。坠楼三人随后向皇帝汇报波希米亚新教徒已经揭竿造反的消息,皇帝在大为震怒之余不忘嘉奖三人,并为法布雷加斯加封爵位。双方因为这件事都开始厉兵秣马、积极备战,波希米亚新教贵族随后宣布不会再承认斐迪南二世为自己的国王,这意味着波希米亚人不再承认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这就令斐迪南二世对波希米亚新教徒更加痛恨不已,他决定以武力镇压。

(三)波希米亚人急需外援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们眼下惟一的出路就是寻求加入新教同盟,寄希望于新教同盟*来与皇帝抗衡。波希米亚人向新教同盟盟主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雷德里克五世伸出橄榄枝,暗示如果他准许波希米亚入盟就会推选他为波希米亚国王。弗雷德里克五世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拥有很深的新教背景。早就对帝国怀有敌意的弗雷德里克五世欣然接受这个邀请,加冕为波希米亚国王,这一举动无异于向神圣罗马帝国帝国宣战。神圣罗马帝国与波希米亚新教叛*之间的矛盾被直接扩大化,演变成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德意志新教同盟成立于年5月14日,新教徒诸侯是由于对天主教帝国缺乏信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雷德里克五世将一些信仰新教的德意志诸侯笼络起来,主要参与方包括安哈尔特、梅克伦堡、勃兰登堡、萨克森、普法尔茨、巴登-符腾堡、黑森-卡塞尔和一些自由市。这个同盟貌似强大但其实十分松散,内部的加尔文主义者和路德派互有矛盾,而且新教诸侯中实力最强悍的萨克森选帝侯没能加入,这个同盟从打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尽管如此但临近年年末新教同盟还是集结1.5万人的兵力,他们还把大量的雇佣兵加入*队,截止战前新教同盟共拥有兵力3万人。

德意志天主教同盟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织着,同属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帝国开始积极介入。哈布斯堡的腓力四世登上西班牙王位后他的廷臣们极力建议他出兵协助皇帝斐迪南二世,不仅是出于同宗同族的血脉关系,而且西班牙可以借此打击新教势力,为重夺尼德兰营造战略优势。斐迪南二世为了拉拢西班牙许诺将普法尔茨的领地转赠给西班牙,丰厚的利益让西班牙没有理由不介入其中。此外驻维也纳大使奥纳塔积极展开外交攻势,以将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给巴伐利亚为条件说服巴伐利亚公爵兼天主教同盟盟主玛克西米利安支持帝国,相同的天主教信仰加上外交上的有利条件下此后巴伐利亚一直是皇帝最忠实的支持者。同时他力劝信仰新教的萨克森公爵同帝国结好,至少要保持中立。条件是把卢萨蒂亚割让给萨克森公国,这样就可以分散新教同盟的兵力,方便已经在布鲁塞尔集结完毕的西班牙*队向东开进,打乱新教同盟*的战略部署。

(四)西班牙*队与帝国*队、巴伐利亚*队合三为一后实力倍增,天主教同盟*由蒂力伯爵统帅,巴伐利亚为天主教同盟*提供人的兵力,加上西班牙援*和佛兰德斯雇佣*以及其他天主教诸侯提供的*队后天主教同盟共有2.1万步兵、骑兵和12门12-24磅火炮,他们于年冬天在乌兹堡集结完毕。年天主教同盟*在蒂力元帅的率领下直扑波希米亚,蒂力元帅计划先拿实力较弱的波希米亚叛*开刀,先于本年年内重点扫荡波希米亚地区,彻底摧毁波希米亚叛*的防御工事和补给地。尽可能削弱敌*,同时借此引诱新教同盟*前来会战。波希米亚叛*在天主教同盟*的打击下节节败退,波希米亚大部分地区很快被帝国重新掌控,帝国*在挫败一系列叛*的反击后向布拉格进*。波西米亚*企图在一座高地上设防抵抗帝国*,而帝国*并不为所动,绕过高地继续向布拉格进*。眼看首都即将被包围时波希米亚人急忙求助新教徒同盟*驰援布拉格,如果布拉格被帝国*攻陷那么新教徒的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波希米亚人的投降也只是时间问题。由安哈尔特公爵统领的新教同盟*加快南下,他们希望赶在帝国*之前抵达布拉格,通过野战歼灭帝国*来收复波希米亚。因此抢占布拉格郊外的白山就成为安哈尔特公爵最首要的任务,经过急行*后新教同盟*顺利占据白山,天主教同盟*随后也进入战场。这片区域背靠矮山,右翼是夏尔卡河,是一个理想的野战战场。11月8日双方在白山与夏尔卡河之间的平原上列阵,新教*有2.3万人、6门12-24磅火炮和4门轻炮。天主教*左翼为蒂利元帅指挥的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联*,右翼为卡尔·博纳文图拉将*统领的帝国*。新教*左翼为索恩伯爵(掷出窗外事件的主角)率领的波希米亚*,中间为安哈尔特公爵的*队,右翼由帕绍贵族施利克坐镇。

(五)安哈尔特公爵认为波希米亚人战斗力较弱,不宜放在右翼担任进攻角色,因此布置在左翼负责防守,布置于右翼的摩拉维亚雇佣兵担任主攻手。蒂力元帅将自己带来的德意志天主教诸侯联*放置左翼抵挡敌*优势右翼的进攻,让右翼的帝国*负责进攻。除此之外蒂力判定波希米亚人由于家园被毁他们此刻肯定士气低落,因此他决定从敌*左翼入手展开进攻,派出骑兵去尝试进攻敌*。波希米亚人见到敌*来袭不但没有做出防御反击的姿态,反而忙不迭地向后撤退,蒂力见状果断下令加大右翼兵力投放,波希米亚人在敌方的猛攻下迅速溃不成*。为了挽救战局安哈尔特公爵急忙下令儿子克里斯蒂安二世率领重骑兵冲击敌阵来撕开阵线,并令重步兵快速跟进。天主教*虽然在骑兵的冲锋下伤亡惨重,但蒂力元帅随即下令自己的预备队骑兵顶上去补住缺口,冲入敌阵失去冲击力的新教同盟骑兵面对敌*的反击不得不赶紧回撤。而后面跟进的重步兵见状以为己方骑兵正在溃逃而士气大减,他们仅仅排射一轮火枪后就赶紧撤退。天主教中的名哥萨克骑兵冲上去包围波西米亚部队,由于波西米亚*已经*心动摇致使其各个部队争相逃命,有的甚至还没接敌就跑了。左翼波希米亚人的溃逃以及右翼进攻部队失利引发连锁反应,新教同盟*顿时溃不成*、无心再战。蒂力元帅下令全*出击,他亲自带领着名巴伐利亚骠骑兵追杀残敌,波西米亚*试图在星宫组织一道最后防线,但仍被蒂利的*队突破。白山战役以天主教*的大胜宣告结束,天主教*以损失人的代价歼灭敌*多人,波希米亚人的损失最为惨重。经此一役他们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他们的战斗意志被彻底击碎。溃逃的波西米亚逃到布拉格后引起一阵恐慌。一些起义领袖试图组织防御但根本得不到支援。

(六)在确保新教徒同盟*被彻底打散后蒂力元帅率*包围布拉格,战败的消息传入城内,失去希望的市民们不得不开城投降。依照皇帝的旨意蒂力随即以武力展开大清洗,弗雷德里克五世携妻子仓皇逃跑,,混在难民队伍里逃出布拉格。由于取得对内战争的胜利使斐迪南二世得以腾出精力处理国际问题,他的大臣们则坚定要加强集权的信念,要求皇帝取消波西米亚的选举自由以防止再出现叛乱。来不及撤走的57名波希米亚新教徒贵族被投入监狱,其中的27人被下令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公开处斩,剩余的人被流放。帝国为了彻底肃清波希米亚的新教上层势力导致几乎所有的新教徒贵族财产被没收,此外为了以绝后患皇帝勒令所有的路德宗和加尔文派平民三天之内做出选择,要么改信天主教继续生活在波希米亚,要么拖家带口离开王国走上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之路,接着所有的新教教堂全部拆毁、新教集会严禁出现,经过斐迪南二世的宗教大清洗后波希米亚的宗教格局被彻底改变,在此后的几百年里波希米亚一直是天主教最牢固的大本营之一,新教的旗帜再也没能插上这片土地。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中波西米亚一直战乱不断,战前的15.1万个庄园到年战争结束时只剩下5万个,人口从万降到80万。在西里西亚和摩拉维亚、斯拉夫等地区仍有新教义*反抗帝国*,直到年。这场战役标志着捷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消失整整年之久,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重现独立。回到现在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贵族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年至年蒂利伯爵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获胜为结束。

(七)白山战役彻底终结波希米亚大叛乱,同时也对这片土地的文化结构造成决定性的改变。由于捷克贵族被大量清洗加上日耳曼贵族鸠占鹊巢,原先普遍说捷克语的现象不复存在,德语开始取而代之。在日耳曼人的铁腕统治下,捷克民族的民族意识要到拿破仑时代后才会重新觉醒,白山之战撬动既有的德意志*治格局,弗雷德里克五世的领地普法尔茨被西班牙人占走,他的败亡引发新教同盟的解散。毗邻德意志新教诸侯的丹麦王国开始躁动不安,同样信仰新教的瑞典王国也开始考虑武装干预。虽然是天主教王国的法国也对神圣罗马皇帝倍增的权势感到恐惧,此后将以"天主孝子"的身份举棋谋动。年11月8日天主教*队在白山战役中取得胜利,彻底击败刚刚加冕的弗里德里希五世的捷克*队及其支持者。弗里德里希五世被迫逃往尼德兰,他的领地遭到皇帝的主要后台西班牙人的洗劫,而天主教联盟的领袖之一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则取代他的选侯地位。同时在匈牙利加布雷尔·贝特伦的*府也宣告倒台,斐迪南二世重获王位,但是反抗他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年。斐迪南二世开始着手建立天主教会在这两国的统治地位,方法就是通过削弱议会的权力,他在波希米亚实际上实行的是占领*统治。斐迪南二世下令奥地利和波希米亚的新教徒强制性地皈依天主教,但是德意志的新教王公们早在年组成抵制皇帝此种努力的新教联盟,他们将与斐迪南二世进行一场长期斗争。

丹麦出兵失利

(一)捷克阶段的战事虽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而荷兰共和国(尼德兰联邦)则于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八十年战争仍未结束。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则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战争演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年法国首相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计划丹麦负责出兵,英国与荷兰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

(二)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丹*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占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年神圣罗马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于德绍桥战役击败曼斯菲尔德。年8月华伦斯坦率领神罗*队包围施特拉尔松德,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于9月2日率领一支丹麦*队在沃尔加斯特附近登陆。华伦斯坦立即撤围并率领帝国*队向刚刚离开沃尔加斯特向内地推进的丹麦*队发起攻击,经激战丹麦*队被彻底打败,只有极少数人得以逃回船上。华伦斯坦在沃加斯特战役击败丹麦后控制萨克森,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被迫于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

(三)与新教联盟的战争使帝国开支剧增,到年尽管有来自西班牙和教皇的资金支援,但斐迪南二世仍陷入严重的财*危机。就在此时他得到捷克豪族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帮助,华伦斯坦接受帝国统帅的任命,附加条件是他的*队的维护开支完全来自他个人和在战斗中的劫掠。很快他组建起一支至少3万人的队伍,并与天主教联盟*队的总指挥官蒂利伯爵协同作战,华伦斯坦用这支*队在西里西亚和安哈尔特打败新教联盟和鲁莽地介入的丹麦。华伦斯坦和蒂利伯爵的一系列胜利使斐迪南二世得以在国内大力推行反动*策,他于年镇压上奥地利农民起义,然后在年颁布所谓归还教产敕令。根据该敕令自年以来被世俗挪用的所有天主教会财产都须无条件归还,然而天主教势力的扩张最终导致信奉新教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直接进入神圣罗马帝国。由于来自天主教联盟其他领袖(尤其是深受宠信的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的猜忌迫使斐迪南二世于年解除华伦斯坦的职务,结果在瑞典人打击下天主教*队遭到连续的惨重失败,蒂利伯爵于年阵亡。斐迪南二世只能重新起用华伦斯坦。华伦斯坦在要求更多权力并获得满足后开始领导*队。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

(一)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年7月出兵。瑞典*队在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与神罗*队交战,从而开始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瑞典*队由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早在公元年4月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雇用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所率领的雇佣*,先后击败攻入波希米亚西部的英*曼斯菲尔德部和由丹麦与新教联盟领兵,获得英、法、荷三国的背后支持的新教联*控制萨克森选帝候,在这种形势下丹麦被迫于次年五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定《吕贝克和约》,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战争第二阶段——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使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志得意满的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已经开始裁撤掉自己的大部分*队,并顺手解职华伦斯坦的职务。多年来坐镇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家族一直使用德意志地区成熟的雇佣兵系统与将领,击败敢于挑战自己与天主教威权的新教诸侯势力,当易怒的波西米亚起义者与富国强兵的丹麦接连失败时中欧的局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复兴触动周围所有对其霸权忌惮不已的国家,无论是独立的新教共和国荷兰还是在实际上偏向天主教威权的法国与英国,都决心以自己的力量扶持一位新的反天主教威权领袖,志在建立环波罗的海霸业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成为他们的惟一选择。瑞典国王多年来一直为加强瑞典的实力四处作战,少年时期的他便投身于同丹麦争夺挪威地区的战争,此后又带着瑞典*队深入波兰地区争夺波兰的王位所属权。因而年纪不大的他已经是当时欧洲高级贵族中战争履历最为丰富的一位,他不仅支持有助于国力增涨的*策还积极投身*队改组与武器革新等方面,这使他在加入欧陆大战前已经积累较为丰厚的资本。

华伦斯坦曾计划在波罗的海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这引起长期称雄北欧的瑞典王国的忧虑,瑞典王国害怕神圣罗马帝国拥有这样一支舰队后,怕自己丧失在波罗的海地区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并将会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威胁。早在年帝国*总司令华伦斯坦率领10万人围攻港口城市特拉尔松,古斯塔夫就出手援助使特拉尔松市免遭残暴的雇佣*劫掠,令帝国*损失1.2万人后无功而返。不过他没有立即入侵德意志,因为瑞典当时仍未结束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战争。两年后古斯塔夫二世和波兰国王缔结停战条约后决定正式入侵德意志,在年至年的两年时间里瑞典全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他们通过出口巨额的铜换取*金来支付组建新*团的费用,谷物和火药的储备则以部分强制征收的方式完成,大量民用船只和*舰,也被调集到瑞典南方的港口待命。年春天瑞典备战工作基本完成,除了本国部队外大量来自德意志北部、苏格兰、英格兰、利沃尼亚和芬兰的雇佣*云集到古斯塔夫麾下。

古斯塔夫二世

年6月古斯塔夫二世和他的1.5万*队乘坐艘运输船并在30艘*舰的护航下登陆波拉美尼亚公国,瑞典*队登陆后原本负责看守当地新教诸侯的帝国驻*自动撤走,这让瑞典人轻而易举地获得在德意志沿海的两个立足点。接着一些不堪忍受帝国*虐待的德国新教诸侯也公开投入瑞典的怀抱,比如波拉美尼亚公爵就把领内要冲施泰廷交到瑞典*队手中,让赶来试图制止的帝国*吃一鼻子灰。尽管哈布斯堡家族和德意志的天主教同盟在北德部署的*队有8万人,但他们零散地分布在奥德河左岸与但泽之间的广袤地区里,所以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达姆、斯塔尔歌德、卡明、沃尔加斯特等处的帝国*就被气势汹汹的瑞典人撵跑,梅克伦堡和波拉美尼亚两个北德重要公国落入古斯塔夫二世手里。

(二)在登陆的初期古斯塔夫二世还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对德意志新教诸侯的支持估计过高,在他给首相奥克森斯滕的信里曾经提到过在德国招募新兵组成十万大*,然后分五路南下横扫德意志的计划。但是很快他发现形势远没有那么乐观。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都拒绝给他任何支持,甚至拒绝其*队过境,而一定程度之上萨克森选帝侯甚至把他看作是外国侵略者,因此以萨克森选帝侯为首一些德意志诸侯想在旧教的皇帝和新教的入侵者瑞典国王之间找寻一条中间道路。如果这时哈布斯堡家族能够迅速取得和这些诸侯和解,那么等待古斯塔夫二世的是一片黯淡。当时瑞典*队本身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他们所面对的帝国*队却拥有十万人。面对强大的对手和不合作的友邦时古斯塔夫二世很快调整战略,一改大胆果敢的进攻方式,转而采取稳扎稳打、缓慢推进的谨慎作战策略,全力巩固海岸地区作为稳固的后方,然后再一步一步沿奥德河上溯向德意志纵深深入。因此在瑞典*登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什么向德意志腹地进*的大动作,基本上是沿着奥德河流域慢慢前进占领一个一个堡垒,从瑞典接受的援*也收编其他国籍的雇佣*来壮大力量。

瑞典*队

古斯塔夫二世的担忧没有实现,新教诸侯源源不断地向维也纳派出使节恳求皇帝停止宗教迫害,以便团结整个德意志区去共同击退瑞典入侵。顽固的皇帝斐迪南二世却傲慢地拒绝这一合理建议,他一面开始派人抓捕与瑞典眉来眼去的诸侯,一面让帝国的另一位名将提利伯爵备战。皇帝的无情使得更多新教诸侯带着领国和士兵投靠古斯塔二世夫,瑞典人的力量大大增强。蒂利伯爵在古斯塔夫二世扩大势力时也没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满足于屯兵易北河流域,静观古斯塔夫二世在奥德河流域下游的进展,阻止瑞典向易北河和奥德河上游进一步扩张。同年夏末易北河中游的战略要地马格德堡市中的新教徒市民举行起义来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准备迎接古斯塔夫二世大*。这是古斯塔夫二世向德国纵深进*的一个天赐良机,但是马格德堡处于易北河畔且为帝国*队的腹地,古斯塔夫二世无法立即给予支援。蒂利伯爵的大*立即向马格德堡集结并围困这座城市,马格德堡市民开始与帝国*的旷日持久的斗争。同年冬古斯塔夫二世率领的瑞典*和蒂利伯爵的帝国*在加兹进行一场小规模战役,瑞典*队击败帝国*的前锋。

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三)年3月蒂利伯爵的帝国*在经过旷日持久的包围战后向着马格德堡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这时蒂利伯爵的帝国队拥有2.2万人,而守城的瑞典*仅有数千人(由法尔肯贝格指挥)。得知消息的古斯塔夫二世心急如焚,他不想失去马格德堡这个战略要地,很想发兵驰援马格德堡。但是新教的两大选帝侯——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仍然拒绝瑞典大*过境,尤其是拥兵四万之众的萨克森选帝侯(由华伦施泰因的前副手阿尼姆任司令),他们从中立倒向任何一方都是举足轻重的。古斯塔夫二世也不敢逼人太甚,况且就算强行过境他也怕这两个选帝侯的*队哪一天突然变卦断自己的归路,所以对马格德堡的形势只能干着急。他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率领一部分兵力向其他方向进*,企图把蒂利伯爵的主力从马格德堡城下引开。一开始蒂利伯爵果然留下副将巴本海姆的一部兵力监视马格德堡,亲率主力前来,但是过几天谨慎的蒂利伯爵又改变主意,退回马格德堡继续他的围城战。此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后方波罗的海沿岸已经稳固,见蒂利伯爵按兵不动后索性加大动作的力度,率全*突击占领奥德河上游纵深腹地的屈斯特林和法兰克福两大要塞,使得整个帝国震动。这次蒂利伯爵又是率*出发后半途折回马格德堡,年5月9日马格德堡终於在古斯塔夫二世赶来解围之前被攻陷。蒂利伯爵破城后即行屠城,而且一把火把马格德堡烧为平地,全城的三万居民几乎无一幸免。

马格德堡

就在马格德堡惨案正在进行时志在掀翻哈布斯堡霸权的法国人出手,出任首相的红衣主教黎塞留与瑞典人结盟,条件是法国每年将向瑞典支付40万塔勒的资金用于瑞典对奥地利作战的经费。一些原本还有顾虑的新教诸侯也在屠杀后直接倒向古斯塔夫二世一边,黑森选帝侯带来1万人马,萨克森选帝侯带领1.8万*队加入,他们的出现让古斯塔夫二世麾下的兵力膨胀到4.2万人。全*直接南下寻找帝国*主力决战,马格德堡陷落后蒂利伯爵大*因为补给不足也无法在这个地区立足,转而进攻另一个与瑞典合作的德意志新教诸侯黑森卡塞尔。期间他得到一支从南方开来的哈布斯堡援*增强,数量达到3.5万人。古斯塔夫二世干脆打消顾虑用武力威胁勃兰登堡选帝侯屈服与自己合作,然后攻击蒂利伯爵手下的巴本海姆逼迫蒂利伯爵应战,在伯格施道附近以骑兵消灭帝国*的前锋。蒂利伯爵集中全*兵力进攻古斯塔夫据守的维尔本营地,结果在坚壁面前死伤惨重,总共死伤六千人。

(四)年9月15日蒂利伯爵在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的谕令逼迫之下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他举兵进攻保持中立的萨克森选帝侯,把他的领地变为一片废墟,并占领萨克森的莱比锡。斐迪南二世的本意是要消灭这个新教选侯的势力,免得他以后帮助古斯塔夫二世。但却就逼着萨克森和他的几万大*再也无法走第三条道路,不得不与古斯塔夫二世合兵作战,反而增强古斯塔夫二世的力量。萨克森即于当日倒向瑞典一方,并与瑞典组成联*进攻莱比锡。次日*队双方在莱比锡以北八公里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遭遇,作为老将的蒂利伯爵在此前独立指挥的战斗中未尝败绩,他的天主教联*是典型的德意志雇佣*部队。部队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不少人从三十年战争开始时便跟随蒂利征战。*队中的不少*官也是蒂利的老部下,*事履历可从镇压荷兰独立的八十年战争算起。在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蒂利伯爵的帝国*有4万人,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有2.6万人(1.9万名步兵和7千名骑兵),古斯塔夫二世的盟友阿尼姆指挥下的萨克森*队则有1.9万人。瑞典*战线中央由古斯塔夫二世亲自坐镇,右翼是巴纳尔元帅,左翼是霍恩元帅;炮兵部署在中央和右翼前方,炮兵司令为托尔斯滕森;阿尼姆指挥的萨克森*展开在霍恩元帅的左边,联*战线基本上是瑞典*在中央和右侧,萨克森*在左侧;瑞典*的步兵和骑兵是混编的。萨克森*队也采用荷兰名将莫里斯亲王开创的荷兰步兵战术,同样在部队正面宽度上胜于西班牙方阵。为了弥补纵深厚度的不足10个营以楔形布阵方式逐步投入战场,他们的两翼也有类似帝国*的精锐骑兵,并在阵前筑起炮兵阵地。帝国*战线中央是蒂利伯爵元帅亲自指挥的十七个步兵大方阵(西班牙方阵),以前后交错的方式在高处一字排开;左右两翼摆开骑兵,其中左翼正对瑞典*右翼巴纳尔元帅,是巴本海姆统领的五千精锐黑甲轻骑兵;有一部骑兵作为蒂利本人执掌的预备队;大部分火炮被集中在步兵部队前的阵地内据守。帝国*队人数虽然较少但是顺风背向日光,占有天时之便。以逸待劳的他们占领布莱登菲尔德附近的一处高地,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在开战后最初的那一段时间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虚实,谁也不敢贸然发动全线进攻,主要以密集的炮火互相轰击和间以小规模的骑兵冲突试探对方的薄弱环节。激烈的炮战打了两个半小时之久,蒂利只有二十六门大炮,而瑞典的火炮稍多。关键是瑞典炮兵的素质优势充分发挥作用,他们的射速和火力密度几乎是帝国炮兵的三倍,帝国阵线中几乎每打一发炮弹都要遭受三发瑞典炮弹的回击。双方的步兵骑兵阵线都被打出许多的缺口,但是士兵门都镇静地保持队列并默默忍受伤亡。终于帝国*队左翼的骁将巴本海姆按捺不住,他在没有接到统帅命令的情况下擅自率领自己的胸甲骑兵向巴纳尔发起冲锋。但是古斯塔夫二世预先在右翼骑兵中间安插数支小股火枪步兵,他们成功打乱敌*骑兵的冲锋,在反骑兵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帝国骑兵的手枪火力远远不是严阵以待的瑞典长枪火力的对手,第一次冲锋被击退,冲在最前面的巴本海姆本人也受伤。但是骁勇的巴本海姆也够硬气,一连发动数次冲锋,都在巴纳尔的火力网中碰得头破血流。最后一次巴纳尔见时机已成熟索性发动一次反攻,把溃不成*的帝国骑兵驱出战场,至此瑞典右翼的形势对古斯塔夫二世极为有利。有勇无谋的巴本海姆擅自发动第一次冲锋的时候敏锐的古斯塔夫二世和蒂利伯爵同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举动的愚蠢,据说蒂利伯爵气得在马上大叫。随后战场所在的平原上刮起一阵大风,从新耕作的干涸田野上吹起大量尘土,加上激烈炮战产生的巨大浓烟遮蔽新教联*的阵线。古斯塔夫二世趁此机会带着自己的部队悄然向北转移,试图迂回到帝国*后面。

(五)居高临下的蒂利没有及时察觉这一情况,一直到负责外围侦查的克罗地亚轻骑兵来报告时他的17个营已经没有时间向左调整,他下令全*开始以经典的右翼斜线战术进攻,希望在对手完成机动前将之彻底击溃。位于帝国*左翼的帕本海姆伯爵指挥名帝国骑兵立即扑向完成迂回的瑞典骑兵,他的任务是阻止瑞典右翼的迂回以保护整个帝国*的左翼。他们大都身披较好的全套胸甲与头盔,排着整齐而紧凑的队列快速前进。在抵达瑞典人跟前时拔出早已准备好的转轮手枪射击,每一排骑兵完成射击后都会迅速转向队伍的后方,让下一排队友继续射击。按照当时常用的惯例,这些帝国胸甲骑兵经常以这种旋转射击战术消磨对手的实力。

帝国*胸甲骑兵

赶来阻止他们的瑞典骑兵在装备上大大弱于帝国同行,不仅马匹矮小瘦弱、胸甲质量较差,而且很多人连头盔都没有装备,这也是瑞典作为一个北方国家没有足够的马场来培育的恶果。帝国骑兵中每人装备3-4把手枪,而瑞典骑兵只有区区两把,这意味着除非他们去后方重新填装,否则只能有对手一半的火力输出。但在古斯塔夫推行的*事改革中,瑞典的每排骑兵都在中速前进中发射手里的两把手枪。随后在敌人出乎意料之际,以一个短促的加速发起冲锋肉搏。由于此前没有遭遇过这样的对手,人高马大的帝国骑兵一下子被瑞典人打懵。但素质极高的他们很快反应过来,帕本海姆本人就是一位出版过多本剑术手册的技击高手,他们队伍里的骑兵也大都出生中小贵族家庭,在儿时的训练后对近身战毫不陌生。他们装备上的优势,却确保瑞典骑兵无法依靠投机取巧来战胜他们。

在这次进攻中战役发生一个对帝国*队极为有利的变化,原来就在帝国右翼骑兵对联*左翼萨克森*队发起冲击后,衣甲鲜明的萨克森*竟然被证明是不折不扣的银样蜡枪头。经验丰富的帝国骑兵首先靠冲锋击溃对手的骑兵部队,接着他们的火枪手在对射中压制萨克森人新兵的火力,大纵深方阵的集体冲锋迅速摧毁萨克森士兵的士气。萨克森人没有经过任何严肃的抵抗就一哄而散、溃不成*,大部分部队被迅速击溃后帝选侯本人跑的比谁都快,策马狂奔到远方的艾伦堡避难。败退下来的萨克森*队竟然还抢劫瑞典*后方营盘的辎重,但营盘的留守部队原本不是瑞典人,也是德意志各邦的雇佣兵,这时也迅速溃败而去。这样一来开战不久古斯塔夫二世一下就丧失三分之一的力量,从兵力优势变成劣势。更糟糕的是他的左翼完全赤裸,帝国*可以从左翼的空隙卷击瑞典全*。蒂利伯爵本人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自然一眼就看出这个机会,于是下令从战线中央调主力向突破口移动,准备一举击溃敌方战线。但是帝国*没有预备队,蒂利伯爵必须把中央的方阵步兵集结起来投入突破口。

(六)此时蒂利的帝国*仿佛已经取得战役的胜利,古斯塔夫麾下的五分之二兵力逃离战场,瑞典*队的侧肋向帝国*右翼敞开。大喜过望的士兵们高呼胜利,一些*官开始命令各营向左重新列队,负责将捷报传到慕尼黑和维亚纳的信使也开始准备穿戴整齐。但在萨克森人遗弃的阵地附近依然有几个营在坚持战斗,这些在荷兰步兵战术设计下保留的预备队发挥他们原本应有的作用,而在荷兰战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瑞典*队拥有远胜于他们的精干士兵。在这个危机时刻瑞典*队在体制和士兵素质上的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古斯塔夫二世对危机的反应极快,马上命令霍恩元帅把左翼兵力向侧面旋转呈直角,在面对突破的帝国*形成一道新的防线掩护中央。同时他本人亲率部分中央二线兵力2个步兵团驰援左翼,瑞典*完成整个部署只用十五分钟的时间。

等到帝国*右翼开始进行缓慢的包抄时2个瑞典步兵团已经严严实实地挡住他们的去路,原本使用荷兰式6排轮射的步兵在*官号令下将队列急速合并为3排。第一排士兵蹲下、第二排士兵半蹲、第三排士兵站立,三排火枪手同时向对面的帝国*射击。硝烟吹起后大批没有心理准备的帝国雇佣兵在密集弹幕下倒地,整个帝国*右翼的攻势被瞬间遏制,这种革命性的火力密集战术就此被称瑞典的敌人们称为“古斯塔夫的雷霆”。更让帝国*意料不到的是恢复常规队形的瑞典火枪手又迅速开始轮射,这些大都来自瑞典乡村的农民和乡绅子弟在自己的家乡就一直接受定期的*事训练,在被招募到远征海外的*团后成为拿*饷的职业化*队,这样的出生远非入伍后才集中突击训练的萨克森人所能比拟。之后的几小时内正是这些瑞典士兵死死顶住帝国*方阵的数次攻击,原本位于第一线左侧的1个步兵团也顺势左转成为第二条战线的右翼,如果不是训练有素的话在重压下的战场机动根本无从谈起。

帝国骑兵

在整场战役中帕本海姆的骑兵一共发起7次冲锋,却都被不断交替重组的瑞典骑兵打了回去。位于第二线位置的瑞典骑兵预备队,则在一线部队与敌人缠斗时适时的从两翼迂回。帝国骑兵必须同时面对敌人从正面三个方向的攻击,当古斯塔夫亲率的最后一支预备队杀到时素有强悍之名的帕本海姆也只能带着骑兵队撤离战场。正是瑞典右翼骑兵的努力帮助自己在一线的三个步兵团顺利完成向左前进的战场机动,他们在第二线部队顽抗帝国右翼时也顺势形成对提利部队的左翼包抄,瑞典*依然以帝国*所无法想象的素质迅速完成整队投入战斗。

帝国*的一些部队可以利用纵深厚度在肉搏中击溃当面的敌人,但瑞典*的每个步兵团都是以两线布置,身后还有骑马机动的龙骑兵协助,所以总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填补空缺。他们的火枪手已经将子弹和每次发射所需的火药统一装在一个个纸质的弹药包内,填装速度大大提升,火力延续性完胜手忙脚乱的德意志雇佣*。甚至于每个营还专门配备4门小型火炮,以便以更猛烈的火力来打击大纵深的帝国*。

经过数小时的厮杀后胜利的曙光终于在最后时刻垂青更努力的瑞典人,他们不仅在步兵交战中压制经验丰富的帝国*步兵,而且瑞典炮兵也及时建立新的阵地开始向西班牙方阵猛烈射击。击溃帕本海姆的古斯塔夫二世亲自率领麾下的骑兵队夹击蒂利步兵的左翼,另一支骑兵部队迂回攻击依然留在原先位置上的帝国*炮兵阵地。守*原本以为战斗已经结束,在疏于防范中被迅速驱逐。瑞典人在夺取自己的大炮后马上调转方向,射击山下帝国*的步兵方阵。

(七)一直位于最后方位置的蒂利伯爵实际上已经失去对全*的控制,在看到炮兵阵地被夺取后这位老将意识到大势已去,随后下令全*撤退。虽然不甘心失败但也是无力回天,在他与自己的骑兵亲卫队离开时十几个营的帝国步兵营依然在瑞典人的交叉火力中损失惨重,最后他们利用瑞典*的精疲力尽才避免全*覆没的噩运。令古斯塔夫二世钦佩的是尽管帝国*队败局早定,但是其中的四个老兵*团依旧沉稳冷静。久经沙场的他们拒绝溃逃、边战边撤,居然依靠惊人的战斗力从瑞典*队的正面冲挤过去,维持阵型一步步撤到战场边缘的森林,因为那里能够依靠植被降低被子弹射中的概率又可以降低侧翼的危险性。他们又重新组织抵抗,苦战至夜晚时只剩下人幸存。

至此布莱登菲尔德会战终于结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率领的瑞典王国与萨克森王国的联*取得胜利,即使加上不中用的萨克森*的损失在内仅伤亡也不过三千人(其中萨克森*队伤亡两千人)。而由蒂利伯爵所率领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队则遭受惨重的失败,帝国*队仅伤亡就有八千人,还有约五千人受伤或被俘,所有大炮和九面*旗被缴获,蒂利伯爵本人和巴本海姆也都受伤。在这次战役中双方的左翼各自都被击溃,但是瑞典*队的机动性和纪律性更胜一筹,统帅古斯塔夫二世的应变能力也强,弥补友*崩溃的后果。如果换其他的*队这场战役也就以失败告终,可以说这次会战是瑞典*事体制的机动性和火力对西班牙体制的重量和动能的胜利。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后蒂利伯爵的帝国和巴伐利亚*队主力遭到决定性挫败,蒂利伯爵本人退入德意志纵深休整,因为那时德国大地已经满目疮痍,要招募无家可归的人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没过多久蒂利伯爵的实力又已经恢复到三万人左右,但是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那支久经战阵的得胜之师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因此德意志整个纵深地带都敞开在古斯塔夫二世面前。古斯塔夫二世此时的威望如日中天,所有的诸侯(包括皇帝的宫廷在内)听到他的名字都要颤栗。新教诸侯都欢迎他,旧教诸侯也不敢公然反抗而得罪他。古斯塔夫二世接下来的抉择是下一步何去何从,法国首相黎塞留和古斯塔夫手下的霍恩元帅都建议直捣*龙突击皇帝的宫廷维也纳,但是没有被古斯塔夫二世所采纳。古斯塔夫二世最终制定萨克森*和瑞典*兵分两路进攻的策略,其中萨克森*向东打捷克攻入皇帝的波希米亚王国领地,恢复那里的新教势力,而瑞典*队向西进*莱茵、美茵河流域的图林根、美因茨诸邦。此时的蒂利伯爵所部实力迅速恢复到三万人左右,又与巴本海姆会合向北方机动,希望引诱古斯塔夫二世来追,但是古斯塔夫二世没有上当。蒂利伯爵率部退保巴伐利亚本土,古斯塔夫二世占领既定目标之后也挥*指向巴伐利亚这个天主教联盟的支柱。

公元年4月两*隔列克河对峙,蒂利的阵地三面环水,一面是堡垒切非常坚固,只是他这侧的河岸比较低而暴露在对岸炮火下。古斯塔夫二世对自己的战场作战能力充满信心而作出大胆决策,在一支人数和自己差不多的敌*面前强渡河流天险并进攻要塞。同年四月十五日的列克河战役中瑞典*在炮火和烟幕的掩护下强渡成功(瑞典*的战斗工兵在当时欧洲*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击溃敌*,老将蒂利伯爵本人也在这次会战中被炮弹削断腿,两周后蒂利伯爵因重伤去世。

纽伦堡会战

(一)年9月17日瑞典*于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中打败神罗*队后占领波美拉尼亚,年初神圣罗马帝国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之后瑞典*占领美因茨,并于4月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以密不透风的防守闻名的华伦斯坦和以作风刚强著称的古斯塔夫二世在德国中部重镇纽伦堡相会。16--17世纪随着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展开,憎恶罗马教会的人们抛弃圣彼得教堂的父亲,转而拥抱以加尔文宗和路德宗为首的新教。罗马教会也不甘示弱进行激烈的反扑,但无论是西班牙人的异端裁判所还是法国天主教派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都无法彻底阻止新教势力的扩张。在有“罗马教廷奶牛”之称的德意志地区中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远较欧洲其他地区激烈,年的布拉格愤怒的新教徒把试图在捷克复兴天主教的3名奥地利官吏扔出市*厅窗外,这一扔便扔出一场时间长达数十年、战火燃遍半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一位来自波西米亚的年轻将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名叫华伦斯坦,在通过和一位寡妇的婚姻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战争爆发后华伦斯坦像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投身于战场。

华伦斯坦

尽管来自波西米亚的自己也是一位新教徒,但他还是出于利弊权衡选择为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效力。早在持久战爆发前他就以雇佣兵身份参加过为奥地利皇家去反对威尼斯、匈牙利、特兰西瓦尼亚和土耳其的战争,华伦斯坦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在这些并不出名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大战爆发后他不仅投身哈布斯堡麾下,还掏钱帮助帝国建立一支较为可靠的雇佣*部队。他带着这支有大量老兵组成的*队在著名的白山战役中完败自己的波西米亚同胞,接着又自费募兵3万人在德绍桥打垮重组后的新教雇佣*,如此出色的表现让华伦斯坦备受奥地利皇室的推崇,最后更是官至拥兵10万人的帝国海陆*大元帅。就在华伦斯坦春风得意时皇帝斐迪南二世却给他发下一份退休诏书,这主要是由于皇帝认为战争将很快结束不需要继续维持超大规模的雇佣*部队,华伦斯坦的波西米亚出身终究让奥地利方面无法安心。已经不再年轻的华伦斯坦不得不带着对皇帝的满腔怨恨,拖着戎马半生造成的浑身病痛的躯体返回波西米亚的庄园养老。皇帝本人却对此是不以为然的,因为在当时他麾下还有天主教神父出身的蒂利伯爵,蒂利伯爵的战绩一样不俗,且在信仰和*治正确上都完胜华伦斯坦。

(二)斐迪南二世撵走华伦斯坦后便开始大规模裁*,殊不知更大的灾难在后头等着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队就在这个时期在波罗的海沿岸登陆。哈布斯堡家族和天主教联盟的接连获胜引起邻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们的极大担忧,由于害怕哈布斯堡家族趁机一统中欧使西欧地区的各个势力都抛弃彼此间的信仰冲突与利益纷争,联合对抗神圣罗马帝国。以新教立国的荷兰金融家们正在与西班牙打八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却还不忘向瑞典人提供贷款。以天主教为国王却看重欧陆均势的英格兰派出曾经为荷兰人服役的雇佣*部队,以此来补充人员匮乏的瑞典*队。他们的背后还有已经达成宗教和解的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执掌下的法兰西时刻不忘以金钱和联盟为橄榄枝,滋养任何可以用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

得到列国支持的古斯塔夫二世带着在挪威和波兰积累丰富经验、指挥崭新的瑞典*队占领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领地,就和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瑞典国王一样古斯塔夫二世希望把波罗的海变成自己领地包围下的一个内海。他在德意志北部登陆后就获得当地新教诸侯们的热烈欢迎,随后在布莱登菲尔德会战一举打败奥地利人的*神蒂利伯爵,加上此前在挪威和波兰的优异表现年轻的瑞典国王确立“北欧雄狮”和“新教救星”的威名。然而突如其来的胜利和骤然上升的威望都让年轻的古斯塔夫二世有些忘乎所以,眼看哈布斯堡家族的时日不长时对皇帝怀恨在心的华伦斯坦致信古斯塔夫二世,希望能够与自己共事一同推翻维也纳的皇权。这本应是一桩双赢的大喜事,古斯塔夫二世却一口回绝,因为年轻的北方雄狮不愿意也不屑于和一个新教叛徒一起分享自己的荣誉和战利品。

(三)年华伦斯坦在发现自己无法改换门庭后毅然重返天主教阵营一边,经过斐迪南皇帝二世的再三哀求他终于勉为其难地答应出山。不过摆在哈布斯堡家族面前的形势仍旧非常不乐观,过去华伦斯坦组建的10万王*要么已经被斐迪南二世裁退,要么在战场上被敌人上歼灭。华伦斯坦揽过哈布斯堡家族留下的烂摊子,承诺在三个月内为王室募集一支4万多人的*队,这是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时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还未成型,君主或大贵族的常备*部队都数量不多,一旦遇到大规模战事大家都需要通过各级*事承包商帮忙尽可能多的募集雇佣兵。无论是荷兰和英格兰这样人口不多的国家,还是法国这类地区大国都免不使用佣兵部队。哪怕是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队都有不少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德意志和芬兰的佣兵,前提是雇主能有足够的财*储备支持一支瞬间出现的大*。自己就是*事承包商出身的华伦斯坦很快就用自己的名声与人格魅力解决帝国新*的兵源问题,数个世纪以来日趋成熟和专业化的雇佣兵力量在德意志地区是随处可见的,征兵的消息一传开各国佣兵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他们不仅看中有限的*饷,还期望在华伦斯坦手下获得足够的胜利荣耀与额外的战利品。华伦斯坦本人的唯才是举作风,也让不少德意志地区的大小*官都愿意为他本人效力。

为支付组建新*的巨额费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税务部门都被要求高速运转起来,地方贵族们的爵位和头衔不再是逃避纳税的理由,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走卒贩夫都要为皇帝贡献一份力量。皇帝的西班牙和匈牙利盟友也为皇帝的提供一笔不菲的支援款项,最后为了兑现诺言华伦斯坦甚至从自己的金库里预支20万塔勒的*费。到华伦斯坦向皇帝承诺的最后期限时一支由德意志佣兵、意大利*事工程师、匈牙利和克罗地亚轻骑兵以及波兰哥萨克人组成的大*集中到哈布斯堡家族与天主教阵营的旗帜下,这支*队在名义上是皇帝的雇佣*,在实际上却是华伦斯坦的私家*力量。来自不同地区的士兵都按照自己的来源和出身组成大小不等的分队,他们的指挥官向最高统帅负责,他们自己则基本只向连队长官负责。

(四)完成部队集结后华伦斯坦却不着急去找古斯塔夫决战,他先是领着大*慢吞吞从摩拉维亚开到敌对的萨克森选公爵领地,出动克罗地亚的轻骑兵去劫掠一番,补充给养之余企图逼迫这位新教诸侯倒向自己一边。在萨克森人的地盘解决补给后华伦斯坦也没有展开不必要的作战,全*转而同支持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会师,巴伐利亚公爵为他带来2万人的援*,至此坐拥6万大*与门大炮的天主教大*向德意志中部的纽伦堡进发。那里不光是新教势力在德意志心脏地区的一枚钉子,同样是支撑古斯塔夫二世威胁南方的战略补给基地。在华伦斯坦募兵的期间古斯塔夫二世和他的盟友们却忙于蹂躏天主教控制下的巴伐利亚和波西米亚,他既不相信华伦斯坦能够在3个月内集结足够的*队,也不相信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能够与之好好合作,甚至可能还希望后者来主动挑战自己,好让他再次重温正面大决战的辉煌。结果瑞典人错过阻止华伦斯坦与巴伐利亚公爵会合的大好时机,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一次成功的战略机动就可能让对手全盘失败。

当古斯塔夫发现华伦斯坦的目标是纽伦堡时虚荣心爆棚的国王毫不犹豫选择快速支援,于是他仅仅带着1万多人的部队就跑去纽伦堡向与对手决一雌雄,期望通过这种迅速的支援迫使天主教*不能从容的展开围城攻势。幸好他的盟友萨克森选帝侯以及其他新教诸侯们给他一支有5万人和60门火炮的强大援*,这样一来古斯塔夫二世*队的总数已接近7万人,火炮数量接近门,但沿途的集结重组也拖累他原本所期望达到的急行*效果。至于华伦斯坦一边的状态则更加耐人寻味,整支天主教*队的前进速度都慢得不可思议,求战心切的*官们不断地怂恿他出击,他却一概没有接受。在17世纪的欧洲战场上所有指挥官都只会抱怨自己的队伍前进太慢,不断升级的*事工程技术,让城市的要塞和敌*构筑的工事都难以被迅速攻克。大量的围攻战与机动解围成为当时的战争主流,很多*队都在漫长的围攻中消磨自己的锐气,耗尽战区内的补给品,华伦斯坦的故意慢行很难被同时代的将领们所理解。

近代化的棱堡防御体系

在帝国*抵达自己的目标之前古斯塔夫二世的援*已经赶到纽伦堡,当地人得知华伦斯坦来袭后已经组织起3万人的民兵部队守城,在新教阵营的援*赶到后整个城市的防御力量几乎达到10万大*规模。由于城市本身根本无法容纳那么多突如其来的*队,民兵以外的大部分人都在紧挨着城墙与护城河扎营。鉴于纽伦堡的城墙还是中世纪后期留下的陈旧产物,6万新教联*开始在营地周围并构筑新式防御工事。他们挖掘壕沟时用多出来的泥土构成近代化的大棱堡,并精心布置炮兵阵地。得到消息的华伦斯坦依然不紧不慢,天主教阵营的大*以缓慢而舒服的节奏慢慢接近战场,等他们最后望见纽伦堡后眼前看到的已经是10万枕戈待旦的新教*队与连绵不绝的坚固工事,士气大跌的他们只好在雷德尼茨河对岸扎营待命。

新教联*的营地

(五)很多将领开始质疑华伦斯坦已经因为年迈和痛风失去应有的勇气,但这恰恰是他的阴险计谋。作为大城市的纽伦堡本身就有比较稠密的常住人口,由于战事的开启大量周遭地区的农民也躲到城里避难,古斯塔夫二世又带来近7万的部队,让城内的食品迅速消耗。华伦斯坦故意放慢速度就是为了等对手完成工事,将自己困在城市附近的有限区域里无法动弹。帝国*则在雷德尼茨河彼岸扎下的坚固营垒,通过这个位置可以效切断纽伦堡的补给,阻止士瓦本、图林根、法兰克尼亚等新教地区对纽伦堡的增援。届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大*除了在饥荒和瘟疫中自行瓦解外,就只能莽撞地攻击他的坚固阵地。

然而华伦斯坦还是低估对手的毅力和粮食储备,纽伦堡以及相邻地区的乡民们在逃跑时也带走几乎可以拿走的一切粮秣,这也意味着守*将能坚持更长时间,而围攻者却无法从当地征集到足够的口粮。于是在纽伦堡战役的大部分时间里双方的较量都成为对漏网之鱼物资的争夺,帝国*一边的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每日都会扫过前一天就已经仔细检查的防区,新教阵营那边的芬兰人也几乎重复着相同的事情,他们经常在饥肠辘辘中不期而遇,随即爆发短促而激烈的火拼。无论哪方被对手打跑都无法对战局产生影响,整个地区都已经非常凋敝,又被他们折腾得满目疮痍。类似的剧情在三十年战争中不断上演,最终将富裕的德意志地区化为千里赤地。

所以华伦斯坦必须从后方的大本营处进行远距离物资输送,否则他的围攻大*将在对手认输前崩溃。但古斯塔夫二世也经常带着瑞典骑兵和火枪手出击,劫掠从天主教领地来的补给队伍,其中一次就带回头牲畜,并且将0辆行动缓慢的面包车付之一炬,帝国*一边押运的东欧轻骑兵显然无法顶住这种程度的进攻。古斯塔夫一边也绝非没有任何外援,近万名随*商贩同他的部队一起来到纽伦堡。他们的货车储备成为战役期间的紧俏产品。一些比较有手段的商人也会想法设法从其他地区输入粮食和肉来赚取高昂的回报,但这种雪中送炭的商业行为对于10万大*来说也是杯水车薪。何况在漫长的营地内除了士兵与居民还有1.5万名慕名而来的*属和妓女,她们慰藉焦躁不安的士兵,也顺便吃掉更多粮食。

(六)很快双方的*营内都爆发可怕的饥荒和瘟疫,古斯塔夫二世能管住自己的瑞典士兵,却管不住大量德意志地区的雇佣兵痞,通过高压手段制止他们抢劫后不少人选择临阵脱逃。为了摆脱眼下的不利局面,对自己优势兵力充满信心的古斯塔夫二世终于率领全部*力出现在华伦斯坦的阵地前。瑞典国王先命令岸上的三个炮兵单位向华伦斯坦的*营开炮示威,希望能够把对手逼出营地。但华伦斯坦没有满足他的愿望,只是让部下用火炮和滑膛枪从远处回敬敌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雇佣*在正面交战中不是瑞典新式*队的对手,纵然有巴伐利亚公爵的抗议和很多雇佣兵长官的冷嘲热讽也不为所动。无可奈何的古斯塔夫二世只能在困境下作出进攻帝国*营地的决定,但华伦斯坦的主要营垒都位于河对岸的高地上,正面强攻将会损失巨大。他一方面安排纽伦堡民兵防守他的*营,一方面在率*度过雷德尼茨河。

面对几乎全部出动的新教联*,河岸附近的帝国*前哨被迅速驱逐,但华伦斯坦的主力却在视野好的高地静候一切。帝国*的大部分火炮被集中到山顶,并隐藏在林地深处。上山的所有道路都被密密麻麻的尖桩和栅栏阻碍,前方还有挖掘好的壕沟掩护。名担任瑞典*先锋的德意志火枪手就这样冒冒失失的进入对手精心布防的陷阱,面对枪炮齐射的他们被压制在泥泞的小路上动弹不得,随着一队帝国胸甲骑兵的冲锋反击这些缺乏掩护的轻步兵被全部收割。怒不可遏的古斯塔夫二世带着善于在复杂地形上行动的芬兰轻骑兵发动第二轮攻势,然而这些北欧山区来的轻骑兵一样被阵地内的帝国*成批射倒,自知无力前进的他们丢下同伴的人马尸体逃下山去。古斯塔夫帮本人的鞋底和鞋帮被密集的子弹分家,只能伴随溃退的骑兵撤离。

德意志骑兵

(七)下山后的瑞典国王又将一整个步兵团投入战场,结果就和之前的两论进攻一样被守*硬生生击退。不死心的古斯塔夫二世在之后的10小时里派遣各分队轮番进攻,但在华伦斯坦构筑的坚固阵地前所有进攻都以惨败告终。前一轮攻击的死伤者堵住狭窄的山路,让后来者的攻击更为艰难。就在山头争夺战进行到最激烈时帝国*的骑兵部队从侧翼发起反击,他们和瑞典左翼骑兵部队在河岸灌木丛中进行一番搏杀。由于地形限制双方都不能很好的维持队形,将战斗打成几个人之间马上对拼。装备精良和人高马大的帝国骑兵经常在近战中获得优势,瑞典人则在骑兵中队配属的火枪手支援下重组反击,这场骑兵大战最后以平局收场。在那一天的战斗里瑞典*总共在雷德尼茨河彼岸留下数千具尸体,魏玛公爵贝恩哈德的部队在激战中夺取一块位于帝国*营地上方的高地,如果瑞典人将大炮拖拽到这里就可以居高临下的射击华伦斯坦的营地。然而在夜幕降临后一场大雨让山路无法使用,古斯塔夫二世只能让他们放弃战果后撤,双方的战斗也因为黑暗的到来而停止。

由于进攻失败让古斯塔夫二世已经不想在纽伦堡浪费时间和兵力,城里的物资已经用尽,而他与盟友们的矛盾也在不断激化。无奈的北方雄狮只能下令拆除城外的工事和营地离开纽伦堡,这场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使他的部队一共损失3万人,其中死亡或者失去战斗力的大部分人源于饥饿和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华伦斯坦虽然没能摧毁古斯塔夫二世的主力,却还是达到占据纽伦堡的目的,他也向皇帝与全欧洲证明自己有能力同古斯塔夫二世一决高下。双方将继续蹂躏整个德意志地区,并在下一场大决战中再次碰面。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圣罗马帝国第七期